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昆明西山常见草本植物在不同群落中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昆明西山38种常见草本植物在8类群落中的分布状况及种间结合的关联度.就相关显著性分析,发现草本层物种的结合情况在不同的群落之间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呈极显著相关的种对数不多,同一种对在不同群落中可能出现不同的结合状况;所调查的8类群落中,在2种类型的群落中都呈极显著正相关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的种对仅有5对.  相似文献   

2.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游憩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行费用法(TCM)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被广泛应用的环境价值评估技术.本研究采用TCM与CVM相结合来评估昆明西山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实地问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7份,采用TCM评估,统计分析得出西山森林公园游客的消费者剩余及旅行费用,两者相加得出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即得到2010年西山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为6.4×108元;用CVM估算该案例,对TCM的评价结果进行验证,即在调查问卷中直接询问游客到西山森林公园休闲娱乐的支付意愿,统计计算得出总的支付意愿,即得到2010年西山森林公园的游憩价值为2.9×108元,小于TCM评估值.同时,分析了受访者不同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对平均支付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访者的年龄、人均收入对平均支付意愿影响显著,而平均支付意愿不受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滇池对昆明地区降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降水是由许多因素交织影响的结果,把降水量的分布看作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即用A(x,y,z,t)代表雨量场,并采用自然正交函数汁解的方法,寻找主要因子,着重分析了干季和湿季滇池对昆明地区降水分布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离水域的远近和处于上风方向或下风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此外地形和工业区的凝结核效应也很明显影响昆明地区降水的分布。  相似文献   

4.
李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1):2768-2771
滇池泥炭土工程力学性质较差,为适应大规模开展工程建设的需要,需对泥炭土工程力学性质进行改良。本文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滇池泥炭土在添加不同配比的水泥、石灰、石膏等固化剂条件下的改良效果进行分析,得到了试验条件下最佳固化剂配比方案:水泥6%,石灰6%,石膏粉0.5%。结果表明,滇池泥炭土经改良处理后力学性质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由高压缩性土变为中压缩性土,抗压强度也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5.
昆明呈贡新区入滇池主要河流水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呈贡新城流入滇池的主要河流捞渔河和洛龙河2007年及2010年度水体的总氮、总磷、化学需氧量(CODcr)等指标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洛龙河与捞鱼河水体均受污染,综合水质劣于地表水V类标准,洛龙河水体污染较轻,捞渔河污染较重,氮是2条河流的主要污染物.受到滇池流域磷治理措施的积极影响,总磷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部科技》2008,7(29):99-99
昆明动物研究所,10月10日,Science以《从物种拯救到生境恢复》为题,报道了昆明动物所杨君兴研究员及其团队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滇池湿地恢复中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丽娜 《科技资讯》2009,(34):181-181
会展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也是开发城市相关产业的一种模式,是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年来,昆明会展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为昆明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成为昆明旅游业腾飞的推进器。  相似文献   

8.
周华伟  朱大明 《江西科学》2010,28(6):790-796
了解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本质规律,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城市在信息时代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对城市规划具有一定的积极性。首先回顾了城市空间结构演化的历史,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空间结构进行了阐述。信息时代的来临,新的驱动因素对城市化进程有不同程度的推动力量,并由此引发了城市空间结构新的发展特征和发展趋势。采用实地调研与查阅原始资料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分析了昆明地区独特的城市空间结构。针对昆明城市现状,提出了面向信息社会城市发展策略,对于把握城市未来空间形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描记采于昆明鸣矣河地区金线鲃属一新种,命名为伍氏金线鲃(Sinocyclocheilus wui sp nov),以纪念中国鱼类学前辈伍献文先生.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是土地利用研究的重要方法,生态环境保护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约束条件。笔者通过建立多因素综合判别模型,分析并量化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约束,以此作为SLEUTH模型的限制因素层控制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变化,从而实现了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与生态环境分析的松散耦合,有效模拟生态环境保护下的城市扩展和土地利用变化。将该模型应用于滇池流域,对比分析2005年土地利用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结果表明,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但仍存在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  相似文献   

