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多研究者的研究表明,天然水体(海水和淡水)中存在着两种营养类型的细菌:贫营养细菌和富营养细菌。贫营养细菌发育在1~15mgC/L低含量有机质的培养量中,有的菌株继而在富营养培养基中反复培养也能适应生长,后者称为兼性贫营养细菌。富营养细菌能发育在10gC/L培养基中,在贫营养培养基中反复生长即行死亡。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楚科奇海生物泵过程,利用234Th示踪法估算了该海区真光层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测定了中国第2次北极考察期间获得的楚科奇海测站海水样品中溶解态及颗粒态234Th、238U和颗粒有机碳的含量。基于上层水体中234Th与238U的不平衡并结合一维稳态不可逆清除模型,估算出了真光层中溶解态234Th的清除速率、颗粒态234Th的迁出速率、234Th的平均停留时间等颗粒动力学参数以及颗粒有机碳的输出通量和ThE比值(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比值)。楚科奇海具有较高的颗粒有机碳输出通量和很高的ThE比值,生物泵运转活跃,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汇区。  相似文献   

3.
为了对湄洲湾表层海水中溶解态正构烷烃组分及来源进行研究,于2008年4月在湄洲湾肖厝沿岸布设5个站位,采集表层海水水样,采用层析柱分离、气相色谱法对水体中正构烷烃组分进行了分析.发现溶解态的正构烷烃分布范围为C8~C36,其中C11和C18浓度较高,正构烷烃总量为1.22~1.55μg/L,平均值为1.35μg/L.同时通过分析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奇偶比等分子组成特征参数,发现湄洲湾肖厝沿岸表层海水中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外源性石油污染的输入,少量来源于生物的输入.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桦甸盆地桦甸组泥岩和油页岩样品的地球化学分析并利用有机碳法定性和定量恢复始新世古湖泊生产力,探讨湖泊演化过程中生产力变化、水体环境及其有机质富集机制。结果表明:桦甸组古湖泊生产力的演化由大到小为中部含油页岩段、上部含煤段、下部含黄铁矿段;中部油页岩段沉积时期湖泊生产力最高,最大值达1 033.09 g/(m2.a),为富营养湖,该时期有机质来源以藻类和细菌为主,湖泊水体环境为稳定缺氧的淡水—半咸水还原环境,反映了高的湖泊生产力与藻类勃发有关,直接影响有机质来源和丰度,湖水盐度的交替变化使底层水处于稳定的缺氧条件,是有机质保存的良好环境;上部含煤段和下部黄铁矿段沉积时期为明显的贫营养湖,水体均为缺氧的淡水环境,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153.26和143.82 g/(m2.a);高湖泊生产力是油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首要条件,高的湖泊生产力和稳定的底层水缺氧是有机质富集的最理想环境。  相似文献   

5.
烟台四十里湾养殖区的胶体有机碳、氮和磷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于1997年至1998年间分别在烟台四十里湾对海水中的胶体有机碳、氮和磷进行了初步研究。胶体有机碳、氮、磷的浓度分别在32~53μmol/L,1.12~4.81μmol/L,0.03~0.48/μmol/L,分别约占总溶解态的27%、17%和30%。胶体有机碳、氮、磷季节变化幅度并不很大,表明胶体物质在水体中输入和输出大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黄浦江水体生物膜对有机氯农药的富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黄浦江水体生物膜对有机氯农药的富集特征和天然水体生物膜与有机氯农药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GC/ECD对黄浦江表层水体和生物膜中的20种有机氯农药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表层水体和生物膜中的含量分别为87.28~148.97 ng/L和21.79~62.26 ng/g;生物膜对水体中有机氯农药富集能力较强,富积系数为164.67~417.92.组分分析表明,生物膜中的DDTs和BHCs主要为环境中的早期残留;相关性分析表明,总有机碳是影响生物膜中有机氯农药分布的重要因素.可以推断,生物膜参与了有机氯农药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伦艳霞 《天津科技》2011,38(3):9-10
从池塘中分离到一株高活性反硝化细菌,经过分析,初步判断为芽孢杆菌属。在天然养殖水体中,碳氮摩尔比达到8.0:1、菌体浓度达到108cfu/L时,其反硝化活性即可充分发挥,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降解率可分别达到94.79%和99.94%。试验表明该菌株在养殖水体的生物脱氮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EM生物制剂中光合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应用实验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从EM制剂中分离、鉴定出光合细菌,选用不同的培养基将其进行培养,并进行多次试验,表明它可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态氮含量,除氨率可达85-90%。  相似文献   

9.
