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甘肃窑街煤矿二氧化碳喷出与新构造应力场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讨论了窑街地区的构造应力场特征和二氧化碳的喷出机理.研究表明.喷出与新构造应力场的作用有关:通过节理、断裂、水系和地震断层面解资料的计算处理,本区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 N31°E.  相似文献   

2.
重复压裂裂缝的延伸轨迹主要受地层应力场的控制,对于重复压裂地层当前应力场是决定裂缝起裂和延伸的关键条件.本文建立了原始地应力场、初次裂缝诱导应力场、孔隙压力诱导应力场模型,并运用叠加原理,建立重复压裂应力场,给出了裂缝转向的力学条件,通过对实际井的计算得出裂缝的周围应力场分布和裂缝的延伸轨迹.  相似文献   

3.
兰州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采用数学方法,通过兰川地区水系、节理、断裂和地震断层面解等资料的计算分析,系统地讨论了该区构造应力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地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 N34°E.  相似文献   

4.
洒勒山滑坡与新构造应力场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东乡洒勒山滑坡前兆明显,滑体大,覆盖宽.滑速快等基本特点.运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水系方向分折方法,讨论了洒勒山滑坡与构造应力场的关系,研究表明;本区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N38~40E,是由河流,节理及断裂资料算出的.该区宏观应力场的确定,是滑坡,地震及泥石流等研究的一个基础,而且对水陆交通规划和水利工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水系、节理和地震等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结合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对河西地区新构造应力场特征作了较为全面的讨论.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新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为 N24°E.其力源在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间的相互挤压所致.河西地区新构造应力场特征的确定,对本区地震预报研究提供了依据,对四化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地壳内同时同地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构造应力场,必然叠加为统一的联合构造应力场。该文研究了挤压(拉张)型均匀应力场和非均匀应力场的叠加问题,计算了压(拉)型非均匀联合叠加构造应力场的应力分布,认为地壳岩石的许多变形组合型式都受到压(拉)非均匀联合应力场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采用岩石破坏过程分析系统 (RFPA2D) ,通过对断裂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 ,表明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含断裂岩体的声发射的能量最大值和累计值都远大于重力场 ,说明构造应力场条件下岩体应力大大高于重力场 .通过对北票矿区浅源地震的分析 ,认为现今构造应力场和断裂对矿震等地质动力灾害的发生起控制作用 .一般说来 ,断裂的活动性及应力场性质不同 ,地质动力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度也不同 .图 4,表 2 ,参 6 .  相似文献   

