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含义,分析了娄烦县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意义及措施,探讨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容、技术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简介了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详细论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及在山西省的实践现状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新疆绿洲灌溉农业的特点和采用传统机械化耕作方法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开展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潜在效益。根据国内外旱作农业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成功经验,结合绿洲灌溉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械化保护性耕作研究取得的成果,提出新疆绿洲灌溉农业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采用新的保护性耕作方式——玉米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免耕技术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使土地资源得到持续利用,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本文结合梨树县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具体情况,阐述了保护性耕作的特点、作用和效益。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土壤风蚀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土壤风蚀已经严重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势在必行。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施受到自然、社会经济、灾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广泛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土壤风蚀农业区农田防治土壤风蚀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层次决策模型。研究表明,人口压力、农民因素、政府因素与科技因素是制约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最主要的四大因素,它们的权重值依次递减。由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策略,对于土壤风蚀农业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将是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浅谈保护性耕作技术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凌源市用5年时间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系统地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方法作用、以及取得的成效和今后搞好这项技术注意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田间试验表明,保护性耕作 化学除草剂对杂草的防除效果不如传统耕作 人工除草,但保护性耕作的保水、保墒作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在经济效益方面保护性耕作明显高于传统耕作,净收入提高73.6%。  相似文献   

8.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革命,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文章简要介绍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技术体系,结合娄烦县实际,总结了技术推广应采取的措施,并对其产生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发展,要切实搞好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重点工作,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周边地区保护性耕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城市森林的保护性耕作是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并针对我国城市森林保护性耕作实际,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机具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机械化保护耕作土壤深松的技术要求和国内外深松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和机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是山西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要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加快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农业发展,要切实搞好发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的重点工作,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3.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土壤水分是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通过研究保护性的耕作技术对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明确不同年限的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对提高北方旱区小麦产量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24年免耕覆盖(24y-NTS)、20年免耕覆盖(20y-NTS)、传统耕作(TC)三种处理下土壤水分和冬小麦的动态变化.用统计学方法对传统耕作与不同年限保护性耕作旱地土壤水分和冬小麦产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4y-NTS和20 yNTS免耕覆盖分别比传统耕作平均增产35.05%和29.55%.丰水年份的增产率为6%和5.8%,而干旱年份的增产率高达91.3%和22.6%.证明实施保护性耕作的旱地,年限越长,土壤水分和增产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耕作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保护性耕作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现已推广应用到70多个国家,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效果最好的一项旱作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5.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先进农业耕作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为作物创造适宜的生长条件,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地表面或混入浅层土壤,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地力,改善土壤结构和抗旱能力的耕作技术。此项技术主要适应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作物生产及牧草的种植。结合鸡东县农业发展现状,雏系农业的可待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就必须走保护性耕作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王雷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4):131-132,156
摘对玉米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进行了对比试验,指出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保水、蓄水和增产效果,并对BMQF-4C型玉米免耕覆盖播种机进行了研究试验。  相似文献   

17.
不同耕作方式对豫西小麦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保护性耕作深松覆盖(ST)、少耕(RT)、免耕覆盖(NT)、传统耕作(CT)条件下冬小麦产量及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方式下在冬小麦产量比传统耕作高,其中ST〉NT〉ST〉CT,ST、NT与CT差异性明显,RT与CT差异性不明显,显现了保护性耕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8.
郭剑峰 《科技潮》2010,(8):48-48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几千年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耕作模式,一直都是中国农民赖以生存的手段。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种不耕作或少耕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渐渐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作为农业部保护性耕作专家组成员,一直以来,李洪文都以推广、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发生的“黑风暴”引起了人们对改革传统耕作方法的重视。“保护性耕作”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概念,但它被全世界所关注,它不仅是对传统耕作的一次重大变革,同时更是对传统观念的一次重大转变。美国的保护性耕作起源是为了防止沙尘暴,将保护环境放在了第一位:加拿大的保护性耕作目的是培肥地力.澳大利亚由于土层薄,难以承受长时间的水蚀风蚀,其目的是减少水土流失。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农业大国,人均占有耕地、水源不足,保护性耕作既有利于增产增收节约成本,又能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对比分析了免耕、翻耕、深松耕作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免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方面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本文望能为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有效开展,营造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