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辛)"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辛)"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辛)"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辛)"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辛)"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2.
表"呕吐"的"变"是"(疒反)" 的音借字,"(疒反)" 之"恶心呕吐"义为古代字典词典韵书习训.的或体又作、.早在汉代扬雄<方言>就有了,与变只是字用关系,记录的词义或义位是一样的.的"呕吐"义当是反胃恶心引申而来.对谭代龙和王绍峰二先生对"变"表"呕吐"义的词义引申理据分析作了适当辨正,指出二君皆是惑于"变"的字形而导致词义探因失当的.  相似文献   

3.
<礼记·经解>中"洁静精微"一词是孔子对<周易>一书的精确品评,体现了孔子"以<易>为教"的易学观.而宋明理学把<周易>纳入了理学的视野,对"洁静精微"作出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年号作为某一帝王个人统治的标志,在命名上很有讲究.与历史上其他朝代相比,唐朝帝王更加偏爱以<周易>来命名年号.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易学的昌盛,也与唐王朝的崇道风气密切相关.从更深的层面看.唐代统治者以<周易>命名年号,是出于对<周易>治道的深层认同和提升文化地位的策略性考虑.  相似文献   

5.
叶适是循义理的路数来解<易>的.具体说,就是根据<彖><象>解<易>.由于他将<彖><象>视为孔子的作品,所以根据<彖><象>的解释所理解<周易>的经义,在他看来,也就是"孔氏之本学",体现了圣人以道易天下的目的.在这种易学观的指引下,他之<周易>解释,在致思取向而上,彻底贯彻事功原则、功利原则,竭力消解<周易>解释上的神秘性、玄虚性,始终坚持"以卦象定入德之条目而略于爻,又以卦名通世故之义训而略于卦".这是将"通世故之义"作为理解<周易>的经义根本原则.这个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叶适之解<易>彻底摆脱了象数路数的干扰,将<周易>解释成为一部彻底宣扬儒家的德性修养、道德理想、政治理念的经典.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度量之书>中的两条重要法则并给出法则的理论来源.方法 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 合理给出了法则的来源依据,指出法则的实质是在描述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结论 利用"古证复原"的原则,厘清<度量之书>所记载法则的理论来源,不但对全面解读<度量之书>的内容有所帮助,从数学史上新史料的研究角度来讲,这一工作无疑也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汉书>记载西汉中垒校尉拥有"外掌西域"职权,后世学者对此却提出了质疑,有学者指出"西域"当为"西城"或"四城(门)"之误.但笔者详查史书,未能见到证明中垒校尉掌"西城"或"四城(门)"的确凿史料.随着近些年西汉考古资料的大量出土,班固关于西汉中垒校尉"外掌西域"的记载得到了证实.  相似文献   

8.
<型世言>中的"来"字有一种特殊的用法,即它可以位于处置式和工具式中介词(将/把)的宾语的位置上,回指上文出现的人或事物,并兼表单数和复数;还有用作位于处置式中介词(将/把)的宾语的定语的.这种用法类同于<型世言>中可以出现在相同位置的第三人称代词"他"(包括"他"、"她"和"它")的功能.文章藉此探讨了这种"来"的身份、来历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初次见"愤悱"二字是在读大学时,<论语·述而>一文中孔子提到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当时甚不明了其中的意思.今又从由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编著的<中国大成美育"低、慢、多、高"教学法>一书中见到"愤""悱"二字,在这里,白教授把孔子提到的这句话解释得非常清楚.  相似文献   

10.
扬雄<方言>中的"用字之奇",是指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字虽然在传世的先泰两汉文献中见到过但不是通常的用法,这些字都是扬雄根据方音而借用来记录方言词语的.具体包括借音字、联绵字和译音字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王力<古代汉语>第二册选录的<荀子·劝学>篇中对"诗曰:'嗟而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而景福'"这段话中"靖"、"共"二字的释义有些不妥.在先秦典籍中,各家分别将"靖"字释为"安"、"治"、"谋"、"安谋",或作"静";对"共"字,有的释为"具",有的释为"恭",认为是通假字,也有的认为"共"与"恭"是异体字,等等,各家分歧较多.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在对两字进行考证后认为,将"靖"字释为"安也",将"共"释为通"恭"是较为合理的.  相似文献   

12.
时下在我国文化界也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一些小学掀起了一股"读经热",在我们宜宾县观音小学小学生们积极参加"读经班",读起<三字经>来摇头晃脑,很有一番味道.  相似文献   

13.
超验主义"自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字>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霍桑的代表作,受到评论界关注,取得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对霍桑的生平与<红字>仔细研读,处处能够发现超验主义"自然观"的痕迹.而在<红字>中,自然,主要以森林为主,揭示了人类灵魂的真谛,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直觉,对人的情感进行抚慰和净化.并使其完善自我.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中的"之"字可以记录不同的语法单位:1、能够独立运用的词;2、用于人名的结构单位."之"记录的词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实词"之"包括名词和动词;虚词"之"包括连词、代词和助词,其中以助词的用法较为复杂.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作为构成语素的音节、语素、名词和助词;不用于人名中的"之"可以是实词,也可以是虚词.本文着重于对<孟子>中"之"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试图展示出<孟子>中"之"的语法体系及其语法功能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5.
<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探索了"谁之罪"这样一个主题.罗格·齐林渥斯是<红字>中的反面人物,是小说所要追究的真正的罪人,小说的许多情节都是围绕他的复仇的细节而写的,霍桑以多种文学技巧给读者展现了这一生动的人物形象,是霍桑笔下塑造得很成功的反面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评点中,王伯沆关于<红楼梦>情节设计的技巧,明确提出了"化出"的方法,认为人事叙述可以变化而得,场景描写也可以从别处"化出".而这种方法体现的无疑是古代小说创作中的一种重写行为,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17.
"重言积字"是陶渊明首先使用、钱锺书首次发现的一种修辞手法,曹雪芹向陶渊明学习、借鉴了这一修辞手法.<五柳先生传>之所以要用一连串"不"字,这是陶渊明不愿有所作为.决不与统治阶级合作的思想体现.<红楼梦>写晴雯四次连用"冷笑",旨在刻画睛雯光明磊落、不畏权势的"爆炭"性格.  相似文献   

18.
19.
所谓"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Environmental Finance)"或"可持续性融资(Sustainable Financing)".其定义之一为:环境金融(绿色金融)是环境经济的一部分,研究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美国传统词典>第四版,2000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