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东斜坡区井下钻遇白垩系清水河组8套砂层组,各套砂层物性良好,且都具有不同程度油气显示.通过多井精细砂层联井地震地质层位标定,建立了该地区白垩系清水河组各岩性段与井旁地震响应之间的相互关系,利用三维地震资料井结合井下钻遇各砂层厚度与岩性特征,对各砂层组进行地震识别、对比与精细解释,识别出清水河组8套砂...  相似文献   

2.
以钻井、测井相关资料为基础,分析车排子周缘的超压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超压对油气藏形成的影响,结合油气藏空间分布特征,探讨研究区超压分布与油气成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纵向上,发育古近系安集海河组与侏罗系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上下2套超压层,其主要形成机制分别为泥岩欠压实和有机质生烃;在平面上,超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南部,向北压力逐渐减小。超压对抑制成岩作用、减缓压实作用、产生微裂缝以提高储层储集性能、增强对油气的封盖能力以及促进油气的初次运移具有重要控制作用。超压与油气藏分布具有3种空间配置模式,即油气藏分布于超压层之上、油气藏分布于超压层内部以及油气藏分布于超压层之下。  相似文献   

3.
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油气输导体系与运聚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钻井、地震及大量分析化验资料,对车排子地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油气输导要素及输导样式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研究区石炭系发育断层、毯砂、风化淋滤层3种油气输导单元,形成了断层-毯砂、断层-淋滤层、走滑断层等3种有效输导样式,控制了油气向盆缘凸起区大规模运移。根据车排子凸起东西两翼油藏在油源、输导要素等方面的差异,建立了毯砂-风化淋滤层和走滑断层油气运移、断阶带优储聚集的近源运聚模式及毯砂-风化淋滤层油气运移、斜坡区优储聚集的远源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4.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含油气地层主要以沙一段夹杂于灰质砂岩中的疏松砂岩条带为主,结合沉积相分析认为,受到多期物源以及沉积变化的影响,该油藏具有厚度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受地震分辨率限制,采用反演、属性分析等方法无法对该薄互层油藏中有效储层厚度变化进行准确刻画。针对这种薄夹层储层,结合测井、岩心资料建立地质模型进行地震正演,分析发现在围岩厚度一定的情况下地震响应特征与有效储层厚度之间存在单调变化关系,根据这个特征,建立不同围岩厚度条件下的储层厚度-属性模板,综合利用地震属性、地震反演结果实现对研究区有效储层厚度变化的预测。结合区域研究成果与储层预测,车排子东缘沙一段主要可划为两套不同类型沉积,有效储层的分布特征主要受两种沉积的分布影响。  相似文献   

5.
红山油田白垩系清水河组为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从底到顶为一套完整的正旋回沉积,下部主要发育有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沉积,上部为厚层泥岩、泥质砂岩夹薄层砂岩沉积。薄片鉴定资料表明,储集体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其中以方解石、含铁白云石和菱铁矿胶结为主、杂基以泥质和蠕虫状高岭石为主。物性资料表明目标层段总体为中孔、中渗储层。清水河组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为辅;原生孔隙中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而次生孔隙主要为溶蚀孔、晶间孔隙以及构造裂缝。从研究区沉积相带来看,K1q14至K1q11时期,水体逐步上升,砂体的展布范围逐步减小。综合以上的研究认识以及通过试油试采的验证,明确了该区有利砂体主要集中在K1q14和K1q13两个时期,这一研究成果将为下一步的开发部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砂体输导物性下限是指砂体输导油气需要满足的物性最低值,确定砂体输导物性下限是判断砂体能否输导的前提。笔者运用最小有效孔喉半径法和分布函数曲线法,求取渤海湾盆地埕岛地区砂体输导物性下限。结果表明输导砂体的孔隙度下限与深度的对数呈线性关系,渗透率下限与深度呈指数函数关系,并综合上述2种方法计算结果 建立埕岛地区砂体输导物性下限计算公式。利用研究区现有资料进行检验,准确率为91.5%。该公式的建立为埕岛地区砂体输导物性下限判别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其它地区砂体输导物性下限的求取提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根据岩心观察结果,结合钻井、地震及测井资料,对车排子地区新近系沙湾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湾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一湖泊沉积体系,沉积物源来自北西方向的扎伊尔山;排2井区沙湾组二段下部砂体为水下分流河道沉积,而不是前人认为的滩坝沉积;沙湾组的平面沉积相呈北西一南东向展布,沉积演化从早到晚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  相似文献   

