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楚辞”和“汉赋”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可是楚赋混称的现象在汉代却是很普遍的,人们常把屈原作品称做“屈赋”、“骚赋”,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的诗歌叫做“楚赋”。刘熙载在《艺概》中就批评了这种现象,他说:“古者辞与赋通称,《史记·司马相如传》言:‘景帝好辞赋’,《汉书·扬雄传》:‘赋莫深于《离骚》,辞莫丽于相如’,则辞亦为赋,赋亦为辞,明甚。”不仅汉人如此,近人、今人也有将楚赋混为一谈的。比如章太炎在《国故论衡·辩诗》中,就将屈原作品列入四家赋中之一家,称为“屈原赋”。郭沫若将屈原诗歌译为今文,书名便题为《屈原赋今译》。我个人认为:把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体作品称“赋”和“汉赋”混淆起来,是不恰当的。从汉赋产生、发展的历史来看,汉赋虽“拓宇于楚辞”(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但它跟楚辞却是完全不同的文体,不能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2.
历来文学史家之论赋源,多溯及《诗经》、楚辞。班固在《两都赋序))中首先提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氏以后,依《诗》立论者,代有其人。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承其说并加以发展,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后人也大多持这观点,认为《诗经》为赋的远源,楚辞为赋的近源。“《诗经》楚辞赋源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说法也存在着不很准确之弊。众所周知,代表汉赋最高成就的是以京殿苑猎为主要内容的汉散体大赋(以下简称汉大赋),并不是骚体赋(这种赋体主要是接受了《离骚》的影响)汉大赋的创作精神、文章结构、铺陈手法、句法组织等都与《诗经》、楚辞大相径庭。班固当时之所以模棱两可地说赋乃“古诗之流”,主要是因为汉代以经学为文学标准,认为《诗经》都是政治诗,并由赋的  相似文献   

3.
论赋思维对六朝诗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赋与诗俱盛,但六朝赋禀承汉赋之丽辞,又兼遇情深怨重之时代,故而在形式内容两方面俱至于极盛。其历数百年的创作思维方式对当时的诗歌构成了强大的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赋的空间表现方式对于诗歌中环境描写的影响,赋的条分缕析的细节描写方式对诗歌表现的影响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代表性文体,在许多方面都是继承和发展楚辞而来。汉赋继承和发展楚辞“放射性思维方式”,形成对世界成物的浓厚兴趣,使汉赋简直成了世界万物的类书。汉赋继承和发展楚辞“铺排的修辞手法”,大段的铺叙,成串的排比。为形成洒洒的汉大赋建树了功勋。它还继承和发展了楚辞“主客对答的形式”,有利于汉赋篇幅的拓展。汉赋辞采的富丽,词汇的丰富,都是楚辞影响的直接结果。没有楚辞,就没有汉赋;汉赋是接受了楚辞诸多因素形成的,汉赋的许多优点都是对楚辞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5.
刘勰不仅充分肯定了汉赋在文学题材的开拓、艺术手法的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还丰富了汉赋作家论、创作论、文体论的内容。刘勰的汉赋现集汉魏六朝汉赋研究之大成,堪称是唐前汉赋研究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诗歌是我国产生的最早的文学样式。赋、比、兴表现手法在诗歌创作中被艺术化地运用,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从洪荒走向成熟,也是区别于外国诗歌的重要标志之一。赋、比、兴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秦、汉时期,经历了曲折而艰难的历史演进。以《诗经》为主要标志的先秦诗歌创作,主要是赋、比、兴三者的融合,以《离骚》为主要标志的楚辞创作,比、兴凸现而赋退之后位;以"汉赋"为主要标志的汉代诗歌创作,"赋"又有复活之势。  相似文献   

7.
龚克昌先生对汉赋研究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推翻了两千年来人们强加给汉赋的种种鄙薄之词,为新时期的汉赋研究揭开了序幕;(二)深入探讨汉赋的思想价值及艺术贡献,充分肯定其文学史地位;(三)系统研究汉赋作家作品,梳理汉赋发展的历史流程;(四)校注、评析所有汉赋,为学术界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五)培养汉赋研究的有生力量,使赋学研究组织化、规范化、世界化,为新世纪的辞赋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陈太明 《广东科技》2009,(16):94-95
佛家主张"悟空",于是有所谓"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之真言."理性之美"是汉赋美的本质,这是冷成金<试论汉赋之美的本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8,5)提出的.何新文<赋家之心苍括宇宙>(<文学遗产>1986,1)总结汉赋"以大为美"的特点,认为具体表现在追求体制的宏大、展示力量威势无比巨大的大美、展现阔大无比的想象境界.  相似文献   

