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学史和评论界历来对叶绍钧笔下的潘先生的人格看不上眼 ,认为他自私、虚伪、投机、苟且等等。其实 ,从作品实际出发 ,考虑到潘先生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社会地位 ,他的全部行为都是出于无奈 ,合情合理的。我们主张评价潘先生时既要看到他人格不高尚的一面 ,又要体谅他被逼无奈的一面。他是一个应当批评但完全可以理解的良民。我们对他不妨增加一点理解与宽容 ,减少一点苛刻责备。  相似文献   

2.
在行政法理论中 ,区分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界定 ,关系到行为具有何种法律效力以及法律责任的承担。鉴于我国目前法律上还没有对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界限做明确的划分 ,本文将尝试对国家公务员公务行为与个人行为的区分做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以往分析移民生存行为的学者,将研究的经验对象聚焦于列入政府计划的移民群体,将制度局限作为移民生存无法逾越的结构性障碍,却无意中搁置了那些没有政府支持,充分呈现行为自主性的自发移民群体。本文以“武陵山区山区自发移民”为个案,运用身份视角,对自发移民群体的搬迁动因、迁移方式、生计行为、社会关系建构等进行分析,认为山区自发移民的生存实践反映他们自身文化身份与户籍身份相互扭合的一种状态。移民在身份限定的制度空间中,采取的民间性行为方式,说明了个人行为对制度结构的回应,展现了移民制度与移民个人行为之间动态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婚姻从表象是个人行为,从本质上是社会行为,是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的矛盾统一.充分认识婚姻的社会性,理智地将婚姻中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统一起来,对婚姻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婚姻家庭关系的和谐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真正人性化的空间,不只是满足空间的基本功能,重要的是深层挖掘人们真正的内在的行为需求。本文重点研究个人行为对建筑空间的需求,以个体的需求为重点研究对象,旨在营造出真正体贴的、人性化的建筑空间。文章分别从自然、文化与欲求三方面探讨影响个人行为的因素,正是这些因素决定了人们的个人行为的生成,从而导致了人的行为对于环境的不同需求。总结了关注个人行为的建筑空间设计应该满足人们的哪些行为需求。  相似文献   

6.
方国兰 《科技信息》2013,(1):244-244
职业行为是人们在从事某种职业时的一系列表现的总称。本文从职业行为的概念入手,论述了数字时代高校图书馆如何塑造馆员的职业行为。  相似文献   

7.
陈硕 《科技资讯》2006,(6):23-24
经典的现代企业理论都是以个人自利的偏好作为分析个人行为的出发点,并通过分析交易过程的制度细节对个人的策略机会和得益等的影响,来解释企业内潜在的机会主义行为是如何受到限制,以及企业内的权威关系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将试图分析企业中广泛存在的互惠行为,并研究互惠行为对企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影响和决定个人行为的产生与选择的因素很多。因此在对个人行为进行道德分析的过程中,应对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加以综合全面的考察,尤其是对具有复杂性的个人行为进行的道德分析。  相似文献   

9.
阚小英 《科技信息》2010,(21):340-340,275
本文通过对一个“问题行为儿童”的日常表现的观察,阐述了对于问题行为儿童幼儿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方法来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以一颗宽容的心来对待孩子,了解他、尊重他,使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的成长。  相似文献   

10.
在外语教学与研究过程中,人们往往只注重于语言本身,而对交际过程中的非言语行为却容易忽视.其实,人们交际时可资利用的方法和手段不仅有言语行为,还有内容极为丰富的非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是现代杰出的诗人,又是著名的学者和民主斗士,他对初唐诗流变的体会,判断,尤其是以传统训诂,考据与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相结合对古神话的才论,都曾代表着一种新颖的趋向,产生重大影响,他认为,中西文化的交汇,会促进中国文化的新发展,提倡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和时代感的文艺,他对古代的研究是带着强烈地批判意识,而这种批判又植根于他对祖历史文化的赤子之爱。  相似文献   

