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20年以来,在中国黄土高原及邻近地区的黄土及河湖相地层分布区发现了大量的古人类活动遗迹地点,其中包括著名的泥河湾、水洞沟、萨拉乌苏、丁村、大荔、匼河-西侯度、庄浪、庆阳、三门峡、东秦岭地区以及蓝田地区等.在陕西蓝田的最新研究进展是运用第四纪地质学与古人类学和旧石器考古学交叉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以黄土-古土壤序列和高分辨率磁性地层年代框架为依据,发现了公王岭遗址黄土地层的强烈侵蚀和多组地层缺失,确定了直立人头盖骨与伴生的古动物化石所埋藏的地层不是前人原确定的粉砂质黄土L15中部(年代为1.15 Ma),而是位于一个大侵蚀面之下的S22~S23古土壤混合层(年代为1.63 Ma).同时,在蓝田上陈一带发现了新的出露良好的连续黄土-古土壤剖面(L5~L28),并在早更新世S15~L28层段的17层黄土或古土壤层位中发现了原地埋藏的数量不等的旧石器,其年代为1.26~2.12 Ma.研究结果使蓝田地区成为迄今所知非洲以外最古老的人类活动地区之一,这不仅在人类起源和演化方面提出了新的科学思考,并拓展了"黄土石器工业"和"黄土地质考古带"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中国黄土高原高分辨率黄土-古土壤序列与多时期古人类活动序列关联研究的新设想.  相似文献   

2.
2009~2011年在陕西蓝田灞河右岸新发现8处旷野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770件.研究表明,蓝田地区除存在以前认识比较充分的早更新世晚期到中更新世阶段的古人类旧石器地点之外,在灞河流域河流阶地黄土地层中还普遍埋藏有晚更新世阶段的旧石器遗存,这些遗址采取硬锤直接打击法和砸击法技术剥取石片;加工石制品的原料以来自于河流沉积物中的石英岩、石英、石英砂岩和火山岩砾石为主;石制品中既包含直接由砾石和大型石片加工而成的重型工具,如砍砸器、重型刮削器、手斧、手镐、薄刃斧和石球等,同时也含有一些小型石片和由小型石片修理而成的刮削器和尖状器等小型工具.蓝田地区新发现的旧石器产出层位既有灞河第三级阶地以上的中更新世黄土地层,也有第二级阶地上的晚更新世黄土地层,这一发现首次从地层和年代关系上证明蓝田地区阿舍利(Acheulian)类型旧石器工业遗址的时代最晚可延续到距今3~7万年间,它不仅使这一出土早-中更新世人类化石地区的古人类活动时间延续到晚更新世,而且显示在年代学上东亚地区与非洲和欧亚大陆西侧同类旧石器工业之间存在较大的鸿沟.  相似文献   

3.
川黔地区的小哺乳动物群在陕西蓝田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传令  薛祥煦 《科学通报》1996,41(22):2071-2073
1993年,本文第一作者在陕西蓝田锡水洞(34°25′N,109°25°E)曾发现大哺乳动物化石及古人类文化遗物的洞穴堆积物中,用筛洗法淘洗了4~5 t堆积物,并从中挑出一批数量和属种数均很丰富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这批材料大大丰富了蓝田地区哺乳动物化石的种类,使我们对锡水洞动物群的时代、锡水洞遗址与公王岭、陈家窝蓝田猿人的关系等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杨林 《科学通报》1965,10(6):557-557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于1965年3月31日在北京科学会堂举行了蓝田猿人学术报告会。首都各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学家和教授等200多人出席了报告会。蓝田猿人头骨化石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去年在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地方发现的,这个重要发现在去年11月公布之后,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很大重视。在这次学术报告会上,老古学家贾兰坡作了“蓝田公王岭猿人头骨发现经过及地层概况”的报告(见本刊本期)、古生物学家周明镇作了“蓝田猿人  相似文献   

5.
蓝田猿人动物群的性质和时代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明镇 《科学通报》1965,10(6):482-482
1963年和1964年夏季,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蓝田考察队,在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两个地点,先后找到了猿人类型的人化石。根据吴汝康的初步研究结果,蓝田的人化石,代表一种新的猿人——蓝田猿人(Sinanthropus lantian-ensis Woo)。从头骨、下颌骨和牙齿的形态比较,蓝田人比周口店的北京人显得较为原始,时代也较早,因此蓝田猿人是目前我国发现  相似文献   

6.
杨钟健 《科学通报》1965,10(6):472-472
1963—1964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和与之共生的动物群,大大地推进了我们对于古人类研究的知识。由最近国内外各方面的反映,特别是在蓝田猿人学术报告会和大家讨论的结果,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蓝田两个地点的猿人化石,都是从土状堆积所谓红色土中发现的。从工作的发展角度来看,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它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也进一步证明我国是一个具有丰富的人类化石的地区。此外,还可确定,通过在蓝田的工作,我  相似文献   

