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米洪  郑莹 《科技信息》2008,(13):258-258
文章肯定了双证书制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分析了我国双证书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绿化”职业资格证书,培养学生就业适应性,构建就业“绿色通道”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高校办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就业是办学、招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就业率高低意味着高校办学能力的强弱。因此只有把就业工作作为高校办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才能使学生达到高比例、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3.
刘伟 《青年科学》2009,(6):13-14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如今又是一个毕业生为求职奔忙的炎夏,而一部分学生却能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找到了一份满意又适合自己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王荣  曾晓峰 《科技信息》2009,(23):17-17
受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2009年就业市场整体不景气,加上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再创新高,就业压力严峻。危机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的第一线的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工作实践中演绎好“咨询员”、“督导员”、“指挥员”、“服务员”四种角色,更好的发挥岗位优势来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5.
吴雪琴 《科技信息》2008,(20):253-253
本文通过对职业学校五年一贯制高职学生就业前的思想动态的调查研究分析,从主、客观方面透析准学生就业心态,以及此心态对其就业形成的影响,引发了对学生就业心态教育的思考,从而提出了对学生就业教育较为合理的设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校更应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本文试着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问题提出,接着提出大学生就业应进行"四化"指导,即全程化、专业化、个性化、信息化。  相似文献   

7.
阐述“预就业”的内容、特点,并提出完善“预就业”教育的“四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大学毕业生就业已经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胡锦涛主席、温家宝总理都在不同的场合要求各级各部门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虽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高等学校自身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密不可分,比如教育"缩水"问题。学生就业难导致学校被动压缩教学时间,给学生腾出时间让学生出去找工作;而学生过早地离开学校又造成学生该学的知识没有学到,更难以在市场上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因此,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应从学制入手,让学生扎实完成学业,对学生所学课程进行优化组合,改变教育观念,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应对挑战。  相似文献   

9.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造成这一现象与国家的一些政策、高校人才培养、用人单位的人才观以及就业困难学生自身都有一定的关系。结合就业困难学生难就业的内在原因,高校应当积极引导就业困难学生更新就业观念,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实践能力等各种基础能力,完善就业人格特征,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10.
章尚贞 《科技信息》2009,(33):I0133-I0133,I0076
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就业思想实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视野来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问题。提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分析学生就业的主客观条件、就业市场,引导大学生树立职业创新的理念,指导学生调查不同岗位的职业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要求.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实际走出自己的就业之路。  相似文献   

11.
董旭 《科技信息》2010,(12):I0200-I0201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素质教育理念,已成为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未来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创业教育在高校实施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高职院校应如何加强高职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生就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通过对高职学生就业现状和特点的分析,简单的从以专业教育为抓手,尽早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了解职业需要,合理自我定位;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价值现;加强心理指导,树立就业信心;引导培养学生做好就业前的心理准备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十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关注的是劳动力就业问题。针对福建省的就业现状,提出全面推进城乡就业步伐,让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相辅相成,突出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以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对工科人才就业能力培养起到了示范和标杆作用,只有加强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工程教育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建立全过程、全覆盖的就业指导体系,才能提升工科学生就业能力,满足“卓越计划”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联动机制的“大联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光耀  翟建伟 《科技资讯》2010,(36):229-231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工作是实施人才战略的系统工程。其系统要素包括政府、高校、学生、单位和市场五个角色,分别担负着治才、育才、成才、用才和导才的角色分工,五个角色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大联动"机制,其目标责任是共同促进大学生就业、推动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大学生就业"大联动"机制具有战略性、开放性、规律性、制约性等特征,其实现途径之一就是系统要素都要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内部"小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群体不断扩大,对于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聚焦当前出现的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在"慢就业"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学校层面、学生层面、社会层面探析"慢就业"现象的成因。积极有效地应对"慢就业",需要多方形成合力,既需要学校进一步完善育人环境,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也需要社会和家庭积极参与,形成正向的就业评价体系,更需要学生个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增强自身的择业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从增强高等学校理工科院系学生的就业能力着手,在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为例,构建和研究"三选拔、三阶段、三培养"的"三三三预就业"模式,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加深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之间的契合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培养人才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对此,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认为,高校应创新“第二课堂”,把学生社团打造成为学生兴趣发挥的俱乐部、创新创业的“天堂”。他指出,为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光靠改革“第一课堂”并不够。许多学生考入大学某个专业,主要是由高考分数决定,而不是由其兴趣、爱好决定的。如果我们可以把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让每个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课程之余,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去钻研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使兴趣变成特长,再将特长变成专长,就可以为将来开创事业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珠江三角洲几所高职院校二年制和三年制毕业生的就业意向随机抽样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前景、就业地域、就业单位、薪酬等方面的期待值趋于现实,但就业心理准备状况仍不容乐观。根据需要调整专业设置,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借助社会、学校、家庭的力量,从而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多帮助。  相似文献   

20.
高校“双困生”就业竞争力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高校“双困生”成功就业显得更加困难。国家、社会、高校和学生家长应该联合起来,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双困生”就业能力,促进他们充分就业。本文对“双困生”的现状、产生原因、心理、就业能力及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为深入探索提升“双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模式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