8.
全球观测应力场应力取向数据的加权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将全球划分成一系列的5°×5°基本单元,通过对世界应力图计划中的全球应力指标数据进行加权系数法统计分析,计算了全球应力场在尺度为500km左右的平均应力取向;用Rayleigh检验检验了应力取向是否为随机分布;讨论了应力取向的统计分析和检验结果.统计结果显示考虑了加权系数情况下的有关统计结果相对比较符合实际,它提高了高质量数据在统计分析中的作用,并降低了观测数据呈随机分布特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幂律材料、有限平面应变紧凑拉伸剪切(Compact Tension and Shear, CTS)试样,基于能量密度等效方法可得到CTS试样能量密度中值点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 RVE)的等效应力解析解,以该应力解作为特征应力因子,采用表征CTS试样Ⅱ型裂纹尖端应力场的三角特殊函数,提出了描述有限平面应变幂律塑性Ⅱ型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半解析模型以及用于描述Ⅱ型裂纹尖端扇贝轮廓式等应力线的理论解.本文Ⅱ型裂纹裂尖场模型对平面应变CTS试样裂尖应力场的预测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密切吻合, Ⅱ型裂纹裂尖幂律塑性应力场模型完善了弹塑性断裂力学,并对剪切型断裂安全评价有重要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据Smith和Beljers理论方法研究了磁性薄膜在应力场作用下的铁磁共振性质.该模型选取各向同性的磁性薄膜,给出了外应力场在垂直薄膜的平面内变化时对铁磁共振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外磁场处于应力场所在的平面内时,外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均会影响薄膜的难易磁化轴方向.但是当外磁场处于薄膜所在的平面内时,薄膜的难易磁化轴方向则不受外应力场的影响.当应力场与外磁场均垂直膜面时,如果应力场小于某一值(4πM/3)时,共振频率在低磁场区会出现恒等于零的情况,如果应力场大于这一值时,共振频率的值会在临界场处发生突变.此外,还发现外应力的大小及其方向对于临界场和饱和场的值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由于板型吊梁形状不规则,传统方法不能求出其令人信服的应力值.本文用有限元数值解法得出其应力场,从而为吊梁的强度验算提供了前提.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油藏构造应力场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符合油藏实际情况的构造应力场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优化的有限元网格自动生成方法,从而保证了生成网格和模拟结果的质量.应用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数学模型和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Fourier积分变换技术,研究了轴向为速扩展圆柱壳的应力场求解问题,得到了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小参数解。结果表明,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强度与裂纹扩展速度有关,而应力场的角分布与裂纹扩展速度无关。且当裂纹扩展速度这到一定位时,运动裂纹出现分枝现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直管道内充分发展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建立方、矩形环管内充分发展湍流数据库,其中包括详细的湍流统计数据:(1)湍流平均流场,即平均流向速度与湍流驱动平均二次流(史称Prandtl第二类二次流);(2)湍流雷诺应力场;(3)湍流时均能量谱.本文给出了方、矩形环管内充分发展湍流雷诺应力场分布信息,对90°凸角域附近的Prandtl第二类二次流生成项结构进行了仔细剖析,特别诠释了凸角域二次流的生成机理.将方、矩形环管90°凹角附近的流场,包括平均流场(流向速度,平均二次流)和雷诺应力场中的湍动能,与现有的实验和直接数值模拟数据进行详细对比验证,展示了方、矩形环管内直接数值模拟结果的有效和合理性.基于对湍流雷诺应力场和能量谱特征的观察,本文提出了重新审视和认识传统湍流本构关系的必要性.对标量涡黏系数所隐含的各向同性物理涵义与假设给出严格数学证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张量涡黏系数描述湍流各向异性运动特征的研究思路,给出了发展以描述各向异性湍流运动为目标的新型湍流本构关系.基于此关系进一步提出未来研究设想,即发展基于直接数值模拟结果的雷诺平均湍流封闭模型,以提高雷诺平均模拟的物理可靠性和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通过抚顺煤田现存的构造形迹调查,并运用赤平投影方法,分别鉴定了它们的力学性质及应力状态,进而筛分了它们的隶复合关系.结合现场地应力测量确定了该煤田形成以来存在着三期构造应力场,并初步阐述构造应力场演化历史.最后,本文指出该煤田构造发育特点及与冲击地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复合层状岩体自重应力场、构造应力场、温度应力场出发,在理论上探讨了岩体初始应力场。文中所得结论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复合层状岩体由于各层物理力学特性不同,而相互影响所造成的岩体初始应力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了K.J.Bathe《自动增量温度场非线性分析有限元程序》——ADINAT及《自动动态增量非线性有限元程序》——ADINA,对一种早期失效严重的热锻模具,分别进行了(1)三维温度场及热应力场的计算;(2)机械载荷作用下的应力场的计算;(3)上述两种情况同时作用时的应力场的计算。并对这三种应力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从而了解温度对模具的影响。为合理改进设计,提高模具寿命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寻共面双线断续节理岩体平面应力条件下的拉伸特性,从远场应力角度出发,基于Fazil Erdogan(1962)在任意荷载条件下共线双裂纹的应力场分布思想,采用G.C.Sih(1972)提出的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判据(S判据),建立了远场应力与裂纹尖端附近应力场的对应关系,证明共线双裂纹在拉应力作用下自相似扩展;裂纹外侧与内侧的应力场分布形式相同,但数值偏小,且内侧裂纹先于外侧裂纹扩展;在材料性质、裂纹间距及长度已知的情况下,可反推材料破坏时的极限外力大小。  相似文献   

19.
研究在铁磁/反铁磁层体系中,当铁磁层中存在应力时对体系交换偏置场的影响.分别计算了改变应力大小和方向两种情况下,磁滞回线的变化以及偏置场随外磁场角度依赖关系的改变.结果表明:应力场沿着易轴方向时,偏置场随外磁场角度依赖关系表现为随着应力场的增大,偏置场的最大值变大,其最大值所对应的位置逐渐远离易轴.在外磁场与易轴成一定角度时,交换偏置场向左移动,并且阻碍沿磁场方向的磁化随着应力场的增加;当应力场旋转90°时,偏置场随外磁场角度依赖关系表现为随着应力场的增大,偏置场的最大值减小,其最大值所对应的位置逐渐靠近易轴.在外磁场与易轴成一定角度时,交换偏置场向右移动,并且促进沿磁场方向的磁化随着应力场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南大巴山褶断带西段中新生代构造应力场的节理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X节理及节理擦痕反演了南大巴山前陆断褶带西段构造应力场(状态).早期平面X型节理发生于J3-K1,σ1方向NE-SW,σ2直立.稍晚的"断坪-断坡"型节理及剖面X节理,σ1同样NE-SW向,但σ2为NW-SE向.K2-E的与褶皱主期同期的逆冲型纵节理σ1方向NE-SW,σ2为NW-SE向.稍后的走滑型斜节理及横节理σ1也是NE-SW向,σ2为铅直方向.右旋走滑型纵节理是由前期逆冲型纵节理在褶皱作用的后期(E)由于褶皱轴的顺时针旋转而转化来的,σ1方向近SN向.逆冲型横节理及斜节理由前期走滑型横节理及斜节理在NW-SE向压应力作用下转化而来,时间约为E末.左旋趋势的纵节理和正断趋势的纵节理形成于第四纪,是NE-SW向拉张应力场以及EW方向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形成本区多期应力场力源分别来自于北大巴山的向南西推覆作用(J3-E),江南古陆区的向NW方向的挤压(古近纪末)以及上扬子克拉通的向南东运动(新近纪至第四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