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带状种植简称带田,是在继承间作、套种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创造和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农作物种植方式。它以边际效应、光热效应、作物的协调配制关系,充分利用地力为理论依据,将农业环境资源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作物产量。张掖地区从七十年代初开始试验研究推广带田,到1990年全区各类带田面积已达52万亩,占全区中部绿洲灌溉农业总耕地面积(198.11万亩)的26.2%。在生产上带田的种植形式有小麦玉米带田、蚕豆玉米带田、小麦葵花带田、小麦大豆带田、甜菜小麦带田、甜菜胡麻带田等  相似文献   

2.
带田是不同品种作物按一定方向和宽度带状间作的种植形式。在“农业学大寨”的热潮中,已成为夺取粮食高产的重要措施,深受广大贫下中农和农业工作者的欢迎。为了认识这一事物的增产机制,在从整体研究带田的同时,我们对头茬小麦的光、气、热效应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目的是充分利用带田效应,为我省小麦进一步高产和带田全面增产提供依据。这项研究是1975-1977年由甘肃师范大学、武威地区农科所和武威地区气象局共同进行的。从小麦播种到黄熟,对10厘米地温用棒式地温表进行了观测,重点时段的太阳辐射用相对日射表,天空辐射表与照度计(591型)进行了对照观测,带田通风形式用热型微风仪作了解剖测定。  相似文献   

3.
麦套带田地膜玉米产量构成主因素分析苟永平,杨俊丰(定西地区旱农中心743000)近来年随着农用地膜的普遍应用,我区川水灌区大面积推广了冬、春小麦套种地膜玉米(4行小麦,2行玉米150cm带型)带状种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益。从1991年开始,笔者对带...  相似文献   

4.
河塘大队地处仙居县横溪丘陵半山区,水利条件较差,常年有秋旱,威胁晚秋作物生长。他们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的革命路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在实践中摸索到缺水夺丰收的规律,总结出“有水走水路(种水稻),无水走旱路(种旱作)”的种植经验。近两年来将原来种植大、小麦——六月豆——晚稻三熟制改为大、小麦——早稻——秋玉米间作秋大豆三熟制。这种新的耕作制度的特点是:有利于扩大种植撒播麦,改种的早稻产量稳而高,间种秋大豆既照顾到群众种植习惯又满足市场要求,而不影响秋玉米的产量,全年亩产可  相似文献   

5.
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地生产实践表明,玉米地膜覆盖栽培在不同的种植区域增产幅度表现出明显差异。在积温不足的高寒山区和干旱少雨地区地膜玉米增产效果比较显著。就积温而言,玉米生长期间〉10℃积温在1800-2400℃地区,地膜覆盖增产效果比较显著;在积温〉2800℃以上的地区,由于热量能满足玉米生长需要,地膜覆盖就没有多大意义。因此,要充分发挥地膜覆盖的增产作用,必需选择适宜的种植区域。  相似文献   

6.
研究结果表明;一米带田小麦玉米套种种植模式及其机械化作业方案在合理利用当地热量资源,实现全年高产稳产、节约、缓和三夏、三秋劳力与机械紧张状态,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诸方面都有明显的优越性。由于它适应当前农村生产组织形式,所以在我国华北中、北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发展远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我省麦垄套种玉米的增产原因,对小麦玉米的种植方式和利用现有机具进行田间作业的效果作了分析.指出麦垄套种玉米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是一项农业增产技术措施;采用宽窄行播种,利用现有机具实行套播可以增产;玉米部分切株对产量影响不大,且有增产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玉米、大豆同穴种植的增产因素是两种作物高低搭配合理,提高了光能和空间的利用率。大豆根瘤固氮,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地面覆盖度增大,减少了地面水分蒸发还抑制杂草滋生。 玉米、大豆用同穴种植的技术要点是:选用坚叶型,增产潜力大,成熟期一致的玉米品种和早、中熟大豆品种适期  相似文献   

9.
玉米地膜全覆盖垄沟栽培技术改变了地膜覆盖栽培作物垄上种植为垄沟种植。集雨、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为旱作农业区玉米种植获得稳产、高产创出了新路。该项技术集成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为一体。其主要优点是:一是通过大小双垄全地面覆盖地膜。充分接纳玉米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春季10mm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播种沟。有效解决旱作区因春早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保证玉米正常出苗。二是全膜覆盖能最大限度的保蓄降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  相似文献   

