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编者按: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驱动国家发展、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大动力,面对我国实施创J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的政策建设非常重要。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配套政策与措施"被列为重点领域,为贯彻落实《纲要》实施创新政策的要求,国务院又发布了《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相似文献   

2.
资金短缺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一个关键问题o《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纲要》)提出"实施促进创新创业的金融政策",目的是为科技创业和创新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本刊就金融政策实施情况、进展、取得的成效,以及许多领域专家对《纲要》未来实施提出的重要建议进行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日益严重,加强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简称《纲要》)实施以来,在《纲要》的指导下,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状况、取得的技术突破、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面临的挑战与任务调整,以及对《纲要》未来支持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政府采购是促进我国自主创新的一项重要政策o《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要"实施促进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有关部委出台了多项实施细财和配套文件,形成了较完整的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体系。地方政府也积极开展政府采购实践,较好地带动了国内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本文就《纲要》颁布以来,我国政府采购政策体系建设取得的进展与成效,以及领域专家提出的有关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5.
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明确科技体制改革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重要政策和措施。今后创新政策的趋势是,在进一步细化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的同时,更注重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日趋重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列为我国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优先主题,本文就《纲要》实施以来,我国在传感器网络及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领域的工作进展、技术突破、面临的挑战以及领域专家对进一步发展的建议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7.
为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今年2月26日,国务院全文发布了《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涉及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相似文献   

8.
<正>《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要完善和调整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合理制定和有效运用产业技术政策,是新时期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能,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宏观科技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财税政策是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政策工具o 2006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同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在"税收激励"部分提出了8条规定,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政策的内容及要求。本文对这些财税政策的落实情况、进展与成效,以及许多领域专家提出的实施建议进行了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为了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增强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年,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针对我国科技政策环境建设面临的挑战,制定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本刊对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进展成效,以及许多领域专家提出的政策建议进行综合报道。  相似文献   

11.
《安徽科技》2006,(3):1
日前,国务院发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以下简称《配套政策》),明确从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等lO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努力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国家此次出台的《配套政策》不仅充分运用了税收、金融等经济杠杆.而且也从过去的口号性文件向致力营造创新环境的模式发展,从纲领性描述变成了实施性指导。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这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为此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从顶层设计的战略高度强化了对水资源领域的研究,围绕"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技术"、"关键节水技术"、"海水淡化技术"和"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技术"四个优先主题,部署了一批前瞻性的科技项目。自规划实施七年来,我国水资源领域的科技工作,总体进展顺利,各优先主题落实情况良好,取得了一批阶段性成果,针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对水资源领域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经过进一步科学统筹与优化部署,加强了水资源领域的创新与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种质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明显,加强种质资源发掘、保存,注意新品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纲要》)实施以来,“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与新品种定向培育”主题的落实状况、进展与成效,以及许多领域专家对《纲要》未来实施提出的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海洋正逐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海洋仪器、海油技术、高端海洋装备、大型海洋工程技术将是我国能源资源接替的重要区域。本文综合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我国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技术的政策响应、技术进展与成效,以及领域专家对其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将"现代服务业信息支撑技术及大型应用软件"列入信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优先主题。随着政策落实和项目实施,支撑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已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报道了《纲要》实施以来现代服务业及大型应用软件领域的政策落实、实施成效,以及许多专家对未来发展提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5月25日,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实施〈上海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共36条,在强调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引导作用、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更加注重三者的相互协调和一体推进。配套政策还着重强化了创新活动的监督考核与统筹协调,包括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人的业绩考核、完善重大项目领导责任制,加强对区县创新活动的分类指导等,这些将有助于推进合力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政策导向     
《苏南科技开发》2006,(6):11-12
近百项创新政策实施细则年内出台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有关负责人不久前透露,针对《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配套政策,今年年内我国将陆续出台99项实施细则,以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据悉,这些政策涉及科技投入、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人才队伍、教育与科普、科技创新基地与平台、加强统筹协调10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重点任务,为了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  相似文献   

19.
张勇  陈艺  卢山 《安徽科技》2007,(4):19-21
为了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实现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及若干配套政策,《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高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林生物是我国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宝贵原料。本文综合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纲要》)实施以来,“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主题的落实状况、进展与成效,以及领域专家对《纲要》未来实施过程提出的重要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