9.
作为执教者,如何弓I导学生领会汉大赋的主要精神,这既是课堂组织教学的难点,也是课堂组织教学的重点."大一"学生面对<中国文学史>,在他们还没有完全摆脱高中生的习惯而又刚刚接触过艰深的先秦文学之后,马上又遇到了陌生的汉大赋,教学的难度可想而知.对此,我从以下三个环节进行全过程的设计和构想,旨在启发他们"以大观小,居高临下",克服学习中的畏难情绪:课前准备--把握汉大赋的时代精神;讲解分析--突出汉大赋的宇宙精神;归纳总结--体悟汉大赋的征服精神.  相似文献   

10.
龚克昌是我国著名的辞赋研究专家,是解放后大陆最早从事赋学研究、最早出版赋学专著、唯一招收赋学博士后的学者。其《汉赋研究》批驳了千百年来对汉赋的种种非难,恢复了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全汉赋评注》是开创性的工作,很多篇章是第一次注解。  相似文献   

11.
汉大赋作为特殊的文学体制,其发生发展线索的论述很不充分.从辞赋内部表达能力发展需要、描写对象变化需要、西汉文学观念特殊形态的需要几个方面探索汉大赋体制的成因.汉大赋是辞赋为了适应新的表现对象--事物外观、发展新的表现力--体物绘事而逐渐散文化的结果,也是辞赋适应新的文学审美观--以铺陈为美的西汉文学审美观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西晋的辞赋创作极为兴盛。陆机把赋的表现领域拓展到诗赋创作自身,以赋体的形式呈现出这一时期亟待解决的文学理论问题。《文赋》论述的对象是以诗赋为主的文学创作群体,而辞赋在他们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陆机结合自己创作心得对汉魏以来的诗赋特别是辞赋的创作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并调适了诗、赋两大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铅同位素比值法研究古夜郎国铜釜,得出夜郎国铜釜的矿料来自贵州西部和云南东北部的结论,从而揭示夜郎国和滇国之间有密切的经济文化关系,并为弄清夜郎国的领域提供了有价值的佐证.  相似文献   

14.
汉代赋学论     
汉代的赋学与汉赋创作呈现了几乎同步的现象,赋的兴盛期,也即赋学史的发轫期。汉代涉及赋学的文字大多散见于史书或非专论赋的单篇文章中,它们为汉以后历代的赋学研究,树立了框架,奠定了基本的范畴。汉代赋学以儒家诗论作为时代的主要文学观念,以之衡量和评判赋的整体创作或赋家及其作品的优劣状况,从而使赋含有了实质性的功利价值,而不仅仅具有文学本身的唯美效果。  相似文献   

15.
汉大赋在汉代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赋家们第一次将自然景物作为描绘的重心,其景物描写不再是作家感情、心志的载体,而是一种独立的自然存在,状物细腻,描摹逼真.内容上"苞括宇宙,总揽人物",描写上移步换形、穷形尽相,动静结合、错落有致,词藻华丽、文气充沛,把我国古代文学推向了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6.
"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是高中语文教材《孔雀东南飞》中的一句话。然而在教材、教参以及常见的跟教材配套的翻译书中都没有直接对"复"进行注释。根据同步引申的理论,这里的"复"应该是"还"的意思,表示某种让步的意味。  相似文献   

17.
湖北利川的鱼木寨现存大型古墓葬共有10余座,其中精华三处的石碑上都刻有一个亦字亦画、耐人寻思的“福”字。它是一种装饰设计,既与汉族的“福”相同,又独具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如生育崇拜、图腾崇拜、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等。  相似文献   

18.
西汉后期,随着对昏乱朝政的日渐体察,扬雄不仅觉察到大赋浮华文风与时代风气的明显不合,更深刻感受到大赋"丽以淫"的品质与自身个性志趣、人格追求的背离,于是心态由早期驰骋靡丽之词向更具长远价值与意义的学术方向转变。比之于为赋,学术著述代表一种更为扎实深厚的人生态度,更为平静自适的生存方式,也更符合其人生志趣与人格追求。  相似文献   

19.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汉代达到鼎盛时期,而从古至今的读者对汉赋有着褒贬不一的复杂态度,不同的汉赋作者对汉赋创作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论主张。通过期待视野、召唤结构及隐含的读者等读者批评的视角,或许能够对存在较大分歧的汉赋批评与理论有一个较为客观、全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杨雄在否定自己赋作的同时,对西汉大赋进行了梳理与评价,提出了"诗人之赋丽以则"的观点和文质并重的主张,对东汉赋的发展和曹丕、刘勰的赋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使赋与诗的结合有了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