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章指出,作为传统文化和文学源头的中国先秦两汉文学教学,要结合当代教学实际,逐步实施教学教育改革,适应和推进社会的科学发展。教学要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体现当代教学品质,充分认识和弘扬先秦两汉文学中的思想教育精神;同时,必须深入了解先秦两汉文学教学的内容特点与价值存在,和中文专业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先秦两汉文学教学的现代价值的实现要在实务上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先秦两汉是介子推故事演变的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内,记录者不断在介子推故事中加入新的元素,逐渐完成介子推的隐士形象塑造.这一时期又是介子推故事与民间传说相互结合的发端期,介子推故事从史官叙事范畴进入民间叙事视野.民间叙事的介入使故事产生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再造空间. 相似文献
3.
路美艳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7):87-88
文学的自觉意味着文学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摆脱了附庸和从属的地位,同时社会的主流意识认识到文学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形成了独立的文学观念,进而依据文学自身的特质自觉地创作。本文就什么是文学的自觉,以及先秦两汉文学发展的情况作了简单的梳理和阐释,希望能够找到文学自觉的一些线索。 相似文献
4.
袁演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3,(4):104-109
"故事群"是先秦两汉寓言中的一大特色,是中国寓言专集及类书编纂的先行者。把寓言故事按照一定的线索集合起来,经过《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不同历史时期典籍的发展,"故事群"蔚为壮观。先秦两汉寓言"故事群"的表层叙事结构千姿百态、精彩纷呈,述人间之事,深层叙事结构反映了中国人的双构性思维模式,体现出若干二元对立的叙事结构形态。 相似文献
5.
先秦两汉的文献中,桑林意象频频出现,成为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学符号。虽然各个时期的桑林意象传承着一些共同的内容,但其内涵却各不相同,从先秦至两汉有一个发展流变的过程。先秦两汉这段历史时期的桑林主题经过《诗经》和《陌上桑》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的两次转折,实现了由神话宗教向情爱的表现再到突出伦理道德规范的流变。 相似文献
6.
7.
礼乐文化影响下的先秦儒家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洪艳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7):116-119
礼与乐的起源与原始巫术和图腾崇拜有直接关系,与原始宗教密切相连,后经上古三代的发展,特别是经过西周时代的强化,礼乐逐渐脱离了宗教神秘色彩,但源于原始社会祭祀活动的文化精神,仍以礼乐的理想准则而延续。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先秦儒家将礼乐与伦理紧密结合,用\"仁\"来解释礼乐,表达其美学主张,认为凡是美的,就必须体现\"仁\",符合\"礼\",注重美与善的关系,强调艺术与伦理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婚恋诗为我们呈现了先秦时期女性的人格魅力。在礼仪制度初建的时代,礼教对女性的规范远没有后世森严而琐碎,女性个性多元化:有的温柔文静,有的刁蛮任性,有的顽皮活泼,有的软弱随和,有的坚强执着,有的热情大方,有的含蓄多情。她们活得自由而洒脱,纵情而恣意,既可以大胆表白爱情,也可以委婉表达爱意;她们既可以主动追求爱侣,也可以勇敢地拒绝异性追求。然而,不管含蓄内敛,还是热情奔放,先秦的姑娘们都赢得了男子对她们的赞美和爱慕。这说明,刻板的女性模式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传统,先秦女性们在情感生活上活得比较自我,较少受到礼教的约束。 相似文献
9.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0.
悲剧形象塑造充分展示了《史记》杰出的写人艺术成就。通过分析《史记》悲剧形象的塑造,探讨司马迁独特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11.
12.
唐国军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3)
两汉儒者对先秦典籍的改造以为政治服务为目的,主要体现为秦亡汉兴后对治道选择上的适应。两汉四个时期不同的政治实践对政治理论的需求是汉代经典改造在不同时期重点各异的主要原因。为达成目的,汉代经典改造遵循了选择性的原则、创造性阐释原则和整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诗经》、“楚辞”以外的先秦两汉诗赋 ,探讨其所受的西域文化之影响。《白云谣》、《穆天子谣》、《西王母吟》,是西域昆仑神话影响汉语文学的最早表现。乌孙公主《黄鹄歌》将西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豪放风格带入了汉语诗歌。汉武帝的《天马歌》,是西域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结果。《匈奴歌》初当为匈奴语歌曲 ,后被文人译为汉语。“汉赋”中涉及的西域文化素材 ,亦时有所见 相似文献
14.
如何理解把握诗歌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诗歌鉴赏过程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通过结合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和诗歌的内容,体会并把握诗歌的情感,分析诗句的含蓄义或理趣义以及辨析诗词用典等方法,可以比较完整、准确地体会和把握诗歌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先秦俳谐赋由宋玉和荀子开其端,宋玉开创了宫廷俳谐赋娱乐与讽谏结合的写作范式。西汉时期,俳谐赋由道德劝谏功能向抒情功能和娱乐游戏功能转换。东汉中期以后,抒情言志和娱乐游戏俳谐赋共同发展,文学创作个性日趋鲜明。 相似文献
16.
安晓东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2,(5):77-80
秦汉瓦当是中国古代瓦当艺术发展阶段中的顶峰,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模仿的艺术,瓦当图纹取材丰富多样,既从自然界中汲取资源,也从宗教意识和社会心理中寻找创作灵感;瓦当艺术至今仍能唤起美的感受,源于形式美的外观及其与人们审美趣味的暗合;秦汉瓦当艺术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但瓦当艺术"光晕"的消失又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7.
"仰俯"话语结构承载着的宇宙自然观的文化蕴涵及其对魏晋士人审美精神的影响。"仰俯"的审美视角是经学衰落、意识形态、士人思想观念、文学自身的发展等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彰显了魏晋士人对宇宙自然和现实的体味与感悟,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审美精神和宇宙空间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