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工科建设和双创时代背景下,面对新时代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需要和高素质人才创新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依托学科竞赛在促学、促创、促教和促改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构建系统化、专业化和体系化的学科竞赛育人体系,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新工科建设发展,促进校企产学研合作与人才精准培养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新经济、新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新工科,对接新兴产业,培养新工科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和研究前沿。聚焦如何提高高校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首先阐明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蚌埠医学院卫生管理系为例,从课程设置、学生竞赛、创新创业、激励机制、校企合作等5个方面为切入点,探索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3.
基于新工科建设背景,以清华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以培养大机械类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平台为依托,以清华大学多层次大学生实践项目为支撑体系,同时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与资源,对机械创新实验室进行了改革与建设等相关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为今后相关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求大学生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其中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如何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将影响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基于大学生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创新教育的研究,从科技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主要介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目标、体系的构建、专业导师的制定以及校企合作培养机制的建立,最后以辽宁工业大学为例介绍了具体实施中的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5.
在新工科背景下,纺织学科紧密围绕创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强化工程实践教育环节,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在校内立足抓专业实验室硬件建设,优化实践教师队伍,发挥本校的学科优势及多学科交叉,以教师科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外深度融合社会优质资源,建立企业实训基地,不断开拓海外实习基地建设,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纺织学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对推动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工程实践平台和工程实践教育体系具有借鉴意义,可供建立新工科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参考。  相似文献   

6.
交叉学科发展不够、技术平台建设"小而全"、课题组队伍单薄等,是高校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采取的措施是:大力组织"科技沙龙";将部分科研实体提升到学校层面、学科群层面上运作;探索、建立符合国情、校情的科技管理机制-- 协议制,形成围绕重大任务能聚能散的科研团队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7.
教育部于2016年提出"新工科"这一概念,新工科背景下,高校需要打造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和满足新经济需求的专业。该文概述了在新工科背景下,高职院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及配套的管理机制和教学模式。因此,高校应立足于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双创实践载体,同时以校企合作构建双创协同体系,共建双创项目成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工科打造多学科交叉,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为大学生设计实践提供了优秀的资源.本文针对设置在机械设计学科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专业如何合理地利用现有平台及资源搭建一个新模式的大学生设计实践平台进行了研究,最终目标是使得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可以得到更高质量的实际产品孵化,并对新模式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做出合理展望.  相似文献   

9.
新工科背景下,面向工程教育认证要求,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坚持校企协同建设、学科与专业协同发展、课内外协同育人以及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帮助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10.
结合国家教育部对"新工科"建设的新要求,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开展的课程改革为切入点,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产出导向教育和持续改进3大工程认证核心理念,在课程目标制定、教学改革实施和课程达成评价方面探索本专业核心课程《食品工程原理》的教学思路和措施,以期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改革和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新工科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应用型本科教育服务区域的定位,剖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围绕构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1+X课程体系,从创新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观念和实施保障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2.
高校是人才、信息、知识、技术、设施等创新要素的集聚地,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坚。在全球化背景下,创新驱动成为各国共同的思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在全球化科技合作背景下所具有的作用不可忽视,它是全球化科研合作的重要力量,也是进行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高校必须依据全球化科研合作的背景要求建立适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5):107-111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作为国家新兴战略专业,目前面临着人才培养与市场脱轨、师资队伍建设薄弱、课程体系不完善以及培养方案不合理等诸多挑战。本文针对上述现实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大数据专业建设方案、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性地研究。本文提出的大数据专业建设方案及模式在实际课题申报与教学中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建设中,首批未来技术学院落地布局,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双管齐下的教育目标对改革工科教育提出重要要求—伦理先行。文章立足于新工科建设背景,在分析新工科内涵、布局及价值导向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工程伦理教育存在起步晚、教学理念不明、教学内容模糊、教学手段匮乏等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明确教育理念要高扬伦理精神、加强制度建设为课程教学“破冰”、教学内容明晰与中国话语传递、教学手段升级与实践模式创新等建议,以期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体系,助力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入推进与未来技术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5.
在连续多年本科实践课程教改的基础上,探索高校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构建了适用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主线,设计了新工科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运用目标分解法,将本科阶段大学生的培养总目标进行分解,完成每个学期的培养任务.整合课程群知识点,构建了6个一级课程项目和5个二级课程项目,提升本科生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我国制造业建设迈入新的发展时期,这是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新时期的工业建设、制造业建设已经不同以往,制造业的高端化和智能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未来工业发展的核心方面。人才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石和核心力量。要适应新一代产业革命、服务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要求,必须培育一批具有现代化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了推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一系列举措,旨在为新工科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人才。该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首先对新工科高素质人才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强调了培育新工科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尤其是信息素养培育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培养新工科高素质人才的一般途径和机制,建立以培养人才信息素养为核心的人才培育模式,并提出建立这一模式的具体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科技竞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活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激励机制、创新基地、团队建设、资金保障等方面对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部大力推进新工科人才建设进程中,专业实验室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探讨了新工科背景下航空油料实验室建设的问题现状和改革思路,从理论课程体系改革、实验平台更新、仿真工厂建立和生产实习基地共建等方面着重阐述了航空油料实验室的建设内容,为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构建多层次工程制图实验教学新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介绍了工程制图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多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着重阐述了基础型实验、设计型实验、综合创新型实验的特点和教学内容。多层次实验教学新体系与理论教学相互融合,突出现代制图技能培养,通过采取启发研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编写配套的实验教材和指导书等途径,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加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体系掏建的实践和探索过程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比较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科学构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