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极因素(材料、直径及端部形状)是TIG焊的一个重要工艺因素,对电弧的导电特征,电磁压缩效果及等离子流的形态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采用不同的电极因素,电弧形态、电弧电压以及电弧能量场和压力场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而电极因素对于TIG弧的焊接工艺性(如电弧的稳定性、焊缝的形状特征、对工件的净化作用、交流弧的直流分量以及电极的损耗量等)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多种测试手段,在不同电极因素条件下,对TIG弧的物理特性及焊接工艺性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对各种电极因素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讨,并作了初步评定。此外,还对电极因素与其它工艺参数的合理匹配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控制器采用一个检测电极插在苗圃中,对蒸发进行采样。当土壤干燥到一定程度需要喷灌时,检测电极会反馈一个人控制器,起动水泵喷灌,可避免作物干死,有利于大面积的作物栽培。  相似文献   

3.
DC—EAF熔池电磁场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30t底电极直流电弧炉熔池电磁场的数学模型,开了研制了通用计算软件,研究了不同工况下磁场强度,电流密度,洛仑兹力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通过空气等离子切割电极烧损量与电极端面电镜形貌的对应试验,探讨了电极烧损机理。烧损主要发生于再引弧时,烧损量与熄弧后电极端部的氧化物和氮化物层厚度有关,熄弧时处于高温的铪极表面继续与空气中的O2、N_2、作用,使氧化物、氮化物层变厚,厚的氧化物、氮化物层在再引燃电弧时被烧损掉,导致电极寿命随引弧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研究表明,在铪极中加入石墨,使电极端部形成具有良好导电性、抗氧化性、耐蚀性及难熔性的碳化铪,成功地限制了铪极的烧损并延长了电极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5.
伪微分反馈控制系统的智能积分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对伪微分反馈控制系统一阶和二阶系统的优化方法,将智能积分的概念应用在伪微分反馈控制系统中.经过研究实验,对于所有实际的一阶或者二阶被控对象来讲,智能积分PDF控制器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最优控制器.  相似文献   

6.
一种基于Java的PDF文件的生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DF是Adobe公司开发的一种可以跨平台的文件格式.为在企业的信息系统中也能生成跨平台、高保真和较安全的PDF文件格式的数据报表,提出了一种用Java语言来实现PDF文件的生成方法.文中简要介绍了PDF文件的特点,详细阐述了在Java环境下生成PDF文件的主要步骤,并通过与几种PDF文件生成工具的实现效果的比较,证明了此PDF文件生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以工业电石电弧炉为控制对象,根据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能型智能控制系统.系统采用神经网络控制器及微机电极调控器构成复合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了电弧炉神经网络控制器和新的自学习算法,经仿真和实际运行,运行稳定,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消弧及过电压保护装置,介绍了组成结构、基本原理和单片机综合控制器,该装置在出现弧光接地时,通过单片机综合控制器控制一组可以分相操作的真空接触器,使故障相接地,达到彻底消除弧光的目的。本文的研究已经在吐哈油田的35KV系统中投入运行,实践表明提高了油田电网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焊接自动化程度和焊缝质量,研制了以MCS-51单片机为核心的弧长自动跟踪和自动接触引弧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数理统计法进行弧长采样,省略了采样电路中A/D转换环节,使控制系统不仅有良好控制性能,而且结构简单,抗干扰能力强。采用计算机控制的自动接触引弧技术,引燃可靠,钨电极污染极小,并避免了高频高压引弧对电子线路和环境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永磁电磁轴承伪微分反馈控制系统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伪微分反馈控制(PDF)策略对永磁电磁轴承进行控制,建立了PDF控制模型;通过对永磁电磁轴承的PDF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计算机仿真,证明永磁电磁轴承的PDF控制系统具有高稳定性、高精度、鲁棒性强、可控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基于同步扰动随机逼近算法的电熔镁炉智能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电熔镁炉熔炼过程中电极电流的调节主要依靠人工手动控制,控制效果差、产品质量不稳定、能量浪费严重的生产现状,提出了一种电熔镁炉智能控制策略.该智能控制策略根据熔炼过程中不同的熔炼工况分别设计了基于SPSA算法和神经网络的正常工况控制器以及基于规则推理技术的特殊工况控制器.将所设计的电熔镁炉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实际工业现场,实现了对电极电流的自动控制,保证了产品产量,降低了产品能耗.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2.
针对电弧炉电极调节系统,建立其数学模型.分析了电弧炉电极调节系统的非线性.在此基础上,针对控制对象的复杂性,将应用最广泛的PID控制器与具有自学习功能的神经网络相结合,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规则的PID控制算法.BP神经网络规则的PID控制算法改善了传统神经网络学习时间长、收敛速度慢的弱点,解决了传统的PID控制未知复杂系统的不足,Matlab6.5软件仿真结果表明,采用BP神经网络规则的PID控制算法的控制效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13.
糖厂澄清工段作为制糖生产的重要环节之一,影响其工段的重要控制参数是清汁中的pH值。采用基于S3C2410微处理器的pH值控制器,pH值的检测采用双玻璃电极交替检测,算法上采用神经网络法,有效的解决传统PID控制缺陷。该控制器具有高智能化、高稳定度等特点,有效解决了清汁pH值波动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焊枪电极接近运动过程中,期望接近速度大且在接触面附近快速降速以减小接触时的冲击力,实现一种柔性接触,对于提高焊接的效率和质量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滑模控制虽然能有效降低焊枪电极接触力,但所用时间较长. 本文将基于模糊逻辑的滑模与状态反馈加权控制运用到气动伺服焊枪系统中,在建立系统模型的基础上设计滑模切换函数和滑模控制律,通过极点配置的方法设计状态反馈控制器,之后基于模糊控制设计滑模与状态反馈模糊加权控制器,最后通过实验验证提出的控制策略. 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器控制效果优于最大量控制和滑模控制,可有效实现柔性接触.   相似文献   

