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结合商住楼工程,介绍混凝土灌注桩、锚杆、锚喷护壁、挡土墙联合支护结构体系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并介绍了其具体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2.
结合实际工程,笔者介绍了混凝土灌注桩、锚杆、锚喷护壁、挡土墙联合支护结构体系在深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并且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其具体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新型混凝土喷层试验研究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结构力学原理,研究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喷层在煤矿锚喷巷道支护中适用性,结合淮北桃园矿区典型锚喷巷道工程,完成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喷层的合理配比及抗拉、抗压、抗剪等指标的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与普通混凝土喷层相比,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喷层中的应力分布较均匀,有较好的让压能力;工业性试验证明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喷层抗拉强度高、韧性好、回弹量低及工艺简单等特点,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锚喷网支护的受力机理进行了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通过分析可知,锚喷网支护技术是一种新型的主动支护技术,具有节省造价和工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隧道施工技术也在超长、大跨度、防水、穿过不良地层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涌现出了大量的科技成果,特别是作为新奥法施工工艺标志的锚喷构筑法更是如此,锚喷构筑法在技术上有速度较快、支护及时、施工安全;支护质量较好、强度高、密实度好、防水性能较好;省工,操作较简单,支护工作量减少;施工灵活性很大,可以根据需要分次喷射混凝土增加厚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等优点,但在实际施工中有很多方面质量要点容易被忽视,从而影响了喷射混凝土施工质量。本文分析了喷射混凝土在隧道工程中的作用,对其施工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冯联新  潘星 《工程与建设》2005,19(5):405-407
隧洞开挖破坏了原岩的应力平衡状态,产生次生应力场,对围岩的稳定性造成影响。根据其应力状态分布,采取相应的喷混凝土、锚杆或锚喷联合支护。文章介绍了锚喷支护的锚杆支护作用、喷混凝土支护作用以及锚喷支护的特点。对认识锚喷支护作用机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厚军 《科技资讯》2009,(17):123-123,125
本文主要介绍了锚喷网支护的支护结构、施工工艺、技术要求、注意事项和应用情况,实践证明,锚喷网支护具有及时性、密黏性、柔韧性等特点,以及技术先进、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适用性强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王勇 《科技信息》2010,(19):411-411,376
通过对喷锚喷、锚网喷支护的力学分析,结合松散破碎围岩的破坏特征,设计并确定支护工艺参数,进行喷锚喷、锚网喷联合支护对松散破碎围岩交岔点的试验研究,以探索该矿在软围岩条件下的支护改革。  相似文献   

9.
沈景钊 《安徽科技》2004,(10):44-45
随着锚喷网支护理论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以及锚杆材质和施工机具的改进、施工工艺和技术的提高,锚喷网支护已成为我国矿山井巷支护的主要形式之一.实践证明,锚喷网支护具有及时性、密贴性、柔性等作用,具有技术先进、工艺简单、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适用性强等优点.近年来,随着预应力高强锚杆的开发和应用,进一步发挥了锚喷网支护的效果,扩大了锚喷网使用领域.  相似文献   

