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我国1995—2014年的时序数据,通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金融发展、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协同度进行测算。测算结果表明:首先,金融发展子系统有序度呈下降趋势,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两个子系统有序度总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其次,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发展情况最好,但是金融发展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的协同情况并不如意;最后,金融发展、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三者之间的协同情况表现平平,究其原因是金融发展并没有很好地带动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2005年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综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利用协调度模型对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子系统内部协调度进行分析,并构建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城市的两两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及综合协调发展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部分城市虽然经济水平很高,但其协调发展情况较差。主要是某一子系统发展水平较差,再根据协调度模型可以追溯到影响该子系统的主要因子,为政府解决问题、协调发展城市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对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开展研究为促进重庆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建议.[方法]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泰尔指数和空间 自相关等方法分析重庆市2009-2018年38个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时空格局变化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耦合协调时空差异影响因素.[结果]1)重庆市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子系统综合得分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两个子系统得分时空变化不同步;2)各区县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区县耦合协调度最大值由2009年的0.38增长至2018年的0.52,2018年各区县耦合协调度均值较2009年上升26.9%,经济发展较快和生态环境基础较好区县耦合协调度较高;3)"一区两群"各区域间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度差异波动减小,区域间泰尔指数减小66.7%,主城都市区内部差异增大,渝东北、渝东南城镇群内部差异减小,各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大于区域间差异;4)耦合协调度空间关联呈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特征,耦合协调度全局Moran'I指数仅在2013年大于0且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5)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县发展类型逐渐趋于"经济先行";6)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影响因素作用强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市场化水平持续具有较强影响力,对应指标Q值在研究期内一半以上年份大于0.5,产业结构优化度、气温和降水对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力逐渐增大,对应指标Q值分别从2009年的0.215 9,0.126 6,0.191 6波动增长至2018年的0.588 0,0.361 7,0.505 5.[结论]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总体处于失调水平,但耦合协调等级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今后应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强化经济发展,提升市场化水平,注重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进一步促进重庆市经济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杰鲲  李婷婷  赵美多 《河南科学》2012,30(9):1348-1352
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有助于山东省把握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发展的规律,寻求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为山东省科学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构建了包含三个目标、11个准则和22个具体指标的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和离差函数,构建了子系统发展度、子系统两两协调度、子系统两两协调发展度以及系统总体协调度等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运用其对山东省1995—2010年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进而提出了促进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升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是西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构建“产业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运用核密度估计与马尔科夫链方法探究2004—2020年西南地区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西南地区两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波动式上升,2012年后进入大幅持续增长阶段,相较于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系统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更大;西南地区两者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与局部趋同现象,且地区耦合协调度类型在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转移;空间因素对本地耦合协调度类型转移具有显著影响,高水平邻域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当地区间差距越大时,高水平邻域的带动作用越强。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带动地区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机制。本研究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围绕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选取相关指标数据,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协调度模型,对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系统耦合度、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存在一定的协调发展关系,但区域内差异较显著;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市州数量偏少,处于失调阶段的市州数量过多,整体协调度水平较低,耦合互动关系不够完善优化,协调作用不明显。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促进旅游业升级创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甘肃省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相协调、健康趋势发展,将是甘肃省一项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7.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2):113-118
通过对1998—2017年郑州市产业结构与土地经济密度的关联协调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郑州市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的发展特征; 2)产业结构与土地经济密度有显著关联性,其中产业结构水平与土地经济密度关联度最高; 3)产业结构与土地经济密度的协调度整体上由失调发展为协调,且产业结构的变化率快于土地经济密度的增长率.因此,为了提高土地资源产出水平,促进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要有序推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高级化、高水平方向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相似文献   

8.
安贵鑫  范洪帅 《河南科学》2014,(9):1868-1874
基于青岛市、深圳市2005—2012年数据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数学离差原理建立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模型,对两市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化发展子系统与生态环境子系统之间存在明显的协调互动关系;相对于深圳市而言,青岛市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增长迅速,但水平较低;综合来看,青岛市和深圳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度及协调发展度发展趋势整体良好,但与深圳相比青岛城市化发展子系统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量较小,易受到外界影响,并且其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慢于城市化发展子系统.  相似文献   

9.
在构建乡村"三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熵值法与耦合协调测度模型,测算了西南地区2005—2016年乡村"三生"复合系统及子系统两两间的耦合协调度,并对其演化状态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西南地区乡村"三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时间序列表现为失调衰退、过渡发展和协调发展3种演化类型,经历了极度失调、严重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8种演化状态;空间秩序呈现"极度失调均衡,严重失调与中度失调聚集,初级协调与中级协调交错"的格局演化特征.省级单元乡村"三生"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异质性较显著,子系统两两间的耦合协调发展不均衡,生活-生态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相对滞后.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要素中非物质要素—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对高技能人才的有效供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厘清关键概念、梳理文献基础上,构建湖南省高技能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升级耦合的复合系统,搭建协调适配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测算,运用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进一步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旨在优化湖南省高技能人才供给,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相似文献   

