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观念建立在对历史本身的反思之上。与传统历史主义不同,新历史主义从历史叙述的本文性质出发,深入讨论了制约文学批评的划界问题及批评语境问题。新历史主义文学观从一个新的角度揭示了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  相似文献   

2.
作为理论形态的新历史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出现相对较晚。刘震云在完成其初期文学创作实践后开始向新历史主义文学创作靠拢,成为新历史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温故一九四二》是其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作品。文章将从边缘史的创造理论、对历史的解构等方面来探求《温故一九四二》的新历史主义特质和深度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历史主义批评突出强调史学与文学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汤普森对《伦敦》的新历史主义解读,清楚地展示了文学叙事与社会历史之间的紧密关系。通过借鉴汤普森的做法,探讨新历史主义理论及其批评手法,可以从新的视角考量新历史主义批评、发展布莱克及《伦敦》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4.
在数字化时代借用新叙事学“视窗”概念,将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实践结合起来,能够开启文学研究及其意义阐发的多元之窗。借助叙事学、读者反应批评、新历史主义、后殖民主义和解构论等理论方法,可以对人们习以为常的莎士比亚《暴风雨》等外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作出新的诠释。当代西方文论丰富多彩的理论话语烛照,能够矫正当前文化研究转向后忽视文学本体的理论偏颇,践行文化语境与文学文本研究辩证互动的文化诗学,提升我们对人类精神结晶——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判断与审美体悟。  相似文献   

5.
《批评的概念》是韦勒克继《文学理论》之后侧重于文学理论问题的澄清、继续探讨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方法的学术专著.宏阔的学术视野是其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基础,历史主义精神、发展的观点和辩证的眼光体现其独特的研究方法,二者共同构筑了韦勒克平实缜密而不失机敏幽默的批评个性.  相似文献   

6.
受到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的影响,新历史主义文论凸显了文学文本与物质实践、文化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出独特的"文本政治学"的文论形态。对文学文本特殊性的取消并将之政治化,使得新历史主义文论对文学创作和文学功能的看法带上了极其功利的色彩。  相似文献   

7.
新历史主义渗透到小说、诗歌、戏剧以及电影、电视等多种文艺样式之中,体现于创作实践和理论批评等各个文艺活动层面.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新历史主义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单线历史的复线化和大写历史的小写化;客观历史的主体化和必然历史的偶然化.  相似文献   

8.
新历史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开始盛行并迅速成为文艺批评界备受瞩目的后现代文学理论派别。它强调文学与历史是互动的,文学文本本身也在参与着历史的发展与建构。海明威这位天才作家善于对有限的历史材料进行文学加工,并且用自己简洁的风格将其展现出来。《世界之都》中巧妙地隐含了作者对伦理和价值主体的思考。从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出发,在阐释新历史主义理论历史的文本性特征、小写的历史和历史的现时性特征三个概念的基础上,发掘作者对伦理和价值主题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历史主义不仅为翻译在历史认知和文化建构中的意义提供了新的参照,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探讨了新历史主义对翻译研究的渗透和参与。在翻译本体论方面,认为翻译是对历史文本无限阐释的实现途径;在策略论方面,提出厚重翻译是新历史主义厚描理念在翻译领域的策略实践;在批评论方面,指出翻译批评的历史维度和多重视野映射出新历史主义批评观的影响;在翻译史论方面,强调翻译史研究旨在发掘社会能量在翻译文本和社会历史之间的双向流通。  相似文献   

10.
新历史主义文学书写的历史呈现为"历史寓言",其真正的意义表现于具体的"历史文本之外".暗示着文本的客观历史性内涵.中国大陆的新历史主义文学作品由于创作上的客观环境局限,却依然试图表达出新维度新思想,打开新的话语环境,本文以<白鹿原>为例阐述新历史主义文学对新时期发展道路的启发性贡献.从新历史主义的定义和影响入手,阐释了<白鹿原>的象征手法和主人公的价值观影响以及该文的成功意义.  相似文献   