7.
刘东生  郑洪汉 《科学通报》1965,10(2):175-175
第二届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和陕西蓝田新生界现场会议于1964年10月30日到11月4日在西安联合举行。大会收到论文108篇,论文摘要57篇,会上宣读了78篇,并分别在第四纪地层、黄土、冰川及冰绿、地貌及新构造、一般第四纪地质等5个组内进行了讨论。第四纪地层组的论文反映了孢粉学和微古生物学近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进行孢粉研究的地区和对象都有了扩大,对我国第四纪开始以来气候波动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如在海拔4,600米以上的希夏邦马峰附近高山地区出现有代表温暖气候的阔  相似文献   

8.
朱怀诚 《科学通报》1997,42(3):301-303
塔里木盆地西南皮山、和田一带有一套巨厚的陆相地层,关于这套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时代确定,长期以来争论很大.早年被称为叶尔羌系,依据所产植物化石将其划归上二叠统到中、下侏罗统.1962年,斯行健等将叶尔羌系易名为叶尔羌群,并将涵义限制于这套地层上部的侏罗纪含煤地层.其下部原归上三叠统的部分因发现晚二叠世动、植物化石,遂改属上二叠统,后被另名为杜瓦组(新疆石油管理局编表组,1977).因此,本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认为缺失三叠系.1988年,刘淑文研究了李永安等在皮山县杜瓦地区采得的一批叶肢介化石,再次认为三叠系在这一地区存在,侯静鹏研究了该地区的晚二叠世孢粉.但这一地区二叠系和三叠系的接触关系以及杜瓦组的确切时代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难题.本文依据对皮山杜瓦地区杜瓦组19块样品分析出的孢粉所进行的研究,首次发现了该区早三叠世最早期地层的存在,论证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在该区为连续过渡.  相似文献   

9.
蓝田猿人头骨的特征及其在人类进化系统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汝康 《科学通报》1965,10(6):488-488
蓝田猿人头骨化石计有完整的额骨、顶骨的大部分(仅缺少后缘及后下角),右侧颞骨的大部分(仅缺乳突部),特别是锥体保存完整,左鼻骨的大部分和右鼻骨的鼻根部,右上颌骨的大部分并附连有第二、三臼齿和左上颌骨的体部和额突部。1964年5月底在蓝田公王岭地点最先挖出的一个左上第二臼齿,从发现于同一地点以及其形态、尺寸、色泽和磨耗程度等完全与右上颌骨附连的第二臼齿相似,可以确定那个牙齿原是连于上述的左上颌骨的。头盖骨、鼻骨、上颌骨和牙齿可以确定都是同一个猿人的。和猿人头骨一起,还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根据发现猿人头骨的地层层位和古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化石层的地层关系与时代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近年来详细的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发现, 道虎沟化石层的分布并非仅仅局限在道虎沟村附近, 还断续出露于相邻其他几个地区. 道虎沟化石层角度不整合在复杂的基底地层之上, 岩石地层层序由三部分组成, 其中下部为夹红色页岩沉积, 这一地层曾经被误认为是下伏土城子组. 野外大规模化石发掘显示, 道虎沟层的化石主要富集在上部地层的湖相页岩中; 由于后期强烈的构造改造, 地层在多处发生褶皱倒转. 新发现的地层接触界线清楚地证明, 一直被认为是“上覆”地层的髫髻山组中酸性火山熔岩(同位素年龄159~164 Ma)实际上为其下伏地层, 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不可能早于这一年龄, 也不可能是中侏罗世“九龙山组”. 目前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显示, 叶肢介和昆虫组合所反映的时代要早于脊椎动物化石所代表的时代, 如辽西螈、热河翼龙和带羽毛的手盗龙类等与义县组同一类群的分子非常相似. 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可靠的热河生物群鱼类化石, 但是这一地层的脊椎动物化石组合更接近于早白垩世热河群. 道虎沟层与热河群无论从沉积地层特征、火山活动和脊椎动物群面貌都很相似, 属于相同的火山-沉积旋回, 化石动物群可能代表了热河生物群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1.
贾程凯  罗玲  邢立达  王睿  商华  赵祺 《自然杂志》2009,31(3):158-162
准噶尔盆地不仅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同时也是地层古生物的重要研究地区。本文简要回顾了准噶尔盆地近百年的古脊椎动物研究史,并阐述了包括五彩冠龙,准噶尔将军龙及哺乳类在内的新近化石发现及其意义。这一系列研究均为准噶尔盆地首次发现,不但丰富了该地区古生物多样性,也对解决生物进化,地层划分对比及确定地层年代等问题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以准噶尔盆地南缘和克拉美丽地区为例,归纳总结了两地区中生代主要脊椎动物化石,分析论述了准噶尔盆地中生代具代表性的脊椎动物群面貌及其在地层划分对比中的意义,最后建议使用脊椎动物化石挖掘与微体古生物共同取样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脊椎动物化石地层划分对比精度。  相似文献   