厦门湾表层海水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过程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厦门湾表层海水中重金属元素迁移过程的规律,采集九龙江上游段的淡水端样品与大嶝岛附近的海水端样品,开展影响重金属迁移过程的环境因子如盐度、pH、悬浮物(SPM)、总有机碳(TOC)的模拟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盐度的增加,各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Cu、Zn和Cd,盐度增加到31.539 1时,含量仅约为淡水端含量的60%;2)随着pH的增加,各重金属含量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Zn和Cd,pH增加到8.30时,含量仅分别为淡水端含量的20%和40%左右;3)随着SPM含量的增加,各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Zn和Pb,SPM增加到427.3mg/L时,含量分别为淡水端含量的45倍和8倍左右;SPM与Cr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关系,随SPM含量的增加,Cr含量略有下降,但降幅不大,SPM增加到427.3mg/L时,Cr含量仍约为淡水端含量的80%;4)随着TOC含量的增加,各重金属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Cu、Zn和Cr;5)在天然水体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重金属与盐度、pH及SPM之间仍存在线性相关,但受其影响的程度要较单个因素影响小;重金属与TOC之间亦存在正相关,但较单个因素影响不同.综上所述厦门湾表层海水重金属含量在从河口向外海扩散过程中,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作用是较为复杂的,其迁移过程的规律具有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在扬水曝气条件下,模拟原位条件进行了贫营养生物膜技术净化微污染原水的试验研究,分析测定其对氮源污染物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扬水曝气-贫营养生物膜组合技术用于净化微污染原水是可行的;在水温为10~23 ℃,溶解氧浓度为4.0~6.0 mg/L、NH +4-N 0.230 mg/L、NO -2-N 0.010 mg/L、NO -3-N 1.125 mg/L、TN 2.010 mg/L、CODMn 3.140 mg/L、TOC 3.012 mg/L和BOD5 1.540 mg/L的条件下,系统稳定运行时的氨氮、硝氮、总氮及TOC去除率范围分别为82%~100%、62%~79%、71%~80%和73%~80%,亚硝氮已基本检测不到,BOD5/CODMn比值在0.05~0.20之间,说明该组合系统的脱氮效果可满足地表水环境Ⅲ类水体的质量标准要求,且生物稳定性可得到明显提高。另外,还考察了运行过程中生物膜上贫营养反硝化细菌数量及生物相的变化情况,并探讨了贫营养生物膜系统的净水机理。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汾河公园水体轮虫的群落结构以及水体的多项理化参数,共检出轮虫32种,污染指示轮虫21种;主要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n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ua cochlearis )和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各站点轮虫丰度处于1395ind/L到7570ind/L.应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对水体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汾河公园水体整体呈富营养状态,用轮虫指示生物法和多样性指数评价的水体营养状态与理化分析一致.主成分分析显示CODcr和BOD5对第一主成分贡献最大,水质主要受水中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TLI方法将江西省18个湖泊分为中营养型和轻度富营养型两类。在低范围初始磷浓度和高范围初始磷浓度条件下,研究了两类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等温热力学特征,并得出其相应的热力学参数特征值,研究结果表明:在低初始磷浓度条件下,两类湖泊对的磷等温吸附线符合Linear模型;在高初始磷浓度条件下,两类湖泊对磷的吸附等温线均能较好的符合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显著水平(P0.05);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Q_(max)、吸附效率m、沉积物本底吸附态磷NAP和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_0分别为669.828~833.224 mg/kg、112.006~216.07 L/kg、15.274~25.177 mg/kg和0.071~0.225 mg/L,而轻度富营养湖泊底泥沉积物对磷的Q_(max)、m、NAP和EPC_0分别为718.027~856.822 mg/kg、124.310~148.910 L/kg、22.248~30.838 mg/kg和0.156~0.259 mg/L,从热力学参数的大小方面分析,中营养型湖泊Q_(max)、NAP、EPC_0、K的值均小于轻度富营养型湖泊;中营养型湖泊底泥沉积物的Q_(max)、NAP、EPC_0与TP、IP、Fe/Al-P与OP含量相关性较好;而轻度富营养型底泥沉积物Q_(max)、NAP、EPC_0与IP、Fe/Al-P含量相关性较好,Q_(max)、NAP和EPC_0与沉积物污染程度有关。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湖泊富营养化机制提供数据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3.