11.
约瑟夫·海勒作为有着影响力的文学作家,他对我国很多作家的写作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比较有代表的就是莫言,本文的主要视角就是新历史主义,新历史主义是海勒和莫言共同的风格诠释,这一点就成为了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立足点,所以本文就是通过新历史主义角度对于海勒和莫言之间的写作对比进行分析的。  相似文献   

12.
《知音》篇是刘勰关于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理论专篇,也是我国最早的谈论文学批评与鉴赏的系统化、专业化的文学理论篇章。在《知音》篇中,刘勰从"知音难逢"入手,分析了造成"知音难逢"的原因,并提出了著名的"六观"说以指导文学批评与鉴赏的实践,对于今天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重新阅读《知音》篇,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刘勰的文学批评观,并发掘刘勰文学批评观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3.
刘凤 《科技咨询导报》2010,(28):238-238
新历史主义(New historicism)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对历史独特的分析和定位,新历史主义将大写的﹑单数的历史改写成小写﹑复数的历史,认为历史是以文本形式存在,历史的编撰是一种文学式的写作方式。新历史主义在创作实践方面丰富了作家们的历史观念,挽救了一批湮没已久的史料,使他们注重从人性和生命的角度切入历史。  相似文献   

14.
李建军是近些年来在中国文学批评界引起争议最多的批评家。学术界对其文章的评价,呈现出批评与理解的双重态势。从李建军文学批评的理论来源,客观、全面、理性地认识李建军的文学批评,探讨其具有怎样的理论品质,是本文的旨归所在。  相似文献   

15.
伊格尔顿从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这一基本观念出发,在文学的文化研究视野中建构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政治批评的批评观念和理论模式。他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发展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他的批评实践不失为探索“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有效例证。但是他在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性阐释存在着本质主义的理论缺陷,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现实效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新历史主义代表人物格林布拉特的批评实践中,体现了对福柯"权力关系"理论的运用,对阐释人类学"厚描"方法的借鉴,以及对"社会能量"流通方式的关注。"社会能量"概念的提出,是力求避免新历史主义的批评实践陷入"权力的宏大叙事"。格林布拉特善于从各种非文学文本记录入手,寻找其与文学文本相互"厚描"的结合点,从而生发出关于剧本所处权力关系的独到见解。他依据福柯的理论提出的"即兴创造"概念,勾勒出权力关系从颠覆到巩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新历史主义认为,历史是描述过去发生的事的一种话语,是思考与描述世界的一种话语.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历史表述侵染着一种怀旧的情绪.就新历史主义小说家浓烈的怀旧意趣而言,历史在他们那里,体现的主要是一种源自情感层面的关怀,是对某种历史精神的重释,它们强调人的历史性存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后现代小说家罗伯特·库弗的《公众的怒火》刊出之后在评论界引起一番热议。库弗颠覆历史,重新审视历史的态度使这部小说带上了明显的新历史主义色彩,该小说的创作与新历史主义重新注重艺术与人生、注重文本与历史现实的关系也不谋而合。因此,试图从新历史主义的两个基本方面即文本的历史性和历史的文本性来解读该小说,以此阐明历史不仅是过去事件的模式也是故事写作和语言结构的陈述,解构历史只为重构一种和平、自由、开放的新历史文本模式。  相似文献   

19.
拆解历史、颠覆宏大叙事构成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审美意趣,这一重要的创作现象的出现和形成,既有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支撑,也是新时期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小说家们以历史本化的观念进行创作,实现了重新解读历史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20.
文学批评作为一种具有独立品格的理论形态,始终处于发展变化的状态中,方法和模式的日趋多元化,显示了前进的清晰轨迹。在这世纪之交的特定历史阶段,重读鲁迅关于文学批评的重要论述,对于建立当代文学批评的多元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