12.
吴汝康 《科学通报》1964,9(10):940-940
1963年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野外队在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村发现了一个完好的猿人下颌骨化石。研究结果,定名为蓝田中国猿人(Sinanthropus lantianensis)。今年,我所继续进行了蓝田县的调查发掘工作,由研究员贾兰坡担任队长。5月22日,由黄慰文、吴茂霖、武英三人组成的发掘小队,在蓝田县城以东20多公里秦岭北麓的公王岭地点的深黄红色砂质粘土和深红色粘土中挖出了一个猿人牙齿化石,同时发现有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这个化石产  相似文献   

13.
孙海田 《科学通报》1994,39(14):1343-1343
中条山地区钾质火山岩系主要在铜矿峪铜矿南和北峪短轴背斜核部出露,地层归属绛县群,时代有早元古宙和晚太古宙两种不同认识.岩石特征和性质表明二者为同一火山地层层位.火山岩系具有十分明显的双峰态特点,由变质基性绿泥片岩、黑云片岩和变钾质流纹岩组成.K_2O含量变化于1—10%  相似文献   

14.
南京浦镇附近中新统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立文  方鄴森 《科学通报》1964,9(8):730-730
南京附近晚第三系中新统地层的时代,由于缺少化石证据,长期以来是个悬案,如南京方山的洞玄观组曾先后被认为是始新世(刘季辰、赵汝钧,1924)、上新世(程裕淇、沈永和,1948)。1956年我们在方山南麓洞玄观组内发现了化石,经周明镇、胡长康同志鉴定为安琪马(Anchitherum aurlia-nense Cuvier)化石,确定其时代为晚中新世,因而洞玄观组的时代争论始告一段落。但是,由于该组地层那时仅见于方山孤立的一个地方,所以在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时,还有人表示怀疑,曾提出“中国南方中新统地层存在与否”的问题。 1963年6月,江苏省地质局组织了南京附近古砾石层的现场会议,作者等前往浦镇一带调查,在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白乃庙群变质基性火山岩锆石铀-铅年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聂凤军 《科学通报》1990,35(13):1012-1012
白乃庙群出露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图1),研究区内以发育有温都尔庙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和白乃庙岛弧火山沉积岩系以及产出有一系列铁、铜、金矿床(点)而为人们所关注。鉴于白乃庙群及有关岩石地层的形成时代未能得到很好解决,地质学家对于区内不同构造单元相互关系、运动方式和原始空间位置一直存在不同认识,从某种意义上讲影响了区内隐伏金属矿  相似文献   

16.
卢家烂 《科学通报》1995,40(11):1016-1016
近年来在我国不同时代的地层中相继发现了一类红色有机色素.作者最近在产于震旦系黑色页岩的大型银矿床中首次检出了类似的红色素,初步确认这种色素是一种富含O,N的杂环化合物,该色素对温度十分敏感,在很窄的范围、短时间内几乎完全消失,具有很好的古地温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华南下-中泥盆统界线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志强 《科学通报》1993,38(8):741-741
自Lonsdale在英国Devonshire发现并定名泥盆系以来,有关泥盆系的划分和对比的争论就没有停止过.下-中泥盆统界线的划分、对比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虽然该界线的国际层型剖面已经建立,但是它与其它地区地层的对比,特别是不同相区间的对比,仍然困绕着地层学界.近几年来,笔者就这一问题在广西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包头地区萨拉乌苏组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聂宗笙 《科学通报》1988,33(21):1645-1645
包头地区位于河套盆地,第四纪地层十分发育,由于大青山山前断裂带晚更新世以来强烈活动,在东河区山前台地上,第四系出露地表,主要为河湖相和冲洪积相沉积。近两年来,在河湖相地层中采集到萨拉乌苏组重要的哺乳动物化石,进行了~(14)C年代测定、孢粉及微体的分析鉴定,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该地层可与萨拉乌苏组对比,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  相似文献   

19.
吴一民 《科学通报》1987,32(24):1881-1881
一、地质概况 西藏定日县帕卓区普那村的含煤地层,罗中舒(1980)已作过简要报道,命名为普那组,时代定为中侏罗世。1984年,作者重新作了生物地层工作,首次发现了植物化石,经研究属卡洛夫期(Callovian age)上冈瓦纳群分子。该区的地层层序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中国不但是世界上人类化石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化石人类时代——更新世——的哺乳动物化石特别丰富的一个区域。这些与人类化石在一起发现的大批动物化石,可以帮助我们对产化石的地层的地质时代作正确的测定与对此,并对了解当时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提供证据。关于中国的第四纪地质和动物群的研究,我们的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可是在过去的25年内,还是积累了相当的资料。最近的数年中,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比较重要的发现,因此,我们可以在这里对中国第四纪的主要地层单位和动物群作一个简单的叙述,同时,再由含化石地层和动物群的分析,对中国化石人类生存的各时代的自然环境作一些可能的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