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中国的民族歌剧在近千年以来的历史演变和发展中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观众的喜爱,印证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文从中国民族歌剧及其演唱特点的角度,以民族歌剧《运河谣》中女主角水红莲的形象特征为出发点,从曲式结构、旋律走向、调式和声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重点从水红莲咏叹调《来生来世把你爱》中民族唱法的语言、风格等方面研究其演唱特点及演唱难点。  相似文献   

2.
歌剧《伤逝》是根据鲁迅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歌剧,其中的子君唱段是该剧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推动情节发展和戏剧矛盾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歌剧《原野》是中国歌剧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部巨作,是第一部被搬上国际舞台并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中国歌剧。我们说它是中国对西方歌剧艺术探索的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典型意义,代表了中国对舶来艺术通过早期的模仿移植,到中期的交融借鉴,再到最后与本民族文化艺术特点高度融合之后的歌剧创作水平。值此《原野》上演20周年纪念之际,本文从《原野》创作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将本民族的因素与西方创作技法巧妙的融合,以期为中国歌剧创作、发展提供一份有意义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黄梅戏《贵妇还乡》改编自瑞士著名剧作家迪伦马特的同名作品,是以吴琼为首的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群体倾力创演的一部具有音乐剧色彩的当代黄梅戏。该剧大胆地走出了一条将西方的音乐剧与中国本土黄梅戏相结合的路径,从编剧到音乐,从导演到编舞,从舞美到服装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革新,同时也从当代戏曲的身份认同与价值取向等方面彰显了拓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运河谣》自开演以来,赢得众多掌声和关注的重要原因是其审美特征同中国传统的“中和”审美思想高度契合、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和谐、和合、协调、秩序、协同、平衡等价值取向和核心理念.即创作者能将歌剧的诸多元素平衡把握、完美协调,具体表现为:戏剧性与音乐性的有机结合,乐队与声乐的完美配合,艺术性与大众性的紧密结合,西洋技法与民族元素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6.
《野火春风斗古城》是中国现代经典的一部民族歌剧。歌曲《永远的花样年华》是歌剧中女主角金环的一个主要唱段,它热情讴歌了主人公金环同仇敌忾、不怕牺牲、坚强不屈、追求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歌曲旋律优美、情绪起伏跌宕、音域宽阔、气息深厚,具有很强的戏曲表现性。音乐紧扣歌剧的主题内容,文词含义深刻,从音乐与文词的角度诠释了剧中英雄人物金环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7.
栾奕 《科技信息》2011,(36):I0216-I0217
歌剧《卡门》是法国作曲家比才(1838—1875)以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波·梅里美(1803—1870)创作的中篇小说《卡门》为题材,由法国剧作家亨利·梅利亚克(1831—1897)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的歌剧脚本,创作的一部脍炙人口的歌剧经典之作。歌剧共四幕,它讲述了生性无拘无束的吉普赛女郎从事走私的冒险经历。  相似文献   

8.
孙静 《科技咨询导报》2008,(34):181-181
奥地刺著名作曲家英扎特,被誉为“音乐神童”。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体裁涵盖几乎所有的音乐作品门类。而其中,歌剧的创作在其艺术床沿生涯中无疑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在他一生的36年中,有25年在从事歌剧创作,共写了22部。本文以其著名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为研究对象,对作品的创演背景.音乐创作手法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综合分析,以期能窥探其歌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歌剧的创作充分借鉴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经过探索式的发展历程之后,中国的民族歌剧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日渐成熟。本文试图从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找到最为突出的本土化艺术特征,用以归纳总结中国民族歌剧在音乐写法上的传神魅力。  相似文献   

10.
郑晓龙导演的电视剧《金婚》是一部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的片子。该剧通过对两代人爱情婚姻生活的演绎,展示了两代人不同的爱情观——上一辈人对爱情认真而执着,而下一辈人则快乐并且游戏着。面对着爱情婚姻各种各样的病痛,郑晓龙通过《金婚》告诉我们,婚姻的美满需要双方的付出和精心的呵护,只有这样,婚姻才有可能进入"金婚"期。  相似文献   