11.
乡村生态经济子系统是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发展的基础,城镇生态经济子系统是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发展的强大动力,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状况不高,但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不断增强,这将对复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积极影响。喀斯特地区城乡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正在向良性耦合的协调阶段演化。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以系统理论为基础,对交通运输系统的协调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交通运输子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及系统整体的协调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评价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度的计算方法,为进一步研究交通运输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考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途径是量化分析高等教育投入、产出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及其时空变化趋势。运用系统协调度和空间统计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研究我国省域高等教育投入、产出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度不断提升,但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高等教育投入协调度呈现明显的"东部凸起""中部塌陷"特征,高等教育产出协调度呈现东高、西低、中部居中的梯度分布态势。高等教育协调度在相邻省域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局部空间依赖关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既要承担国家生态建设战略部署、维护生态安全重任,又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林业增效、职工增收来推进经济转型发展。分析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以及两者的自我发展水平和相互影响情况,为研究森工国有林区实施生态建设和经济转型协调发展提供一种相对客观的动态评价方法。【方法】遵循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演变过程及科学性、代表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等原则,构建了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互动机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通过建立灰色动态评价模型分析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的自我发展能力和相互影响程度。【结果】①2000—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主要以生态建设为主导目标。除2000、2001年以外,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有序度均高于经济子系统有序度,表明生态建设占据主导。而2000年与2001年的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大于生态子系统有序度,虽然表面上说明经济发展占据主导,但本质是生态建设效果的滞后性所致。②2000—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的有序度整体处于波动上升趋势,表明生态建设效果趋显,森林资源得到逐步恢复和稳定增长,生态功能持续提升,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而同期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变化整体呈近似“U”形变化趋势,2003—2006年经济子系统有序度处于“U”形趋势底部,2006年之后有序度恢复上升态势,尤其是2011年以后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显著上升,各年有序度水平都超过了0.5。③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勉强协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的不同发展类型阶段,总体上呈现波动式上升态势、逐渐趋于良好耦合协调发展的轨迹。2008年及以前耦合协调度属于过渡阶段,尤其2003—2007年期间,近乎处于“U”形趋势底部的经济子系统有序度与同期的生态子系统波动上升的有序度形成了较大的离差,导致这一时间段出现了过渡阶段中的濒临失调发展类型; 2009年及以后属于协调发展阶段。④2000—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都具有自我发展能力,但都较弱。这是由于施业区内经济生产活动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固体废物等造成生态系统外部环境压力仍然巨大,以及森林资源生长的长周期性使得活立木总蓄积、森林覆盖率等指标的数据增长缓慢,致使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子系统的自我发展能力依然较弱。2000—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发展中出现经济稳定增长、结构调整加速、转型发展路径日渐清晰、改革不断深入的良好势头,但也存在着制约和影响林区持续发展的短板问题: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后,林业局收入减少,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林区专业技术人才断档,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较低; 黑森绿色食品、森林旅游等产业发展还刚刚起步,生态产业、非木产业等转型替代产业发展潜力还没有释放出来; 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主导产业不突出、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较低、拉动力不强等依然是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依然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优势,致使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经济子系统的自我发展能力疲软。⑤生态子系统对经济子系统有促进作用,而后者对前者有抑制作用。相对而言,生态子系统自我发展能力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资金的持续支持下强于经济子系统的自我转型发展能力;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建设效果显著走强的趋势对经济转型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整体上经济转型起步迟缓、转型替代产业发展潜力尚未释放出来,从而对生态建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截至2016年,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处于良好协调发展阶段,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在未来建设发展中,应统筹协调发展,通过推进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森林可持续经营、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来维护森林生态安全,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通过建设生态产业、非木产业及开发境外资源来推进森工国有林区经济转型升级,缓解或解除经济发展对生态建设的抑制作用,以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转型的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构建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2003—2013年统计数据,运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coordinative degree model,CDM)对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时间上,2003—2013年山西省省域层面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指数为0.603~0.645,呈现"驼峰型",协调发展度的波动仅限于等级内部的微调,为"初级协调";空间上,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呈现"中心高,四周低,东南突起"的特征,中部太原与东南部晋城是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空间.同时,协调发展度层次完成了由失调、协调2层次向协调1层次的转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宏观政策调控、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布局优化及环保门槛提高等方面分析了山西省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时空演变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对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潍坊市社会和谐度进行了实证测评。研究发现,目前潍坊市的和谐指数处于一个良好状态,但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应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和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大科教文卫事业投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完善统计数据公布制度。  相似文献   

17.
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贵州省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影响着贵州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和可持续性。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系统以及科技进步子系统指标体系,研究科技进步子系统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他子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较快的县域协调发展度高,经济发展较慢的县域协调发展度低,且处于不协调发展状态的县域占总数的55.68%,其中不协调的县占5.68%。  相似文献   

18.
辽宁省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系统是由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区域系统协调是这一复杂系统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之间不断协同、相互促进,由不协调到协调、由协调到不协调、再到更高程度的协调,循环往复的动态变化及其过程.基于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标准,构建了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辽宁省2002-2011年间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得分及其所辖14个市的协调度.通过对辽宁省协调度变化及协调度类型的时空演变分析,得出辽宁省区域系统具有系统协调度类型以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为主、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市域系统协调度类型分化显著、总体上呈良性发展趋势等4个结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熵值法和协调发展度,选取了中部六省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相关数据,对中部六省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高效性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有较重要的影响;中部六省产业结构滞后于包容性城镇化;中部六省的综合发展水平低,协调度较好,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等级属于严重失调.中部六省包容性城镇化与产业结构属于俱乐部趋同,2000年~2014年虽然有所发展,但和东部地区、西部个别省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20.
20062011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的数据表明:广东省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人员投入总量不断增长,但与全国其他省份比较有待加强;广东高校参与国际合作研究的优势没有得到突显,发表论文和获国家级奖呈上升趋势,但在全国排名相对靠后;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数量偏少;广东省高校基础研究的产出能力处在较低的水平.广东高校应增加基础研究投入,提升基础研究的地位,营造更科学的基础研究环境,加强基础研究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