11.
陈志芳  李晴 《科技与经济》2019,32(1):106-110
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在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对政府开展治理项目进行有效评价和监督。利用PSR模型对政府环境绩效审计项目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以"云南省滇池污染治理项目"为例,将项目指标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审计结论,提出治理建议,提高政府环境保护工作效率,期望对政府环境绩效审计发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太原市西山地区生态恢复建设和绿色转型重点工程,论述了综合治理西山的意义,介绍了实施整治的思路和目标,提出了开展治理的手段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十一五"末期,昆明市实施了将城市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回补城区河道上游的系列工程,以同时解决滇池流域河道污染和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为研究污水处理厂回补水的实际净化效果,以昆明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回补水注入的大清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总磷(TP)、总氮(TN)4种指标在回补水作用下的变化情况及其背后的原因.结果表明,回补水使河水中COD、氨氮、总磷和总氮4种主要污染指标均有明显降低,并能有效地消除大清河原有的黑臭问题.经过回补水净化后的大清河下游COD和氨氮在多数月份的浓度能达到地表水Ⅲ~Ⅳ类标准;总氮大幅度下降,总磷污染也有所减轻.污水处理厂出水回补之后有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进一步降低河道中的总氮和总磷.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40年代的昆明文本中,始终有一种情绪贯穿其间,那就是对故乡高邮的乡愁。而80年代的文本中,对昆明的书写在汪曾祺笔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故乡的怀念、眷恋之情,昆明已被“合并”成他的故乡了。作家在叙述模式上也由叙述现在转向追忆过去,并在阅读上产生了一种恒在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5.
苏州市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综合开发项目——大型实验动物养殖基地项目,位于风景秀丽、气候怡人的太湖西山岛上,是经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批准建设的苏州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999年度重点建设项目。由苏州西山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苏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原苏州医学院)三家单位共同投资组建的西山中科实验动物有限公司,一期投入资金800万元,于1999年开始投入运行,主要从事实验动物的饲养、繁殖,进行动物实验以及研制、开发、生产与实验动物相关的饲料。  相似文献   

16.
肖平  车震宇 《江西科学》2012,30(2):168-171,188
以大型主题公园——昆明世博园为例,分析了其目前生存状态以及影响发展的因素,经过问卷调查、现场走访等方法提出一系列适宜昆明世博园后续发展的策略。这可为稍晚建成的沈阳、上海世博园后续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杨海君 《科技信息》2012,(34):I0224-I0226
现代医院发展已经进入以患者满意度、忠诚度和医院知名度、美誉度为中心的品牌经营阶段。医院品牌建设在国内尚没有完整、成熟的模式,各地、各级医院均在探讨、摸索的过程中。本文以品牌建设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PEST和SWOT分析方法。采用患者问卷调查、员工深度访谈等实地调查方法,对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品牌建设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发现:医院员工品牌意识薄弱、服务品牌须进一步加强、医院以技术品牌为主、品牌具有较强的区域性。整体来说,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品牌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为进一步完善医院的品牌建设,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如下对策和建议:第一,细分医疗市场。进行医院品牌定位;第二,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建设医院文化、技术、服务品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导入CIS,设计医院理念、视觉、行为识别系统,培育医院品牌形象。在对医院品牌战略研究过程中笔者注意到,对于医院品牌战略的研究必须进行动态思考,在分析过程中把实际情况放在动态的环境中去分析方能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8.
以沈从文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黑魇》为核心,参照同一类型散文作品中的其他几篇,再辅之以同时期的几篇文论,进行文本细读,来理解和叙述沈从文昆明时期的思想重心、感触接点、精神踪迹和文学理解,特别描述出其精神迷失的具体情形,并强调其文学理解的庄严,从而论述沈从文作为一个作家在思想上和文学上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冯至旅居昆明后方,生活的变动和现实的经历让他扩容了诗歌内涵、拓展了创作体裁,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小说《伍子胥》都成书于这一时期.在林场相对隔绝的生活空间中,冯至进入了生命的沉潜阶段,其作品继续了早期抒情诗歌中的独语风格.但在这一时期,冯至独语的内涵体现为生命存在的个人体验和意义追问,独语语境不再拘囿于作家一己的哀乐而引入了对话因素.在与自然、历史、先贤等交互性对话结构中,冯至将个人性的生命体验和思索提升到了普遍性的对生命存在的审视和生命价值的探寻.同时,冯至通过外向性的语言将大众预设为隐含读者和言说对象,从而寻求在特定历史境遇中向着时代和大众发言的个人化方式.本文试图探索冯至如何在独语与对话的辩证关系里,完成了个人话语空间向着大众与时代的敞开;从中发现处于特定时代和历史境遇中的作家如何在个人性、时代性与大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对文学的独立性和自律性的确认中,彰显出现代知识分子的现实关怀和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