15.
针对炼钢电弧炉电极调节系统的参数时变及三相间相互影响等特点,设计出一种简单且有效的电极调节控制方案。该控制方案通过引入前馈控制环节来减小三相电极间的相互影响,并在线通过累计实际输入炉内的能量值来间接地估算电弧放大系数,从而校正控制器参数。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碳素行业电极打号机电气传动装置随动系统的组成,分析了采用数字双模(PD-PID)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并给出了程序框图.通过1 a多的运行实践证明,本系统具有稳态精度高、定位准确、无振荡、快速性好等静、动态优良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7.
溶液中的单位电导率通常采用尔劳施(Kohlrausch)电极进行测量,并根据溶液电导率的温度系数对单位电导率进行补偿。在本设计中,电导率和温度在传感器侧就近进行检测并采用压频转换器转换为频率,频率信号通过光电偶合器很容易实现传感器和控制器间的隔离,解决了噪音、安全和远距离传输问题,并以低的成本获取高的模数转换精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了一种经济有效的视觉系统的研究及其在窄间隙 TIG 焊接中焊缝自动跟踪的应用。该系统以 IBM-PC AT 为主机带有图像存取扩充板,用 CCD 摄像机摄取电弧区域及焊接坡口的图像,然后把它数字化,化为具有7位(即128级)灰暗度的256×256个像点(成像素),并存入图像存取板。IBM PC 对获得的数字图像进行实时图像处理,应用了寻边及模板耦合两种方法所得到的视觉信息被反馈到焊接控制器进而对焊接过程进行有效的焊缝自动跟踪。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远程监控矿热炉三相电极的电压、电流、移动距离等冶炼参数,对电极运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对设备故障进行报警,满足安全生产、节能降耗的需要,设计实现了一种基于物联网云平台(WISE-PaaS云平台)的矿热炉电极运行监控系统。首先在现场底层使用ADAM 5510M作为控制器,结合ADAM系列模块、罗氏线圈、磁阻传感器、编码器等设备,实现对矿热炉电极运行数据的采集,并在网际组态软件WebAccess上建立工程节点和设定MQTT协议,将采集数据上传至云端。通过WISE-PaaS云平台中的Dashboard、SaaS Composer、APM、AFS等功能,整合矿热炉电极运行数据,采用云计算技术,开发了电极运行实时监控、电极状态报警、电极具体参数显示、移动终端人机交互、能耗预测、电极位置预测等一系列功能。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监控系统实现了对矿热炉电极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故障报警,为预测性维护和诊断提供数据支撑,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蓝光Micro LED和红绿光OLED,具有特殊子像素排列的新型无源驱动全彩显示器件。该器件无需巨量转移就可实现全彩化显示,且较传统全彩OLED及Micro LED器件效率更高,寿命更长。另外,将蓝色与绿色子像素反向并联,可以减少电极走线,提高器件像素密度。针对该器件的特殊结构,本文设计了一套全新的驱动方案,具体以FPGA作为主控制器,利用驱动芯片提供稳定的电流点亮LED,实现器件的全彩显示。通过仿真测试进一步验证了该器件良好工作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