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分析了加速管的放电或击穿与绝缘环,加速电极的材料和形状等因素的关系,在设计上对加速管进行了一些改进,据此制作的新加速管性能优良。 相似文献
2.
提高静电加速器击穿电压方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高压电极与钢筒尺寸的选择,绝缘气体的成份和压力,高压电极的光洁度,绝缘支柱的层压式结构等4个方面,分析了提高静电加速器击穿电压的方法,给出了相关数据和关系曲线。 相似文献
3.
将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应用于静电加速器控制系统.针对静电加速器的特殊结构,在不同的电压区分别设置PLC及其I/O设备,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在地电位区,通过在上位机中利用STEP7编写控制程序实现加速器的运行控制,并采用WinCC实现控制系统的可视化管理;在高压区,采用光纤和红外线通信传输控制信号.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得以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静电加速器的结构以及在调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在11.5 MPa由氮气、二氧化碳和六氟化硫组成的绝缘气体(其体积比为75∶20∶5)下,离子源在575 V板压、7.7×10-4Pa气压、1.6 kV引出电压和21 kV聚焦电压的状态下,得到3.1 MV、106μA稳定的质子束.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改出电子束的一种改进方法.其聚焦系统由电子枪、浸没式短磁透镜和加速管组成;加速电子束用稳定加速器高压的装置被安装,高压稳定度为±1%;扫描窗宽度为400或600mm.电子束能量2.0—2.1MeV,电子束流强150μA.运行时间已超过3000小时. 相似文献
6.
设计和调试了一台4MV静电加速器用高频离子源;研究了诸因素对离子源起弧的影响;测试并分析了束流与振荡器板压、离子源气压和引出电压的关系;在580V板压、8×10-4Pa气压1、.65kV引出电压和21kV聚焦电压的状态下,得到了束流为178μA的稳定离子束.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最早的两台加速器——700KeV和2.5MeV质子静电加速器建造的主要参与者之一,叶铭汉院士讲述了自1946 ~1974年间采购、研制、建造、改进和运行这两台加速器的历史.其间涉及赵忠尧美国之行筹集加速器部件的前前后后,中科院近代物理所的变迁及静电加速器组的成立、人员组成和工作情况,赵忠尧、钱三强等老一辈物理学家对发展中国加速器事业的贡献,加速器建造中所培养的人才和每个人所做的贡献,静电加速器对中国发展“两弹”所起的作用和它们最后的归宿等. 相似文献
8.
杨时机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29(2):242-245
用热释光方法可简单、快速、一次性地测出辐射场照射率的空间分布.所测结果与法玛剂量仪结果一致.方法的精度取决于元件的筛选和选择合适的测量条件等.用M型元件可避免大剂量下出现的超线性. 相似文献
9.
2.5MV静电加速器ns脉冲离子源的研制袁其清代云方李宗培(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利用毫微秒脉冲束进行中子物理实验,可使测量本底显著降低,能提高测量精度[1~3].我们为使2.5MV质子静电加速器能提供能量为1~2.5MeV毫微秒脉冲束流的要求,在对...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一台用于离子速生物工程的5.5MeV静电加速器的基本原理、结构和民工报道了其研制、安装等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1.
12.
叙述了真空静电封接技术的工艺过程 ,对封接结果做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断面观察 ,并对封接件断面的元素浓度的深度分布用二次离子质谱分析器 (SIMS)进行分析 ,提出了真空静电封接的类电容器结构的新模型 . 相似文献
13.
代秀娟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3):21-24
单片机系统在工业控制和测量仪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由于其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单片机系统的抗干扰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介绍了V/F变换以及在单片机系统数据采集设计中所实现的抗干扰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4.
王建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4):17-21
介绍一种以AT89C51单外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电热锅炉控制系统.阐述了系统的控制方法、硬件组成和软件编程,给出主要软件流程图. 相似文献
15.
该汽车行记录仪采用P89C51RC+单片机作为控制器,采用DS12887作为实时时钟,采用铁电存储器(FRAM)与并行闪速存储器K9F1208UOM并用的方式作为存储介质,可对汽车行驶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记录数据可通过标准的USB接口或RS232串行口上传到上位机,以进行日常管理和事故诊断.测试数据表明使用该仪器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地改善移动终端的防静电性能,分析了静电放电产生的传导干扰和辐射干扰对移动终端的损伤.采用静电发生器及相关辅助设备对20部手机进行了静电放电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辐射干扰和传导干扰是静电对移动终端的主要损伤途径.针对移动终端的静电损伤方式提出了移动终端的静电防护措施:改进壳体结构、增加静电屏蔽层、设计接地通道、设计保护电路,再次进行静电放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采用的静电防护措施对移动终端的防静电特性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温晓军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5):198-199,206
在继电保护技术领域,计算机除了用作故障分析和保护动作性能分析外,已于1965年被提出用于构成继电保护装置。结合发电机的常见故障,详细分析了发电机差动保护的原理,并且根据其保护特性设计了发电机微机保护系统的差动保护硬件。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在家庭环境中静电的主要产生源、静电的产生机理、对家用电器的危害及其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 ,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家庭环境中的家用电器的静电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