10.
“九二○”是植物生长刺激素,对植物有很大的生长刺激作用,使植物发育加速,植株高大或早熟,可以防止生长停滞。“九二○”的作用随作物的种类、品种发育阶段,使用时的浓度、方法、季节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必须抓住农作物增产的关键时刻施用。“九二○”不能杀虫也不能代替肥料,必须全面贯彻“农业八字宪法”,才能充分发挥“九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玉米是我国首要的经济农作物,也是全球总生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在极长的一段时期,玉米运用率高、存活率高、种植简便等优势就一直受到农业工作者和农民的喜爱:其体现出的种植优势使其遍布我国各个省市,其分散在不同的地区,种植范围广。该文将探讨玉米增产种植的新式技术,并分别解析了这几类新技术对玉米产量增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旱地地膜玉米双垄沟种植技术及其推广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多商 《甘肃科技》2005,21(6):171-172
地膜玉米双垄沟是在地膜玉米穴播基础上改进的又一新型种植技术。推广应用该项技术较常规地膜穴播抗旱性明显增强,增产效益十分显著。因此,该项技术在旱作农业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把这一种植技术作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变穷困面貌的一项有效措施来抓。以促进旱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区广大贫下中农,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进一步开展“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认真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几年来围绕如何利用自然,提高旱地抗灾能力的问题,摸索出以下几种耕作制度:一、马铃薯——春玉米——番薯二、小麦——春玉米——番薯三、小麦——六月豆——番薯四、马铃薯——六月豆——番薯五、草子留种——番薯  相似文献   

14.
新店大队的革命干部和广大贫下中农,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的伟大教导,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著作,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运用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彻底批判唯心论的先验论,积极投身到三大革命运动中去,反复实践,反复认识,获得去年玉米生产大幅度的增产。全大队秋玉米面积35.25亩,平均亩产589斤,比1969年增产34.8%,是  相似文献   

15.
许培育 《科技知识动漫》2014,(10):F0002-F0002
玉米小档案 种属:被子植物门、禾本科。 分类:玉米根据籽粒不同分为粉质种、爆裂种及甜玉米等。 习性:玉米是短日照作物,日照时间过长则开花延迟甚至不能结穗。它的耐盐碱能力差,适合在黏土上生长。 说明:玉米是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子小麦和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洒,作饲料。  相似文献   

16.
马少珍  李扬  冯军  高建宁  马志芳 《科技信息》2010,(27):I0372-I0372
通过对宽幅小麦套种玉米小畦灌溉技术试验分析可以看出,宽幅小麦套种玉米小畦灌溉节水技术,有显著的节水作用,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小麦壮苗早发、促进大穗形成和粒籽灌浆,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早熟杂交玉米生长了五张叶片的时候,把所有叶片打落,能使它比不打叶的增产48%,也超过当地普通玉米的产量。这个发现的意义有如杂交玉米的发现一样重要。我们在种植115天成熟的玉米地区进行了三年这种试验。早熟杂交玉米90天成熟。增产48%是三年重复试验的结果。在同一生长期对普通玉米打叶,使产量减少7%,我们正在探索为什么打叶能使早熟杂交玉米增产的确切原因。如果能找到,我们希望能应用打叶技术措施到普通玉米上去。  相似文献   

18.
根据烟台地区光、热、水等气候资源实况,运用FAO等提供的生产潜力估算方法,认真分析了当地小麦、玉米不同栽培技术体系的生产潜力,进而对两个作物合理组配的4种一年二作技术体系作出评价:(1)晚播“独秆”小麦—套种晚熟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最大,气候生产潜力也较高,目前宜作为高产攻关的二作技术体系;(2)中茬“中播”小麦—晚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高,稳产性好,宜作为当地大面积推广应用的主要二作技术体系;(3)晚播“独秆”小麦—平播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较高,水热综合满足状况良好,适合在产量水平较低、而机械化水平较高的条件下推广应用;(4)早茬“精播”小麦—早套中熟玉米气候生产潜力最低,稳产性差,应尽快用其它二作技术体系予以更替。  相似文献   

19.
李保刚 《科技信息》2011,(9):I0353-I0353,I0354
玉米植株高大,叶片长宽,单株叶面积大,根系发达,是高产的四碳植物。它具有光饱合点高,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呼吸作用消耗的干物质较少等特点,净光合效率一般为三碳作物小麦、水稻的2—3倍,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所以,本文就玉米高产的施肥和栽培技术做一定的探讨,以提高玉米种植时的产量。  相似文献   

20.
高产、高效是现代农业所追求的目标,小麦玉米轮作栽培这项技术对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大的推动意义。小麦玉米轮作高产技术涉及秸秆机械还田、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诸多领域的问题。对小麦玉米轮作高产栽培技术所具有的一些要点进行了解析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