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用过氧化氢和氨水对风化煤进行氧化-加氨,研究了氨水用量、碳铵用量、过氧化氢用量、温度、反应时间和风化煤粒度、浓度对液相产物中腐植酸铵的含量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配料比为m(风化煤)∶m(25%氨水)∶m(30%过氧化氢)∶m(水)=1∶1.04∶1.5:6.46;最佳反应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60℃,风化煤粒度小于0.149mm,反应时间60min.  相似文献   

2.
分别以碳酸钠、碳酸氢铵作脱硫转化剂,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废铅蓄电池湿法再生时铅膏的碳酸化脱硫转化工艺。研究表明,碳酸钠相对碳酸氢铵脱硫转化效率更高。碳酸钠作脱硫剂时,各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程度顺序为:转化剂浓度〉矿浆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碳酸氢铵作脱硫剂时,各因素对脱硫率的影响程度顺序为:矿浆浓度〉转化剂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在转化剂浓度1.79mol/L,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60min,矿浆浓度10%的相同脱硫转化条件下,碳酸钠的脱硫转化率可达99.99%,碳酸氢铵的脱硫转化率达99.27%。  相似文献   

3.
采用正丁基吡啶硫酸氢盐离子液体为催化剂,对棕榈酸和甲醇催化酯化合成棕榈酸甲酯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棕榈酸物质的量比为50∶1、反应温度为70 ℃、催化剂用量为6%和反应时间为110 min时酯化率最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各因素对反应酯化率的影响主次顺序为: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酸摩尔比,反应的最佳条件是:催化剂用量为8%,反应时间为130 min,反应温度为70 ℃,醇酸物质的量比为50∶1,在此最优条件下进行验证试验,通过验证试验可测得酯化率为98.63%.根据试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醇酸摩尔比和催化剂用量4个因素的水平变化对酯化率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正硅酸乙酯(TEOS)为硅源,通过TEOS的水解和缩合制备核壳结构γ-Fe2O3/SiO2的纳米复合材料.利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实验,研究了γ-Fe2O3、TEOS、氨水的用量、醇水比、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搅拌速率对纳米复合材料合成的影响,并且对合成产品进行TEM、XRD、DSC、FTIR、粒径分析仪等表征分析.结果发现,对纳米复合材料合成效果影响最大的因素是TEOS的用量,最佳工艺方案为γ-Fe2O3用量为0.06 g、TEOS 0.5 mL、氨水2 mL、醇水体积比为5∶1、反应时间为8h、反应温度为30 ℃、搅拌速率为150r/min;以最佳合成方案合成的核壳结构γ-Fe2O3/SiO2与y-Fe2O3相比,平均粒径减少34.1%,颗粒尺寸分布较为均匀,具有较好的分散性.  相似文献   

5.
对锰方解石的盐酸浸出行为进行研究并采用石灰乳法制备四氧化三锰;采用X线衍射对产品Mn3O4进行表征,考察液固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浸出时间和搅拌速度等因素对锰浸出率的影响,并从动力学角度分析浸出行为.为了提高产品四氧化三锰的纯度,采用正交实验研究石灰乳浓度为1 mol/L时,Mn2+浓度、反应温度、石灰乳加料速度以及反应陈化时间对氢氧化锰纯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锰浸出率随温度和搅拌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催化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反应时间;锰方解石矿的浸出过程为扩散-化学反应混合控制过程;当氯化锰浓度为0.5 mol/L,反应温度为80℃,陈化时间为4h,加料速度为6 mL/min时,氢氧化锰中锰质量分数可达60%以上,最终产品四氧化三锰中锰质量分数为70.42%.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去除草酸沉钴母液中残留的大量草酸,采用氯气作为氧化剂探索氧化分解母液中草酸的可行性。考察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氯气用量、搅拌速度和钴离子浓度等因素对氧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优化工艺条件:反应温度50℃,搅拌速度700 r/min,次氯酸钙150 g,6 mol/L盐酸550 mL,反应时间3 h。在此条件下,草酸的氧化率可达97.9%,母液中残留的草酸质量浓度仅为0.42 g/L,处理后的母液可直接返回含钴物料的浸出,实现了工艺流程的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7.
研究以磷石膏废渣和碳酸氢铵为原料制备硫酸铵工艺,用单因素试验法和多因素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原料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搅拌转速等对原料转化率的影响,找到了最优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碳酸氢铵转化率可达97%以上,产品溶液的硫酸铵浓度可达35%以上。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用可溶性淀粉水解液与氧化锰矿粉反应直接制备硫酸锰的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氧化锰矿中锰的浸取收得率受到淀粉与矿粉之比、酸用量、反应温度、水解及浸取反应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较佳条件下锰的浸取收得率可达到99.7%以上。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钴冶炼工业的发展,水钴矿已成为我国进口的重要钴资源之一.采用硫酸法,通过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还原剂用量和反应终点pH值对水钴矿浸出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其中反应时间影响最大,pH值影响最小.当温度为40 ℃、反应时间为3 h、还原剂用量为50 g、反应终点pH为0.5时,钴的浸出率最佳.  相似文献   