深圳湾海域氮磷营养盐变化及富营养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 1986?2007 年深圳湾海水水质监测资料, 阐述了氮磷营养盐的变化趋势及其相互关系, 并探讨了深圳湾海域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 深圳湾海域水体溶解态无机氮含量年际变化幅度较大, 但总体呈上升趋势。氨氮是溶解态无机氮的主要组成形态, 表明深圳湾无机氮处于热力学不平衡状态。深圳湾海域水体中活性磷酸盐值含量变化幅度比较小, 总体呈下降趋势。深圳湾水体 DIN/ P 值在 1998 年以前呈不断上升趋势, 1998?2002 年之间呈现波动变化, 从 2002 年开始降低, 营养盐含量和组成的改变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改变, 深圳湾海域发生的赤潮生物种类有从硅藻向甲藻过渡, 然后从甲藻 向硅藻过渡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 溶解态无机氮以及氮磷营养盐之间的相关关系显著( r = 0. 769,p < 0. 01) , 说明氮磷营养盐间有一定程度相似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体营养状态质量指数显示深圳湾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很高, 高度富营养化的水体使得深圳湾海域的赤潮日趋频繁, 控制入湾水体污染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于2006年4月采集厦门九龙江河口水样,测定其溶解、颗粒态Cu、Pb、Cd及相关水化学参数的含量.结果表明,厦门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96~2.16、1.02~2.49及0.16~0.44μg/L,平均值分别为1.52、1.60和0.34μg/L;颗粒态Cu、Pb、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6~3.40、0.11~6.00、0.000 4~0.028 0μg/L,平均值分别为1.08、1.61和0.0064μg/L.在垂直变化上,除Cd变化较小外,Cu和Pb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其贡献主要来自底部沉积物再悬浮.九龙江河口溶解和颗粒态Cu、Pb、Cd的平均入海通量分别为6.57、6.91、1.47、4.66、6.96和0.027 kg/d.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水体中Cu、Pb、Cd的表观分配系数(Kd)分别为4.09、2.84和0.10 L/kg.3种金属在研究海域的固-液分配机制主要受“颗粒物浓度效应”影响,而Cd在低盐度区受到“盐度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于2006年4月采集厦门九龙江河口水样,测定其溶解、颗粒态Cu、Pb、Cd及相关水化学参数的含量.结果表明,厦门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海水中溶解态Cu、Pb、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96~2.16、1.02~2.49及0.16~0.44 μg/L,平均值分别为1.52、1.60和0.34 μg/L;颗粒态Cu、Pb、Cd的含量范围分别为0.26~3.40、0.11~6.00、0.000 4~0.028 0 μg/L,平均值分别为1.08、1.61和0.0064 μg/L.在垂直变化上,除Cd变化较小外,Cu和Pb浓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升高,其贡献主要来自底部沉积物再悬浮.九龙江河口溶解和颗粒态Cu、Pb、Cd的平均入海通量分别为6.57、6.91、1.47、4.66、6.96和0.027 kg/d.九龙江河口区表层水体中Cu、Pb、Cd的表观分配系数(Kd)分别为4.09、2.84和0.10 L/kg.3种金属在研究海域的固-液分配机制主要受"颗粒物浓度效应"影响,而Cd在低盐度区受到"盐度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分别于1989年,1992年、1991年8月、1991年5月对大辽河口、鸭绿江口、滦河口、东村河口水体中总汞进行了取样和分析,其中又对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进行了溶解态汞的分析。大辽河口和东村河口溶解泵的含量分别为85-460ng/L和180-500ng/L,平均值分别为210和324ng/L;总汞含量分别为95-550和400-1000ng/L, 平均值分别为310和640ng/L。