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我国当前劳动力参与率问题的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适度”是经济学家不懈追求的、同时也是难以真正实现的“最优”目标。以适度劳动力参与率为理想,我国当前解决劳动力参与率问题应从努力降低劳动力参与率、多管齐下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社会保障事业、保持适当经济发展速度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进程需要关注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本世纪以来,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表现出四大新特点:农村人才流失严重;“民工荒”与“返乡潮”交替出现;就业结构失衡局面在逐步改变;“血地缘关系网”已成为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纽带。本文分析了新特点的成因,并提出了促进我国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民工荒”作为世纪初几乎蔓延全国的一种新经济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劳动力供给与用工需求间存在矛盾。那么“民工荒”的成因到底是什么?本文通过分析近四年的相关文献,对民工荒的成因进行综述。研究发现“民工荒”存在与否的争论焦点在于青年民工与中年民工能否替代的问题,并且总量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将是我国农精劳动力在较长一个时期内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二元经济理论视角下劳动力大量剩余与劳动力工资快速上涨并存、“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有悖于经济发展规律.文章通过动态比较分析了劳动力转移的成本和收益,认为本世纪初我国初代农民工向城市转移所面临的成本和收益已经发生变化,他们逐渐倾向于选择留守农村,而大学生劳动力已经迈入中端劳动力行列,向低端劳动力市场转移的成本大于收益.成本收益比的变化是我国“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重要原因.加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放宽农民工招工条件、降低大学生培养成本以及积极调整大学生培养模式,是解决“民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郑传贤 《遵义科技》2007,35(2):54-55
我县是一个矿产资源贫乏、无任何工业支撑的比较典型的农业县。全县50.4万人口中,农村人口占90%,年收入1000元以下人口有12.43万人,“扶贫攻坚”的任务非常艰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非农转移更具有紧迫性。从2004年以来,我县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问题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将“打工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以“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影响一片,致富一方”为宗旨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培训工作。我校承担了全县农村劳动力的培训、转移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战略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瑛 《科技与经济》2009,22(6):77-80
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进行了重新估算和比较分析;结合经济周期波动,剖析了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与“民工荒”现象并存的深层原因。结果表明“民工荒”主要是劳动力市场运作的制度障碍所造成的,并非劳动力真正不足。因此,需要清除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建立教育和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7.
冉晋华 《太原科技》2010,(11):23-26
浏阳市是湖南省长沙市下属的一个县级市,地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金三角”地带。传统上,浏阳的工业产业一直是以花炮生产为主,最高时全县曾有接近一半的劳动力人口从事与烟花生产相关的工作。但是,传统产业固有的生产技术落后、环保和安全等问题也始终存在,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及“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农村劳动力培训模式的探讨——以福建省龙岩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见》、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等精神为指导,密切联系龙岩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情况,分析讨论了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四种模式:一是‘‘培训券”模式;二是“订单式”模式;三是“基地式”模式;四是“社会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在对2个街办3个乡镇150余农户抽样调查基础上分析了该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学、土地流转、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驱动机理,并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需完善保障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镇建设等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理性与博弈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悖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发展,通过实证材料,完全理性国家模型和收入博弈分析,探讨在非正式经济占据主要成分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本质与基本动因,本着科学发展观,提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修改为“农村人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是困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代进程的重大障碍,是贵州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必须正视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课题。分析概括了贵州“三农”问题的现状及特征,并提出了解决贵州“三农”问题的对策,其核心在于“以市场化促区域特色农业建设,以非农化促农村劳动力优化配置,以城镇化促农村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劳动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地认识这个问题,对促进我国经济调整和经济改革,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劳动力所有制的讨论,主要有二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个人所有制”,另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劳动力是“都分公有制”“部分私有制”。我认为,根据不同的生产力水平,根据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社义主义劳动力所有制应该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形式。本文就此作一些初步探讨,不吝求教。  相似文献   

13.
若虹 《创新科技》2005,(2):21-21
<正>近些年,丰富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促使外国企业纷纷在中国设立生产基地,中国也因此成了“世界加工厂”。但这显然不是我们的初衷,因为“中国制造”的特点是加工在中国,而技术创新在国外。缺乏技术,就等于丧失了竞争力。如何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从而提升我们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时下议论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放大效应相对不足之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Arth Okun)的观点,失业和经济增长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业和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的关系。但目前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或者说这种正相关的关系不是太明显,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弹性却在缓慢下降。原因有四:第一,“速度型”经济增长战略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低效性;第二,资本市场与投融资体制不利于就业效应大的民间经济部门发展;第三,经济增长及就业弹性的结构性差异导致就业效应不足;第四,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及政策滞后对就业产生负面影响。对此,应以户籍制度改革为切入点,打造人力资本配置市场;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降低劳动力转换成本;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吸纳新增或待业的劳动力;加大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劳动力的人力资本价值;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培养大批高级创新人才,提高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推进职业化教育,弥补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供需失衡;构建劳动力市场中介及信息体系,以减少摩擦性失业。  相似文献   

15.
“假日经济”已成为经济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假日经济”的发展,对繁荣劳动力市场。活跃供给、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将产生重要的作用。假日消费的出现,对于启动市场研究、扩大内需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韩俊近日表示,农村长期作为东部乃至外国廉价劳动力蓄水池的时代该过去了。他说,世人必须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关系在过去20多年里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我们不能再用那些不知出处的神仙数字,比如中国农村还有1.6亿剩余劳动力。绝对没有这么多”。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成为转型时期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广泛注意。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有4.5亿人,其中剩余劳动力约1.2亿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4,相当于一个中等以上国家的人口;平均每天约有5000—6000万人处于流动状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民工潮”现象。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剩余和跨区域流动已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压力,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在国外,人们把企业中从事体力劳动和经营、管理性劳动的人分别称为“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并且把这两者的比例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先进、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但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劳动力队伍里又不断增添着一种新的“成员”,即“机器人”。有些人风趣地把它们称为“铁领工人”。在“机器人王国”日本,“铁领工人”的优越性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筑波科学城中,有个西武百货商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骆驼祥子》是一部悲剧小说,其主人公祥子的艺术形象是一个悲剧形象。祥子原是一个破产的农民,从小“失去了父母和几亩薄田”生活无着,十八岁那年流落到北平的十字街头,渴望在这“首善之区”寻找一条生活的出路。在北平,凡是以卖劳动力能挣钱的事,他几乎都干过了。最后,看到拉洋车容易挣钱,就以此为自己的固定职业,想在二、三年或三、四年内,用自己挣来的钱买上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做一个自食其力的自由车夫。“这是他的志愿、希望,甚至是‘宗教’。”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  相似文献   

20.
北师大王义高先生在《跨世纪教育的一个共同主题》中说,帮助年轻一代既“学会生存”又“学会关心”是西方、东方和中国都面临的一个共同主题。高先生从全球、西方和我国三个视角考察了“学会生存”与“学会关心”产生的背景。他说“从全球背景看,早在本世纪70年代初,国际教育界就认为:全球科技革命和现代化生产带来的正、负面影响,决定着每个人都必须“学会生存”。正面影响如科技知识爆炸性增长、劳动力市场频繁波动等,使每个人都面临终生学习以应付生存的挑战。负面影响如生态环境严遭破坏、能源近于枯竭、人口超经济增长等都严重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