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人居环境与满意度评价——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学  张敏 《河南科学》2008,26(3):374-378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居环境系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新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村庄作为研究尺度,以镇江典型村庄为例,构建包括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评价体系和村民满意度评价体系两个方面的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模型,从客观建设水平和主观感知度进行双方面评价,并对两者的评价结果及其相互差异进行了剖析,指出乡村人居环境实际建设水平是村民满意度形成的物质基础,而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满意度偏离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以石河子居民为例,利用结构方程构建“感知价值-居住满意度-地方认同”模型,讨论以居住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城市居民感知价值影响地方认同的内部机制和相关特征.结果表明,居民居住满意度的感知价值要素影响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居住环境、邻里关系、基础设施;同时,邻里关系对于地方认同具有正向影响.由此可知,居民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居住满意度,居住满意度正向影响地方认同,居住满意度为感知价值的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地方认同,说明城市居民更加关注居住满意度,印证了感知价值与地方认同存在复杂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选取河南省洛阳重渡沟村、焦作岸上村、新乡郭亮村、信阳郝堂村等4个具有代表性乡村旅游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维度,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游客感知价值维度与游客满意度、游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旅游游客感知价值包括乡村美食与特产、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乡村环境与服务设施、乡村基础设施、乡村景观5个维度;乡村环境与服务设施和乡村基础设施对游客满意度和游后行为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乡村美食与特产、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对游客满意度和游后行为意向有影响但不显著,乡村景观与游客满意度和游后行为意向则呈负相关关系.在讨论的基础上为河南省乡村旅游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乡村空间"负"效应已日渐凸显,主要表现在乡村人居环境的恶化。维护和谐的乡村人居环境对农村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乡村发展水平五个方面,构建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进一步从上述五个方面对湖南省1991~2007年间乡村人居环境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虽在逐渐改善,但因生态环境恶化和公共服务滞后,其发展水平仍处于一般水平。最后,从乡村居民和政府两方面对湖南省乡村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对策进行探讨,认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主体是乡村居民,政府的支持和引导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9个村落作为调查研究对象,构建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和分区评价,并对单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1)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总体为满意,但存在东中西部差异;(2)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饮用水水质和农业技术推广是影响人居环境满意程度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经济、社会和文化和方面对优化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以刺激-情感-行为理论为基础,从乡村性感知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制模型.利用南京市江宁区游客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检验了乡村性感知、地方依恋及环境责任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1)乡村性感知可分为社区参与感知、地域条件感知、乡村文化感知、农业经济感知和乡村景观感知5个维度;环境责任行为可分为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和主动型环境责任行为2个维度;(2)乡村景观感知与乡村文化感知不仅直接影响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且通过地方依恋、环境责任态度的中介作用实现,而社区参与感知和农业经济感知仅通过地方依恋、环境责任态度间接影响遵守型环境责任行为;(3)乡村景观感知是乡村性感知各要素中驱动游客主动型环境责任行为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干旱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的特点,而气候因素和人文建设对城市人居环境的质量影响又具有双重性.因此,针对气候因素的多变性、模糊性和人文建设的层次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M)和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巴州地区的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在分别对气候因素和人文建设定量评价方面效果较好.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库尔勒市人居环境最优,其次是和硕县与和静县,若羌和且末总体评价得分较低;巴州经济发展水平、生态建设皆不平衡,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普遍较低.针对巴州地区人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差异提出了改善和优化人居环境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9.
以黄山市屯溪老街为研究对象,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SPSS分析方法,以游客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为中介变量,探究非遗旅游街区游客的地方感对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多元化影响路径.结果 表明,游客地方感对满意度和忠诚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满意度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地方感对感知价值质量的显著正向影响大于感知价值;感知质量和感知价值在地方感对满...  相似文献   

10.
许昌市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敬刚  李青雨  吴国玺 《河南科学》2010,28(12):1613-1615
以住房条件、环境安全、景观规划、公共服务、社区文化环境5个指标为一级评价准则,房型设计、空气质量、建筑密度、商业网点、邻里和谐等42个因子为二级单项指标,构建了许昌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调查统计法对许昌市的魏都区和东城区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住房条件、公共服务、环境安全3个一级准则的重要程度较高,而社区文化环境、景观规划的重要程度较低;在42个二级单项指标中,城市供暖的满意度最低;就许昌市人居环境的综合评价而言,东城区的人居环境满意度比魏都区高10分,但社区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1.
