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超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相继投入运行的背景下,直流偏磁造成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CT)饱和的现象日趋严重,抑制CT饱和尤为重要.通过直流偏磁产生机理和CT等效模型的建立,推导得到3种CT暂态饱和时的二次电流及铁芯磁链表达式,并提出直流补偿法来抑制直流偏磁导致的CT暂态饱和.基于电力系统计算机...  相似文献   

2.
侯磊 《科技信息》2012,(17):411-411,418
当这种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或电压互感器高压侧熔断,一相熔断时,都可能发出接地信号,并且绝缘监察电压表的指示都有变化,往往容易造成运行人员或调度人员的误判断……通过分析调度员可以确定,当系统发出母线接地信号并查电压监视画面中某相电压降低范围在正常电压的0-60%之间,其它相电压基本正常时可以判断为电压互感器高压侧熔断器某相熔断。  相似文献   

3.
许宁 《广东科技》2013,(12):99-100
对变压器直流偏磁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了分析,对现有的直流偏磁抑制措施及其优缺点分别进行了阐述,并对直流偏磁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牛勇 《广东科技》2014,(6):53-54
随着国家对"西电东送"这一重大决策的实施,建设了一大批远距离大功率的输电线路,这些输电线路均采用直流输电的方式。但交、直流混合输电后会对电网和输变电设备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会产生变压器中性点直流偏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变压器励磁电流、损耗和漏磁通增加,导致变压器局部过热甚至绝缘老化。首先介绍了直流偏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对直流偏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探讨了直流偏磁对变压器运行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出抑制直流偏磁的措施,认为较为可行的方法为中性点串接电容和中性点注入反向直流电流法,必要时还可降低变压器的运行工作点作为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5.
在电力系统中,电压互感器是一二次系统的联络元件,它能正确地反映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故障情况。电压互感器的一次线圈并联在高压电路中,其作用是将一次高压变换成额定100V低电压,用作测量和保护等的二次回路电源,在正常工作时二次绕组近似于开路状态,所以,正常运行中的电压互感器二次侧不允许短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发电能源和用电负荷的分布不均衡,华南和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电力需求空间大,能源却极奇缺乏。西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能源资源丰富。通过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将西电东送,能极好地解决此问题。目前以广东为受端的直流输电系统共有八回,直流输电系统单极大地回线方式运行给广州地区内中性点直接接地的主变压器带来严重的直流偏磁问题,造成变压器振动、噪声异常,电网谐波增大,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威胁。通过仿真计算,得到广州地区直流分布情况,并针对性提出直流偏磁抑制措施实施站点。  相似文献   

7.
针对直流输电系统故障恢复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换相失败现象,理论分析了换流变压器直流偏磁、换相电压波形畸变、异常换相失败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换相电压波形畸变为桥梁,提出了直流偏磁对换相失败影响的定量分析方法。根据采用某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实际工程参数建立的PSCAD/EMTDC仿真模型,应用所提方法分析了其故障恢复过程中异常换相失败,揭示了直流偏磁、电压畸变以及换相失败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且量化了直流偏磁造成的换相电压谐波畸变对换相失败的影响,论证了方法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1单相接地和PT单相熔断器熔断的区别 图1三相五柱式电压互感器原理接线图是我公司变电所6 kV PT柜的主要接地方式。参照图1可得出表1不同故障时电压表指示值以及PT开口处电压值,假设A相为故障相。表1中“全电压”指单相金属性接地时,PT开口三角处的电压,一般都取100 V。PT开口三角处达到全电压时,图1中的信号指示灯XD为最大亮度。当低于全电压时,XD亮度发暗。A相虚接地时,PT开口处电压值不同。从图1看出PTA相高压熔断器熔断时,PT体现出系统三相电压不对称,所以PT三角开口处的电压为零,而A相低压侧熔断器熔断时,PT高压侧系统三相电压仍然正常,虽然低压侧Ua、Ub、Uc不对称,但PT开口三角处电压是从高压侧感应而来,与低压侧无关,所以低压侧熔断器熔断时PT开口三角处电压为零。[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王淑其 《科技信息》2007,(12):53-53
1.前言电力系统中,中性点接地方式主要有中性点不接地,中性点经消弧线圈接地,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和中性点直接接地。安钢的6kV、10kV、35kV系统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系统,称为小电流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系统在发生单相接地时,可运行一段时间,从而提高供电的连续性和可靠性。但是随着配电系统的扩大及电缆的增加,系统电容  相似文献   

