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山区小流域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小流域由于人类干扰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和景观破碎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对山区小流域景现生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流域景观建设应依据不同景观功能区的特征,集中于绿色景观建设,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增加大斑块和绿色廊道的面积.并以河南省淅川县铁瓦河小流域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山区小流域由于人类干扰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和景观破碎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对山区小流域景观生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流域景观建设应依据不同景观功能区的特征,集中于绿色景观建设,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增加大斑块和绿色廊道的面积.并以河南省淅川县铁瓦河小流域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罗地河小流域侵蚀景观格局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罗地河小流域治理前后侵蚀景观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集中的强化治理虽然没能改变景观的基质,但能大大改变流域的侵蚀景观,且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对于强度流失而言,一次性的强化治理难以达到减轻流失程度的目的,只有持续地维护治理成果,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城川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阐述了城川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镇巴县高桥河小流域概况和水土流失现状的分析,采取以小流域为单元,依据综合治理措施、水保监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构建“山顶、坡面、沟道”等不同部位的立体防护体系的治理方案,以确保该流域治理工程的稳步实施,为建立流域区内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提供科学可行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6.
以九溪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在二类调查资料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的支持下,以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建立小流域景观生态分类系统,应用景观生态学的评价方法,选取自然性、多样性、恢复性、稳定性、生产力、宜人性、侵蚀度等7项评价指标,从景观生态格局、景观生态质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生态环境问题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格局有关.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念可以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研究城市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为解决城市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技术途径.本文以福州市为例,试图通过对城市生态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城市化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基于景观生态学思考的城市生态建设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9.
根溪河小流域侵蚀景观格局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对长汀县根溪河小流域侵蚀景观空间格局、景观组成结构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小流域内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相对较低,景观总体分离度指数较高;在各侵蚀景观类型中,以微度侵蚀景观类型的优势度最大,但破碎度和分离度最小;强度以上侵蚀景观类型优势度最小,但其破碎度、分离度和分维数最大. 相似文献
10.
11.
12.
根溪河小流域生态修复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流域生态修复问题,以根溪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土壤有机质、植被覆盖度、坡度、土壤侵蚀强度等作为评价指标,以ArcGIS9.0 Desktop为平台,对采样点土壤有机质进行Kriging空间插值,依评价指标模型对多源数据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表明:插值预测模型能有效地拟合土壤有机质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有机质含量主要受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叠加计算结果图反映出流域中下游生态环境具有相对脆弱性问题.并通过对结果的定量评价探讨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对策. 相似文献
13.
淮河下游地区景观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淮河下游地区气候,地貌,土壤,植被等景观生态要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地貌和基质为基本线索,以植被为标志建立了淮河下游地区的景观生态分类系统。该系统为二级分类系统,包括10个景观型,35个景观亚型,其中,景观根据植被(植被型或革培植被型)划分,景观亚型根据地貌,植被(群系组成载培组合)划分。以景观亚型或景观亚型的组合为基本制图单位,以1:100万土壤图为基础底图,参考多种比例尺的卫星照片,植被图 相似文献
14.
华家鹏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6(2):100-104
采用蓄满产流模型,根据流域形状不同,导出了相应的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公式。公式的应用中考虑了雨量时间分布,不仅可直接计算出设计洪水的洪峰流量,而且还可以计算出设计洪水过程,使小流域设计洪水计算更加合理。文中结合江西良田流域实例,采用本文研究成果,推求出的设计洪水过程,成果合理,计算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15.
低山丘陵小流域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建设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用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建立起小流域复合生态经济系统实体模型,该系统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通过实践,探讨了三江平原低山丘陵区农林牧结合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