8.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对头屯河组进行连井区域对比,分析车排子地区侏罗统头屯河组厚度变化和地层尖灭线位置。采用地层厚度法和层拉平方法研究头屯河组古地貌特征,分析古地貌构造单元。结合构造演化剖面和平面图分析古地貌演化和被改造后的特征。开展地震属性与沉积相分析,并结合井下岩性特征,分析古地貌对沉积和岩性的控制作用。车排子地区头屯河组古地貌呈坡—沟—隆—凹组合特征,斜坡的陡缓程度对沉积相的类型和岩性及其沉积物的粗细有一定的影响,沟谷既是输砂通道,也是聚砂的重要场所,现今砂体的分布与沟谷展布方向关系密切。结合古地貌、构造演化和沉积相特征分析了车排子地区头屯河组油气藏地质和分布特征,指出了该地区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地震波速度是地球物理勘探和开发中最重要的一个参数。因此,结合勘探与测井等实际资料,对车排子地区沙湾组纵向、横向上的速度变化规律做以研究,并分析了其纵向、横向上速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不同地层的岩性、孔隙度、沉积相等因素是导致车排子地区沙湾组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探讨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附近油气纵向分布规律.结合油气分布,对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性盖层封闭,断砂配置侧向输导油气发生在区域性盖层之下的层段内,油气聚集分布在区域性盖层之下的层段;若区域性盖层不封闭,油气聚集分布在区域性盖层上下层段内.断裂两侧地层砂地比高,...  相似文献   

11.
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露头区白垩系进行了仔细研究后查明,在清水河组中部湖泊相中发现浊积岩沉积,这套浊积岩位于湖侵体系域的上部,具有鲍玛序列A段、B段和C段特征:A段以细砂岩为主,见递变层理;B段以细砂岩-粉砂岩为主,见平行层理;C段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见小型波纹层理。清水河组浊积岩的出现,不仅表明白垩纪早期曾经历了急剧的构造沉降;并伴随大规模的湖侵;而且可以形成有利的储盖组合,成为油气勘探的潜在领域。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气概况及前景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探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的基础地质概况,并对牛蹄塘组页岩气前景进行评价。通过野外露头和盆地内的钻井资料分析,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除川西有剥蚀外,其他地区都有分布,且黑色页岩段厚度大,主要集中在下段;由川中地区向北、向东和向南3个方向分布,厚度一般在40m以上;有机碳含量高,多数地区有机碳的质量分数>2%;页岩已达成熟晚期—过成熟早期。该套页岩埋藏较深,演化时间长,保存条件复杂,因此勘探开发均有难度。四川盆地的西部、北部和东部,牛蹄塘组页岩埋深超过7km,只能作为页岩气勘探潜力区;勘探最有利的地区是川南地区,其次有利的地区为鄂西渝东地区。  相似文献   

13.
通过综合分析地震、测井和钻井等资料,对乌尔逊凹陷南部地区大磨拐河组进行了层序分析,识别出二级层序界面,首次湖泛面,最大湖泛面,分析了层序内三个体系域——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特征。在层序地层单元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体系域的沉积体系分析,建立了该区的层序地层学模式,研究了油气分布特点,在有利的构造配合下,指出了工区发育的四种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4.
非烃源岩层系断层和砂体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地震、测井、录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对胜利油田滨海北部新近系断层和砂体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断层活动性控制油气分布的规模和层系,断层封闭能力控制油藏的最大含油高度,反向遮挡断层圈闭比顺向遮挡断层圈闭封闭能力强;砂地比小于0.15的砂层组不利于油气运聚,砂地比为0.15~0.5的砂组有利于油气聚集,大于0.5的砂层组有利于油气的输导;主干断层-主河道砂体型组合是最有利的油气运聚组合;"定区-定砂组-定点"的思路可以有效地指导非烃源岩层系河流相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汉中盆地及周边低山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及其规律。方法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6年四期TM影像,利用ENVI和GIS技术提取汉中盆地及其周边低山丘陵区各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分析研究区各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及地形梯度变化特征。结果与结论1)2000—2016年汉中盆地内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其中建设用地明显增加,耕地、草地、未利用地明显减少,而低山丘陵区以耕地的减少和林地的增加为主要特征。2)2000—2016年盆地区建设用地主要以城区为中心面呈环状增加和以高速公路为中轴呈条带状增加。而低山丘陵区林地主要在坡度较大和高程较高的区域增加。3)汉中盆地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耕-耕-耕-耕"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汉中盆地面积的51.67%。低山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图谱变化类型以"林-林-林-林"为主的稳定型图谱分布面积最多,占整个低山丘陵区面积的41.44%。4)汉中盆地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而低山丘陵区前期变化型和稳定型的分布指数较高,土地利用类型仅局限于耕地与林地之间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探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上奥陶统-下志留统五峰-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基础地质特征,并对该层页岩气前景进行评价。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剖面资料研究表明,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五峰-龙马溪组泥页岩分布于环乐山-龙女寺和黔中加里东古隆起地区,向川南、川北和川东方向逐渐变厚,厚度达200~500m;其中黑色页岩厚度的分布趋势与之相似,一般为20~80m。有机碳质量分数>1%,属腐泥型Ⅰ型干酪根,一般Ro>2%。黑色页岩段为海侵至最大海平面时的沉积产物,现今埋藏较浅,盆地内川南地区埋深1.5~3km,鄂西渝东地区埋深1.5~3km。川东及鄂西渝东过渡带埋深2~3.5km的黑色页岩段将是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区,大巴山前缘是未来勘探的潜在有利区。  相似文献   