10.
直流偏磁是影响变压器正常工作运行的一种典型现象。在分析变压器直流偏磁产生机理的基础上,认为直流输电系统入地电流是产生直流偏磁的主要影响因子。采用开发的直流偏磁带电测试仪和直流偏磁在线监测系统对蒙东地区的变压器中性点直流分量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蒙东地区变压器中性点直流分量已影响变压器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11.
为抑制变压器空载合闸时产生的励磁涌流,将零序电流算法和变压器中性点经电阻接地2种方法结合,利用MATLAB仿真软件建立仿真模型,分析断路器并联合闸电阻、中性点经电阻接地对励磁涌流的影响.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并联合闸电阻励磁涌流衰减速度较快,中性点经电阻接地涌流衰减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直流偏磁严重威胁着电力变压器的安全运行。为了确定直流偏磁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开发了分布式电力变压器直流偏磁中性点电流、噪声以及振动多状态量监测系统并投入实际应用。系统由分布式监测终端以及远程监测服务器构成。由霍尔传感器、传声器以及加速度传感器构成检测系统前端,对中性点电流、噪声以及振动信号进行了50 Hz及其谐频幅值分析。通过设计1/3倍频程滤波器计算噪声信号1/3倍频程以及等效A声级,检测结果由监测终端分析整理后通过GPRS网络远程传输至监测服务器并存储至数据库。利用监测服务器实现当前各变压器直流偏磁状况实时显示以及历史数据查询。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分布式变压器直流偏磁多状态量监测系统测量结果准确、信号传输稳定,有助于确定直流偏磁的影响范围及程度,为直流偏磁的针对性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抑制级联H桥型逆变器连接变压器时存在的变压器偏磁现象,通过对变压器偏磁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发现变压器原边电压和副边电流的直流分量是造成变压器偏磁现象的主要原因。根据变压器偏磁原因,提出了几种通过抑制逆变器滤波电感电流中直流分量来消除原边电压直流分量的控制策略。通过对比分析发现,电压反馈辅助以滞环控制器和检测电感电流的偏磁抑制控制器的控制策略动态响应较快,偏磁抑制比较彻底。在样机平台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偏磁抑制控制器的控制策略可以完全消除级联H桥型逆变器的变压器偏磁现象,并且在投切电阻负载实验中,电压恢复时间仅在20ms以内。  相似文献   

14.
直流偏磁使得变压器绕组振动加剧,目前采用将绕组简化为忽略垫块结构的圆柱模型的建模方法误差较大.建立包含垫块的线饼式绕组精细化模型,通过电磁场-结构场-流体场多物理场耦合的方法,在对直流偏磁下变压器磁场分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绕组及垫块的振动位移特性进行研究且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直流偏磁下变压器漏磁增加且在特定角度分...  相似文献   

15.
小电流接地系统由于接地电流很小,加之故障情况较复杂,其选线问题一直未能很好的解决。在分析系统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暂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比较各线路暂态零序电流差值的故障选线方法,介绍了该选线方法的原理与步骤。通过MATLAB仿真试验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实现故障选线,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且不受过渡电阻和故障合闸角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直流接触器;电磁机构;参数优化;动态特性;有限元仿真  相似文献   

17.
脉冲变压器脉冲波形畸变是影响逆变电源可靠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逆变电源中脉冲变压器因斩波而引起的变压器电压波形畸变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了减轻波形畸变的方法,并在实际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8.
详细分析单相电压型PWM整流电路、逆变电路工作原理,设计了单相全桥电压型PWM整流器、逆变器的控制系统,建立了simulink模型并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结构合理,能实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9.
王孔贤  邵英  王黎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3,23(29):12556-12566
针对电力系统输配电线路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电气设备间的电磁环境复杂,现场环境干扰严重导致故障录波装置采集到的故障零序电流信号含有大量噪声,影响后续选线准确率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VMD和小波阈值法联合的单相接地故障的零序电流降噪方法,通过北方苍鹰优化算法优化改进变分模态分解(VMD)对零序电流信号分解,引入自适应相关阈值对分解后的分量进行筛选,对噪声分量进行小波阈值法降噪,最后将信号进行重构。通过搭建模型进行仿真实验,所提算法比传统VMD降噪算法信噪比提高了5.52%~35.99%,均方根误差降低了12.78%~30.88%,与小波阈值降噪方法、EEMD-小波阈值降噪方法、CEEMDAN-小波阈值降噪方法相比,也都有明显的优势,并且在标准测试信号Heavy Sine信号和Bumps信号中进行实验验证了算法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