以2018年国有五三农场桃花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以及重要性—绩效性分析,从游客感知视角出发,构建乡村节事活动旅游公共服务感知评价体系,并分析游客对旅游公共服务评价因子的期望与绩效感知差异,客观评价五三农场2018年桃花节期间旅游公共服务效果.结果表明:游客对"交通体系"方面满意度较高,但其他4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根据结果为未来桃花节以及其他地区举办乡村节事活动提出优化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乡村建设作为黄土高原乡村振兴工作的主线,对其进行质量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以人居环境理论为支撑,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的地域特点,从生产、生活、风貌、风俗和治理五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计算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最后,以黄土高原典型的农业大县庄浪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以庄浪县为代表的黄土高原地区乡村建设质量评价值处于良好等级.(2)基于人居环境理论的乡村建设质量评价五维度权重中,风俗和治理维度得分较高,生产和生活维度的满意度有待提升.(3)通过IPA象限图分析发现,各指标不同维度的重要度和满意度表现差异明显,其中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和住房条件改善是目前乡村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总之,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在乡村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均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紫金县乡村景观建设中存在问题,就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保护乡村景观完整性和特色性,挖掘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和宗教文化属性的调节作用,本文以崆峒山旅游景区为例,收集389份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基于期望差异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验证了游客期望、感知价值和感知质量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路径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游客期望负向影响感知价值、感知质量和游客满意度;感知价值和感知质量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宗教文化属性对游客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有显著调节作用.建议在崆峒山景区高质量发展建设中重视普通游客(弱宗教文化属性游客)的期望管理,满足特殊游客(强宗教文化属性游客)的信仰需求,打造具有宗教文化色彩的旅游项目来提升游客满意度.本研究对崆峒山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与服务质量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自2007年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项目以来,商洛市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建成了一批精品示范流域,使项目区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群众收入大幅提高,使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有效地改善.通过总结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提出了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渭北旱塬黄陵县为案例区,基于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比较土地流转背景下失地与未失地农民在土地依赖与地方依恋两个维度的感知异同,并从人口学特征和外部环境两个角度分析其地方感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农民依托"土地"理解"地方",未失地农民的土地依赖和地方依恋均强于失地农民,但各维度的因子得分存在差异。失地与未失地农民的感知网络核心均在于土地依赖维度,但失地农民感知负向且消极,未失地农民感知正向而积极。农村居民根植性随年龄增长而变强,随学历提升而减弱,整体较强;归属感与文化程度关系密切,文化程度上升,未失地农民归属感减弱,高学历者归属感更低,失地农民归属感整体较弱,但高学历者归属感稍强;满意度与人均收入关系最为密切,高收入则满意度高,同等收入状况,未失地农民满意度高,失地农民对收入期望更高;外部环境主要影响农村居民归属感和社交认同,自然-社会环境的改善,有助于增强农民与村落的情感连接。  相似文献   

17.
基于“三生”空间理论,从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大维度构建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对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并划分出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1)2010-2020年,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逐步提升,可划分为三个阶段:2010-2013年,波动增长阶段;2014-2017年,增长提速阶段;2018-2020年,快速增长阶段;(2)云南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水平地域差异显著,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格局;(3)依据各市(州)基础设施、经济水平、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生产环境五个维度得分,划分出均衡发展型、生态环境主导型、生产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和生态环境-经济发展主导型四种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以优美秀丽的乡村环境为基础,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环境,以经济发展为保障,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文章基于结构功能理论构建乡村旅游与美丽乡村建设的AGIL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解构两者结构功能,解读互动机制,找寻互动点,探索其协同发展路径,旨在促进两者互推共赢,共同促进农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内蒙古9个地级市的市辖区和3个盟的盟府所在地为研究区,选取33个指标因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相关分析和协调指数分析对内蒙古12个城市的人居环境特征和空间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城市间人居环境质量存在较大差距;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规模无直接对应关系;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人口素质、生态效益等要素是城市间人居环境质量差异的主导因素;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人居环境的协调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建设中常见的政府、国企和乡村社区合作治理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以江苏省南京市黄龙岘村为例,通过非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探讨此类乡村振兴模式的地方重构特点及其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黄龙岘村美丽乡村建设在延续原有空间肌理、茶叶种植功能、社会关系网络的同时,通过无地方景观碎片拼装和地方营销强化“茶村”地方特色,将种植茶叶的村庄建成“金陵茶文化旅游村”,提升了村庄人居环境和村民参与获利水平,增强了村民与地方的功能性和情感性联系,实现地方意义的强化。(2)政-企-村三方合作治理是黄龙岘村地方建造得以将当地的传统与环境以新的规划和建设方式进行诠释,并强化黄龙岘村作为“茶村”独特性的重要原因。地方政府通过社区赋权和项目精准投放,为地方特质延续奠定基础;国企通过地方营销与社区赋能,增强了黄龙岘村的“茶村”特色;社区通过参与治理和村民日常实践,助力“茶村”特质的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