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要求,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和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是新世纪新阶段指导我国发展的科学发展战略,不仅能促进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许多有宝贵价值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观点;邓小平从特定时代的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社会发展观;江泽民站在时代高度,提出了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发展观;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我们党不断完善的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社会主义事业逐步得到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五个统筹”的目标和任务。这是一种全新的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是其核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本文力图从以人为本发展观的要求着手深入分析河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差距。进而提出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  相似文献   

6.
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指针。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协调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不断地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因此,我市在制定农业“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时,始终贯穿了科学的农业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实现了对传统发展思想的扬弃与超越,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依据。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有利于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谈谈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上对“科学发展观”这一提法给予明确论述。科学发展观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整个人类社会统一协调发展的指导理论,也是我们党所必须坚持的执政理念。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样的战略思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和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全面推进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政治、经济、  相似文献   

10.
人才强国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慧琳 《甘肃科技纵横》2006,35(5):10-10,112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政治发展趋势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基础上,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在科学认识和把握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深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但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而且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上出现了一系列尖锐矛盾,制约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系统学等原理,努力增强资源的再生能力,不断改善制约社会发展的诸多因素,使社会经济得以持久而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要实现凉山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发展民营经济为突破口。在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的基础上,立足凉山资源优势,促进优势资源向资本转移,是加快凉山民营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困境日益严重,加强我国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简称《纲要》)实施以来,在《纲要》的指导下,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状况、取得的技术突破、对社会经济的贡献、面临的挑战与任务调整,以及对《纲要》未来支持方向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新战略.资源型城市必须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多元化,才能提升城市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平衡及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系统是一个大型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了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模型;引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因子。将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人口、环境放在一个系统中,研究满足我国未来用水需求,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对我国2010年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情况加以预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应对知识经济挑战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人要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发展,而建设学习型社会,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逐步由污染防治转移到整个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由城市综合整治扩展到城市的生态建设。我国城市的发展战略已从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增长为主要目的的传统发展战略,转移到以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上来,因而城市环境保护是我国基本国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