12.
张资平的“文字”能力一直被文人所称道。从《冲积期化石》中可以看出,在张资平独具魔力的文字背后,隐含着其独特的文化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对他都有一定的影响,他在坚持欲望自由的道德立场时,对两种文化规范都有一定程度的抗拒。他在批评社会现实时广泛借用《圣经》话语,而传统文化美学又不时地影响他的审美心理,两种文化美学规范的潜在作用使他的话语表达取得了戏剧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马援少有大志,以征战沙场为人生目标,且基本上实现了自己的壮志。然而,他的终局却是死后蒙冤,并被追缴了将军印绶。马援在东汉初期全国基本统一之后,仍然不断"自请"出兵的行为,与东汉初期的国家战略形势发生了分裂、对抗,进而导致马援的悲剧结局。范晔所谓"伏波好功",是对马援悲剧的发人深省的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14.
解缙诗歌有复古倾向,更重视才气的驰骋,但才气缺乏现实的内容的支持,显得比较空洞。他也以才为戏,使部分诗歌充满了趣味,这种努力值得重视,也形成了在复古道路上的旁逸斜出。  相似文献   

15.
初到杭州,李叔同在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上,主要是持守人文主义立场的.经过一系列事件,其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一方面有了佛教的解脱愿想,另一方面又掺杂进道家的隐逸情怀、儒家的道德追求,以及异教的神恩观念.出家之后,弘一大师的思想完全转向佛教,很快形成了融净土、戒律、华严于一炉的思想格局.其佛学思想虽受到唯心论的熏染.但顺应近世佛教的主流,仍以净土信仰为圭桌.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吴梦窗七首德清词的考辨,证明了梦窗在青年时期曾两次客游德清,中年又曾再度客游德清,与知县赵善春、章鉴皆有交往。并且,在早年客游德清时,留情一位痴小歌妓,中年再游德清时,所作忆念这位歌妓的词作,实际上也是自己的青春祭文。  相似文献   

17.
从某些方面来看,《中国近代史》算是蒋廷黻的一篇政治演讲稿。文中,他通过对中国近代史实的叙述,表明了自己的政治观点及对对外战争的看法。蒋廷黻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中国现在是弱国,正在积极进取之中,争取早日富强;但在还未强大之时,应该尽量避免战争,立志改革,韬光养晦,以待将来与敌人抗衡;国力衰微之时,战必败,历史上的许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陈其美是一位由爱国直接走向革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在善长典期间,他产生了爱国主义思想;到上海做助理会计后,随着与革命志士交往的日益增多,受上海民主革命风潮的影响,他逐渐萌发了民主革命思想;东渡日本留学后,他的革命立场愈益鲜明,终于加入中国同盟会,民主革命思想正式形成,从此踏上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征途。  相似文献   

19.
所有讨论都是在φ是群G在集合Ω上的作用这一前提下进行的,得出了群G是交换群与群Gφ是交换群之间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对其充分性加以了证明,并通过反例来说明其非必要性.考虑到群G在集合Ω上的作用与其逆作用在定义上的区别,得出群Gφ是交换群与群在集合上的作用φ是其逆作用,两者之间是充要条件,并加以了证明.  相似文献   

20.
王船山批评阳明学可分三个层次:一是直接攻击阳明及其后学:阳明不堪小誉,阳明学附会圣说,阳儒阴释,是明亡祸根;二是批评阳明对经典的诠释:阳明假借经书,对于格物等妄加诠释,歪曲了儒学正统;三是批判阳明学致良知、知行合一以及无善无恶整个体系。船山以阳明学为对立面,以易知简能、至善无恶、以行兼知构建船山学体系。三个层次是相互交裹的,尽管批评中表现出明亡之恨向阳明学的宣泄,但亦是阳明学发展的重要参照系,是船山学与阳明学健康协同发展时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