大辽河河流段和河口段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是主要存在形式。河口溶解态汞和颗粒态汞随氯度变化趋势相似。东村河口溶解态汞约占50%。鸭绿江口和滦河口总汞含量分别为30-2500和3700-6700ng/L,平均值分别为700和5700ng/L。鸭绿江口总汞随氯度变化趋势与随浊度变化趋势一致。而在滦河口总汞含量随两者变化趋势则不同。还讨论了滦河口、东村河口、鸭绿江口和大辽河口汞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离鉴、纯化与鉴定菌株,然后按沼泽红假单胞菌所需的营养组分,优化计数培养基的配方,为生产中的计数提供试验数据.方法:待分离的菌落接种于培养基,然后进行反复的纯化,最后观察菌落的形态,按照细菌鉴定手册鉴定;按所需碳源、氮源、磷酸盐、酵母膏等因素进进行正交设计,优化出最佳的培养基配方.结论:分离与纯化得到一株红红螺菌科沼泽红假单胞菌;通过优化得到最优及验证试验得到最佳的计数培养基配方为:氯化铵1.5 g/L,乙酸钠1.5 g/L磷酸氢二钾0.4g/L,氯化钠1.0g/L,硫酸镁0.3g/L,酵母膏2.0g/L,琼脂14.0g/L.该配方能够对沼泽红假单胞菌准确及简捷的计数.  相似文献   

18.
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可通过二氧化碳浓缩机制(carbon concentrating mechanism, CCM)利用水环境中的无机碳进行光合固碳来促进自身生长,是引发淡水蓝藻水华的优势种。自然水体生态系统中菌藻共生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藻华起到重要调控作用,但有关不同碳源条件下共生细菌对蓝藻藻华的影响仍不清楚。文章以铜绿微囊藻为模式蓝藻,探究在不同碳源组合下共存细菌对其生长的影响。在总碳(total carbon, TC)质量浓度为25 mg/L的无机碳源和有机碳源组合,环境初始菌藻比为1∶2时,铜绿微囊藻的最大生物量达到最大值5.0×107个/mL,是纯藻对照组最大生物量的2.05倍;在加入25 mg/L的有机碳源,初始菌藻比为5∶1时,培养周期内可预测的最大生物量达到最小,为1.5×107个/mL,仅为纯藻对照组最大生物量的0.76倍。结果表明:不同碳源下初始细菌的出现会极大程度地影响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其中,在无机碳源和混合碳源的营养条件下,初始细菌显著加快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19.
为得到高原深水湖泊中微生物携带质粒情况,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两个代表性高原湖泊—阳宗海(深水,贫营养)和滇池(浅水,富营养)中的PNSB的质粒进行提取。阳宗海中带质粒的PNSB全部来自13m以上,红细菌属的质粒检出率最高;滇池中,污染程度高的水域中分离的PNSB携带质粒几率高于中度和轻度污染位点,红假单胞菌属的质粒检出率最高。两湖PNSB质粒大小都在10000bp左右,滇池中PNSB质粒检出率(24.3%)高于阳宗海PNSB质粒检出率(7.04%)3倍以上。  相似文献   

20.
2021年10月(秋季)对廉州湾近岸海域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廉州湾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并利用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对该海域海水水质进行等级划分与评价。结果显示:秋季廉州湾海域的溶解态无机氮(DIN)浓度为0.149-1.587 mg/L,均值为0.493 mg/L;溶解态无机磷(DIP)浓度为0.010-0.084 mg/L,均值为0.033 mg/L;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为0.89-3.27 mg/L,均值为1.47 mg/L。DIN呈现近岸高、中部低的分布;DIP由湾内至湾外呈递减趋势,梯度分布明显,受河流输入影响显著。调查区域的富营养化指数为0.48-76.25,均值为12.23,大多数站位的水质状况属于轻度至中度富营养水平,严重富营养化主要出现在南流江口附近的站位;有机污染指数为-0.15-7.20,均值为1.80,研究区域50%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南流江水质污染最严重,属于严重污染水域。总体来看,河流输入的陆源污染和人类对廉州湾海域的开发利用,是廉州湾海域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程度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