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创建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学习传统显得尤为重要.孔子是中国传统教育、传统学习思想之祖,中国的教育、学习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不能绕过孔子."五四"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在"打倒孔家店"的声浪中,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对孔子作两点论,即要把"历史的孔子"与"实在的孔子"区分开来.他认为"实在的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时代之圣哲,其说也是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我们必须"敬之"、"尊崇之".孔子死后,成为"历史的孔子",历代统治者都利用他、包装他、强化孔子学说中维护君主政治"护符"的一面,使孔子及其学说愈变愈成为"专制政治之灵魂".因此"五四"时期,批判"历史的孔子"是完全正确而且非常必要的,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还"实在的孔子"的圣哲真面的革命.本文就是论述"实在的孔子"对中国学习思想的伟大贡献,认为从传统教育、传统学习的视域看,孔子不愧为我们民族的"圣哲".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春秋末期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维护正在崩溃的奴隶制度。他的反革命复辟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办教育。 历代反动统治者把孔子吹捧成“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林彪一伙甚至公然叫嚷:要“大书特书”孔子在教育史上的“划时代的功绩”。 孔子办教育的历史本来面目究竟怎样?我们必须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马列主义观点加以剖析。这对于深入开展批林整风和无产阶级教育革命,是很有必要的。 为奴隶主服务的“私学” 过去,有的人因孔子办私学,吹捧他是我国历史上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把学问从贵族手里拿到平民手里的…  相似文献   

3.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教育家,他首创私塾,有教无类,广收门徒,号称弟子三千,贤达者72人。孔子及其弟子开辟了儒学学派,为继承、传播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教育主张、目的和方法,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熠熠光辉。鉴于孔子在教育方面的巨大成就,在其去逝第二年起,就开始受到历代君王追封和祭奠。其封号从汉代的褒成宣尼公一路提升到唐代的文宣王,到清顺治时期被追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可见其在中国乃至世界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4.
孔子是一位从布衣中崛起的文化巨人,他和他的学说在中国历史上虽历尽坎坷,却一直打不倒批不臭,历久常新,其关键原因在于孔子学说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具有永恒的价值,其学说具有普时性、开放性、实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的圣哲先师,在后也享有盛誉,但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他的为政、治学和家庭生活都不顺利。在人均寿命仅35岁的情况下,孔子却顽强地生活了73年。这不得不归功于他的养生思想。孔子的养生思想与哲学关系非常密切,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本文认为,孔子的养生思想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仁德高尚以养心孔子首先提出“仁者寿”的哲学观点。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①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第一位的。孔子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称颂,得到…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而他所创立的儒家学派更是为汉家立法,为后世树范。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早已深入到中华民族的社会心理中,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国人的生活。因此,如何正确分析和评价儒家思想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原则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仍有一些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他看来,"信"是修身立国之基础,行"信"者能畅行天下。但他并不举张无原则的讲诚守信,认为诚信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
孔子是中华文化的标签,他的行为和思想彪炳千秋,同中国历史交相辉映。儒家思想在当代依然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于人文礼法、国民政治、军事战略、人才择用、治学为师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王飚 《科技信息》2006,(5):354-27
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礼乐教育家,为春秋时期的音乐发展乃至整个中国音乐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孔子在其音乐美学思想和其具体音乐行为这两方面存在自相矛盾之处。在其音乐美学思想方面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施乐等级观念和乐教等级观念上;在具体音乐行为中的矛盾体现在对待“郑风”和“郑声”的态度上。文章分别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来论述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其具体音乐行为中的矛盾,并认为矛盾的存在是因为孔子具有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而本文的目的并非想通过这些矛盾来否定孔子,只是想通过对孔子音乐美学思想以及具体音乐行为中的矛盾的正视,来更全面地了解孔子,使今人对他的评价更接近客观。  相似文献   

11.
邓亚玲 《科技信息》2011,(8):166-167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伦理思想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总结了以往的伦理思想,在中国伦理学史上第一个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思想在今天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伦理道德体系,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景贤 《世界知识》2014,(15):52-54
<正>7月7日,爱德华·谢瓦尔德纳泽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去世,享年86岁。这是一位世界级的政治人物。他先后作为苏联外长、格鲁吉亚总统,在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他还是中国人民的诚挚朋友,先为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又为发展中国与格鲁吉亚的友好合作,做出了宝贵贡献。  相似文献   

13.
曲阜,虽是一个极平常的北方小城,却因为是孔子的诞生地而声名远播。中国历史上被历代帝王封为圣人的仅有6人,而这6人全都在曲阜干过一番事业,难怪有人把曲阜称作“圣人之乡”。孔老夫子,已被评为世界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之一。而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强的美国人,还把孔子列为世界10大思想家的第一人,这至少说明了世界文化的第一强是中国和中国人。20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的得主们,作为世界文化知识的精英,云集法国巴黎并作出一个惊人的论断:“人类要想更好  相似文献   

14.
在古史分期问题上,西周封建说是一种深受老一辈史学家赞同,潜力很大,影响至深的观点。较早提出此说的,是著名史学家吕振羽先生,他在1935年出版的《殷周时代的中国社会》一书中写道:周克殷后,周人一方面把原来的奴隶解放,一方面把原来的农村公社和氐族部落转化为封建庄园,把原来土地上的居民转化为农奴。因此,西周是“封建制历史行程的发轫”。吕氏这一观点,在当时便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注视与热烈批判”(见该书“初版  相似文献   

15.
美国学者迈克尔·H·哈特在他的《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中,以作者所认为的对人类历史和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为次序,排列出世界的100位人物,在前10名中,我们中国就占有两位,一位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另一位是汉代造纸发明家蔡伦。在外国人的眼中看世界,名人  相似文献   

16.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开创者,他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贡献和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孔子所提倡的“学以致用”、“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教学原则以及他所倡导的“学而不厌”、“刻苦发愤”、“虚心求实”的学习态度及“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的学习方法和重视德育的教学目的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是绝对的精神领袖、中国文化的圣人.孔子是重“和“的,他的有关“和“的观点极具普世价值,是滋养中国文化传统生根发芽的沃土,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中国之外.他的“和“思想,关注着人与己之和,人与人之和,人与社会之和,人与自然之和,倾注着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等问题的无比关心,包含着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无限情怀.  相似文献   

18.
孔子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实现了对“人的发现”的伟大思想家,其学说致思于人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他人与社会等一系列人道问题,这一致思取向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揭示出毛泽东对孔子人道思想批判继承的具体内容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9.
苏联历史上第三代领导人——赫鲁晓夫1964年被解除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职务。之后,他,连同他轰动世界的改革在苏联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从此,他过着默默无闻的“个人养老金领取者”的生活,直至1971年9月悄然病逝。对这个使苏联历史发生转折的人物,苏联国内外多有评论。西方出过不少研究赫鲁晓夫主义的书,说他代表了社会主义的新潮流,有人把他与罗马教皇约翰23世、美国第35届总统约·肯尼迪相提并论,认  相似文献   

20.
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文学批评观念,主要见诸于《论语》中,更多的体现为对《诗三百》的评价;而尤以思无邪、兴观群怨、文质并重、学以致道等为要;既体现了孔子的文学批评主张,也极大的影响了中国儒家以诗教化的文学观念;中国文学在历史上总体走着一条"诗教"之道,归根结底是受孔子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