10.
以葵花籽油为原料,碱法异构化合成共轭亚油酸.通过单因素试验以及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研究了溶剂种类、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对CLA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以1,2-丙二醇为有机溶剂,溶剂的质量比m(葵花籽油)∶m(丙二醇)=1:3,反应温度为170℃,反应时间为2.5h,加碱量与皂化值的质量比为2.2时,CLA的生成量可以达到较佳值.在较优条件下重复实验,得到较佳条件下的CLA产率为47.80%.  相似文献   

11.
以低品位氧化锌矿为原料,通过酸浸、净化除杂得到纯净的硫酸锌溶液.以碳酸氢铵为沉淀剂,采用直接沉淀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粉体.考察了碳酸氢铵和硫酸锌的物质的量之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前驱体碱式碳酸锌的热分解温度及时间对纳米氧化锌粒径大小及锌沉淀率或产品纯度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对产品的粒径及晶型结构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所得产品为六方晶系氧化锌,形貌为球状,平均粒径为40 nm,ZnO质量分数达到97.5%.所设计工艺可得到技术指标达到GB/T 19589-2004 国家标准中纳米氧化锌粉体要求,且操作简便易行,易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2.
以ZnCl2为原料,以HN4OH为沉淀剂,采用液相沉淀法,制备出纳米级ZnO粉体.制得的纳米粉体粒径30nm左右,粒径分窄、分散性较好.在摩尔浓度变化的情况下,探讨了制备纳米级ZnO粉体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的ZnO/Al2O3配比条件下,于1600℃左右合成了锌铝尖晶石及含锌铝尖晶石的陶瓷材料,在1200 ̄1300℃的温度下,测定了不同陶瘊材料与铜液之间接触角,结果表明ZnO的加入可以改善铜液对Al2O3的浸润性  相似文献   

14.
纳米ZnO粉体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ZnCl2 为原料 ,以HN4 OH为沉淀剂 ,采用液相沉淀法 ,制备出纳米级ZnO粉体 .制得的纳米粉体粒径 30nm左右 ,粒径分窄、分散性较好 .在摩尔浓度变化的情况下 ,探讨了制备纳米级ZnO粉体的条件 .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PVA模板法、尿素热溶剂法和乙二胺热溶剂法合成了氧化锌纳米带,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纳米带的形貌,同时重点研究了反应温度对纳米带生长的影响.并以所制得的氧化锌纳米带应用于可卡因适体传感器的制备,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稳定性好,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制作简单,成本低,应用于可卡因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纳米氧化锌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草酸和醋酸锌为原料,用室温固相化学反应首先制备前驱物二水合草酸锌,进而在微波场辐射分解,得到产物纳米氧化锌。用X-射线粉末衍射和透射电镜对产物的组成、大小及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纳米氧化锌为粒度分布均匀的球形六角晶系结构,平均粒径约为8nm。  相似文献   

17.
液相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研究(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 ZnSO4•7H2O 和( NH4) 2CO3 为原料,添加表面活性剂, 在室温下、水溶液中沉淀出碳酸锌胶状沉淀, 经洗涤干燥后在200 热分解, 得到纳米氧化锌粉末,经XRD和TEM检测,粒径为5.7 nm.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分解乙基黄药法对氧化锌表面硫化,运用粉末X射线衍射(XRD)、红外光谱(FT-IR)和酸碱滴定对硫化前后的氧化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煅烧温度在250 ℃时,吸附乙基黄药的氧化锌形成表面包覆ZnS的ZnO/ZnS复合结构;Medusa软件模拟反应显示,以Na2S为硫源的硫化反应自由能ΔG=-64.19 kJ/mo...  相似文献   

19.
与以往不同,本期的化学热点仅有三篇新人榜论文,而且排名最后三位。论文群8报道了具有导电能力的石墨碳原子单层。该论文由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SonBinh Nguyen教授与Rodney Ruoff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小组完成。他们经过研究发现,可以通过水合肼还原氧化石墨制备单层碳原子的石墨烯。此方法稍微有背常规,但非常有效,研究人员猜测,原理是肼攻击石墨表面的环氧化物上的氧形成环乙亚胺,然后消除氮原子,让碳原子以sp^2的状态生成石墨烯。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法以硝酸锌为原料,尿素为沉淀剂,同时加入表面活性剂,来制备绣球形纳米氧化锌。用SEM对制备的绣球形纳米氧化锌进行表征,发现得到绣球形氧化锌是由片状氧化锌自组装而成。通过改变锌盐的浓度、尿素的含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等条件,研究了这些条件对所得产物形貌的影响,并探讨了绣球形氧化锌的形成机理。在温度为120℃、时间为3~5h、锌盐的浓度为1.2mol/L条件下得到片状纳米氧化锌。随着锌盐浓度的增加,这些纳米片自组装成了绣球形氧化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