17.
The study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show the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The series of monthly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from 1961 to 1998 are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including the precipitation, ground water vapor pressure data over the period of 1961 to 2006 from 27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its surrounding areas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the Tazhong station during 1999-2006. Th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and ground vapor pressure is calculated and validated using the observation data for the period of 1976 to 2006 from 5 sounding stations (Hotan, Kuqa, Ruoqiang, Kashgar, and Minfeng).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in the Taklimakan Desert and its surrounding areas is studied and then its distribution is generated. Results show that high value zone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is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northern Taklimakan Desert and the oasis-marginal belt of western desert and the value ranges from 14 to 15 mm. The low value center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is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desert and the value is only 7―8 mm. The annual variations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show generally the increasing trend. How- ever, the variation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hinterland of the desert is insignificant during 1961―1986. The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changes abruptly after 1986 and increases clearly in the two regions. The variation trend accords with that of the precipitation’s increasing significantly in southern Xinjiang for the recent 50 years. There is great error betwee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 of atmospheric water vapor and real data in theTaklimakan Desert.  相似文献   

18.
川东南地区嘉陵江组T_1j~(2-1)-T_1j~1碳酸盐岩储层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单层厚度薄、非均质性强的特征,勘探难度较大.综合考虑T_1j~(2-2),T_1j~(2-1)和T_1j_1地层的地质特征,通过地质、测井进行合成记录层位标定,建立正演模型, 探讨了旺隆及周边地区储层的测井响应特征和地震响应特征,提取了地震属性对储层进行横向预测研究.结果显示,中-强振幅、同相轴下拉、同相轴分叉、频率降低现象代表储层发育.地震属性分析结果表明太和、旺隆地区储层较发育,这与钻井显示较吻合,说明该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出该套储层的分布范围,为进一步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厘清陆梁隆起西部清水河组一段砂(砂砾)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指导甜点储层的勘探,通过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并结合岩芯观察、物性及压汞分析,对清水河组一段砂岩和砂砾岩储层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认为,两种储层宏、微观特征差异明显。(1)砂岩储层主要为中细粒长石岩屑砂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北西侧;砂砾岩储层主要为细砾岩和砂质细砾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北东侧。(2)砂岩储集空间以原生孔隙为主,斜长石溶蚀孔隙为辅;砂砾岩储集空间主要是粒间方解石溶孔。(3)砂岩储层平均孔隙度14%,砂砾岩为11%,砂岩储层物性好于砂砾岩储层,但孔喉结构砂砾岩储层较好,以大孔偏粗歪度为主。(4)砂岩受压实作用影响较强,北部构造高部位的河道砂岩(如夏盐8井区)因埋深较浅,压实较弱、物性较好;砂砾岩储层早期受强烈的碳酸盐胶结作用而致密化,储层物性受控于断层发育处的溶蚀作用。  相似文献   

20.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是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对车排子地区下白垩统吐谷鲁群储层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储集物性、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石英砂岩、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颗粒较细,分选、磨圆较好,结构成熟度较高。储集空间为粒间孔、扩大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溶缝,其中粒间孔占主导地位。岩心样品的孔隙度主要为5%~30%,渗透率为(0.01~1 100)×10-3μm2,大多数属于中低孔、中低渗—特低渗储层。研究区白垩系埋藏较浅,地温低,成岩作用较弱,主要类型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和溶解作用,处于成岩作用早期,且油气早期充注对吐谷鲁群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具有较大影响。车排子地区吐谷鲁群储层勘探目标应以孔隙度18%的优质储层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