11.
《沙恭达罗》是印度最著名的古典戏剧,《长生殿》是我国古代优秀的传奇剧目。通过对这两部剧作的比较研究,从主题思想、主角形象、戏剧结构、演出程式等方面分析它们的异同现象,可以在民族心理和创作规律上得到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因歌剧《弄臣》中的歌剧主题“诅咒”的戏剧发展的内在要求,曼图阿公爵戏剧形象和音乐形象的塑造和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歌剧在舞台空间不断展现和发展的过程之一,要突现歌剧主题,对曼图阿公爵音乐主题的情感要求、发展和形成的基础、主题的内涵以及在歌剧主题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详细分析是必不可少的程序,它是研究这部歌剧的艺术特性不可或缺的步骤,也为揭示这部歌剧在意大利歌剧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作出有力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玻璃动物园》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且充满悲剧色彩的戏剧作品,是美国著名剧作家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成名作。该剧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的美国工人家庭的悲剧,揭示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中下层劳动人民在幻想和现实中逃避的无奈与挣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卖花女》是英国剧作家肖伯纳的一部著名剧作,由它改编的电影《窈窕淑女》(The Fair Lady)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本文不涉及该剧的社会意义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只是借用此剧来探讨英语的方言问题。英语同其它语言一样,也具有许多的方言和口音,什么样的方言在英国最受欢迎以及将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英语发音?作为英语学习者应该对于这个问题有所了解并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5.
人称约翰·施特劳斯为音乐“金色世纪”的“圆舞曲之王”,继他之后的“银色世纪”则是以奥地利作曲家列哈尔(1870—1948)的轻歌剧《风流寡妇》为开端的。自1905年这部歌剧在维也纳首演以来,先后被译成十多国文字,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至今仍久演不衰。剧中不少脍炙人口的歌曲很早就被译成中文介绍到我国来。歌剧最初的脚本是由著名剧作家里翁和斯坦因根据法国戏剧家梅亚克的喜剧《公使馆秘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国时期曾有多位艺术家和剧作家以京剧改编和演出《桃花扇》。汪笑侬改编的剧作《桃花扇》曾在舞台上搬演过,但脚本未能流传下来。《申报》登载的该剧的广告是对该剧的剧情记载最详细的文献史料。贾璧云(1890-1941)曾以京剧编演《桃花扇》,剧名改作《侠妓桃花血》,分前、后两部(或称头、二本),多次演出于上海丹桂第一台。朱双云(1889-1943)编创的京剧《桃花扇》的剧本曾经出版过,但已佚失。1935年10月,该剧曾在武汉天声舞台由来自上海的毛家班和武汉本地的标准平剧团共同演出过。  相似文献   

17.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一部经典喜剧。莎士比亚所有的戏剧创作,都有或单一或多元的素材来源,即对其艺术构思产生直接影响的“原型”故事,《威尼斯商人》也不例外,仔细梳理该剧中的“原型”故事,有利于进一步诠释、理解、研究《威尼斯商人》的创作及其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8.
对威尔第歌剧音乐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探究作为歌剧史上划时代的歌剧大师所展现的艺术特性。以歌剧《奥赛罗》中第二主人公雅戈这一反面人物作为研究对象,以雅戈在歌剧中的音乐作为载体,从音乐主体、曲式结构、和声色彩等方面的分析入手,从中找到歌剧艺术在其创作和舞台演绎过程中的艺术“经脉”,为今天的歌剧艺术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康宁 《科技信息》2007,(7):25-25
中国与俄罗斯喜剧都是深受两国人民喜爱的电影类型。他们虽然各具特色,但是都给观众带来审美愉悦。本文以俄罗斯著名喜剧电影导演粱赞诺夫和中国著名喜剧导演冯小刚为例,对他们各自呈现的民族文化特色和表现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比较,相信将有助于喜剧这样一种电影类型的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石凌鹤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剧作家,又是一位有五十多年党令的革命老前辈。早在三十年代初,石凌鹤便开始了文学活动,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民主革命所从事的英勇斗争的真实图画。在艺术创作上,石凌鹤具有一种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他的文学活动是多方面的,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特写他都写,还当过演员,做过导演,在所涉及的领域都有相当成就,但人们尤为称赞的还是他的剧作。据初步统计,他在三、四十年代一共创作了三十余部戏剧作品(包括独幕和多幕话剧、歌剧、历史剧、地方戏曲),为我国现代文学宝库增添了一份财富。下面就石凌鹤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分三阶段作些粗浅的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