10.
张清  李军 《科技信息》2010,(29):I0375-I0375,I0353
本文分析了袁店一矿102采区巷道变形影响因素,即构造发育、围岩碎胀和埋藏深,并制定了锚喷与锚注联合支护的修复方案,并对巷道进行了长期监测.结果证明锚喷与锚注联合支护能较好的控制巷道围岩变形,维持了巷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利用OpenSEES系统,基于Lazan材料阻尼与应力关系的研究理论,采用Hognestad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及Karsan-Jirsa加卸载准则,计算素混凝土构件在轴向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曲线包围面积,得到混凝土正应力作用下单位体积损耗能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素混凝土材料单位体积损耗能量随最大应力幅值的提高而增大,在相同最大应力幅值处混凝土强度越高,单位体积耗能越小.对结果非线性回归建立了素混凝土材料单位体积耗能与最大应力幅值及混凝土强度之间的关系式,在理论上为混凝土材料阻尼的计算提出了新的思路及方法,也为进一步准确分析其结构动力性能、进行安全经济合理的抗震设计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商品混凝土收缩应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商品混凝土早期弹性模量是个变量,难以通过测其收缩应变直接得出收缩应力这一问题,提出了收缩应力的计算方法.通过量测81个配筋试件和素混凝土试件,从拆模起到180 d龄期内的收缩值,得到其各自的收缩应变.素混凝土试件可以自由收缩;配筋试件由于钢筋的约束,不能自由收缩,导致配筋试件比素混凝土试件收缩应变要小.利用配筋试件与素混凝土试件的收缩应变差值和钢筋混凝土间的拉压平衡条件,推导给出商品混凝土收缩应力计算公式和收缩应力时随曲线,并对收缩应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素混凝土板温度翘曲应力的Westergaard理论解和有限元数值解的对比,论证了素混凝土板计算模型的适用性,得到了板体自重对板的温度翘曲应力不产生影响这一重要结论.以三向弹簧模拟钢筋和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对素混凝土板中加入钢筋前后板体特征点位的温度翘曲应力变化情况作了计算分析,认为配筋层位、粘结刚度系数、温度梯度、板长、板厚及配筋率等参数对板中加入钢筋前后温度翘曲应力变化值的影响可以忽略.结果表明,Winkler地基模式下连续配筋路面单独板的温度翘曲应力可以沿用与其尺寸一致的普通水泥混凝土板的温度翘曲应力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由碳纤维布作为界面层的混凝土及碳纤维混凝土为例,根据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的变化,对剪切荷载及弯曲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界面粘接性能及剪切强度进行电学参数变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素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随着层间粘接松动而增大,当发生粘接破坏时,则急剧增大;碳纤维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随着剪切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发生剪切破坏时,则急剧增大;碳纤维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的敏感性比素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对界面粘接及剪应力的敏感性要好,低应力作用下,碳纤维混凝土层间接触电阻随应力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灰比混凝土冻融循环后双轴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水灰比为0.45、0.55的普通混凝土试块分别进行0、25、50、75和0、25、50次冻融循环作用后双轴压荷载试验,测得了试块的双轴压强度.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了水灰比、冻融循环次数及中间应力对双轴压强度的影响,发现双轴压强度高于单轴压强度,且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在分析试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冻融循环作用后普通混凝土在主应力空间的破坏准则,可为复杂应力状态下可能经受冻融循环作用的普通混凝土结构的设计、维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按照相似理论,在不同应力组合下将混凝土井壁进行了模型试验,依据混凝土井壁破坏机理的分析,确定了适合素混凝土井壁破坏的强度准则。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风电基础钢环与混凝土的粘结机理,通过简化模型的拉拔试验,分析了型钢与混凝土粘结应力沿锚固长度的分布规律.通过与现行规范钢筋锚固长度的计算方法比较,风电基础钢环锚固长度可参照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光圆钢筋锚固计算方法,为风电基础设计提供了实验依据,可供相关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混凝土的弯曲疲劳性能是钢纤维混凝土的主要力学性能.用4点加载方法重点研究了全掺钢纤维混凝土梁和底层撒布较长钢纤维的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梁的弯曲疲劳性能.研究证明:底层撒布较长钢纤维的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梁的弯曲疲劳强度比素混凝土提高15.7%;当应力水平为0.90时,全掺钢纤维(体积分数为1.0%)混凝土梁弯曲疲劳寿命是素混凝土22.47倍,底层撒布较长钢纤维的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梁的弯曲疲劳寿命是素混凝土的29.O1倍.即底层撒布较长钢纤维的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梁的弯曲疲劳性能比单独撒布一层钢纤维或单独采用聚丙烯腈纤维来增强混凝土效果更加显著.对于道路及机场跑道采用这一结构形式比较理想.表7,参9.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回收轮胎聚合物纤维(RTPF)对混凝土干缩性能的影响,对素混凝土、RTPF混凝土(体积分数分别为0.1%,0.2%,0.4%和0.8%)和聚丙烯纤维(PPF)混凝土(体积分数为0.1%)进行干缩试验和纤维作用机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掺量RTPF混凝土比素混凝土坍落度降低8.1%~62.2%,含气量增大11.2%~47.9%;RTPF混凝土的干缩率在0~7d时增长速率较快,之后逐渐平缓,RTPF的加入降低了混凝土干缩的早期增长速率;混凝土干缩率随RTPF掺量的增加出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当RTPF体积分数为0.2%时混凝土干缩率出现最小值,不同掺量RTPF混凝土在7d和28d时的干缩率分别比素混凝土降低了14.2%~36.0%和2.9%~27.2%;相同体积分数(0.1%)下PPF混凝土的干缩率比RTPF混凝土低,在抑制混凝土干缩方面体积掺量0.2%的RTPF可替代体积掺量0.1%的PPF;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表明,RTPF可与混凝土基体有效黏结,并承担来自混凝土基体的收缩应力;通过干缩率的拟合值与实测值对比得到适合RTPF混凝土的干缩计算模型.  相似文献   

20.
采用快速冻融方法,对不同水灰比的普通混凝土分别进行0,25,50,75次冻融循环以及单轴压等5种比例加载路径的双轴压试验,测得了混凝土的峰值应力和应变。根据试验结果,探讨了冻融循环后,不同水灰比的混凝土在各种比例加载下的强度和变形等力学性能,为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混凝土的抗冻融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