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少数民族经济发展进程中非正式制度约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作为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非正式制度,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其中主要因素是受到诸如产权意识模糊、财富积累意识差、传统观念固化和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因素的制约。因此,要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应通过培育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利用正式制度强化其产权意识和经济理性,以及促进少数民族知识发展等途径来促进非正式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正式制度受到强烈冲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但其对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仍在很大范围内存在,甚至在有些地域依旧"强势"。立足于国家制度转型、变化的宏观背景,从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实然"关系出发,探析非正式制度的变迁趋势,进而为国家正式制度设计和实施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不失为实现国家善治的一种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非正式制度受到强烈冲击,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但其对社会发展的约束作用仍在很大范围内存在,甚至在有些地域依旧"强势"。立足于国家制度转型、变化的宏观背景,从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的"实然"关系出发,探析非正式制度的变迁趋势,进而为国家正式制度设计和实施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不失为实现国家善治的一种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的发展深深植根于文化形成的制度土壤之中。适宜的非正式制度,不仅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促使正式制度安排发挥作用的不可缺少的保障。文章综述了非正式制度(约束)的概念界定、不同层面的内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为非正式制度与经济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当前我国农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并且在此基础上,理清了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思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我国农村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水平的确立要立足于当前和未来的需求,以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为突破口实现城乡接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经济发育程度的角度,论述科技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与矿产资源需求的关系。提出: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发展决定矿产资源的需求;矿产资源的开发应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条件;科技进步作用于经济发展可以扩大资源的总量,同时使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提高,资源的开发应用结构趋向复杂。  相似文献   

7.
论转型期社会"第三方力量"的非正式组织类型与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类型的社会组织与社会公众作为社会生活中的两极,其存在与互动历来为人们所关注.值得注意的是,以往不同程度地被忽略的非正式组织,已日益成为社会架构中的"第三方力量",对社会组织的运行和社会公众的聚合与异动产生着深刻影响.文章对转型期中国社会中日渐活跃的非正式组织的类型与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现阶段中国社会中存在显性与隐性两种非正式组织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彭淑嫔 《科技资讯》2006,(36):117-118
本文研究的是制度与交易方式的关系,论证交易费用对现实条件下的交易方式起主要的决定作用。而通过我国中小企业对人格化交易方式依赖的例证,分析了制度不完备对于经济绩效的影响。同时,通过一个制度模型的建构,论证了非正式规则对于整体制度安排的影响,以及对于交易方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试论村民自治与农村社会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分析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入手,认为村民自治因其所具有的内在机制而能促进农村謦会的稳定。它能增强农村资源动员能力、减少村民的非制度化参与、约束村组干部的不良行为、有效抵制乡镇过度提取。文章还强调,只有解决好村民自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充分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制度是与人类行为有限理性相联系的调节各种经济、政治利益关系的社会行为规则的集合,其本身是一个"生长"的过程。当前我国民生的问题化,从制度经济学上进行探究,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层面和非正式制度层面。以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为主体的正式制度和以社会行为习惯、意识形态为主的非正式制度所存在的羁畔,困扰着民生发展进程,也滞缓着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转变的新形势下,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已经无法填补庞大的农村社会保障需求的缺口。通过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来建设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避免出现依赖国家和社会救济的城填传统模式,鼓励农民走向互助。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民收入,进而从根本上增强农民防范外部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向非农产业转移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主要地依赖人情关系网络来处理相关交易,形成各种特征的人口集聚。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经济环境决定的。法律等正式制度对进城农民的权利界定不够清楚,导致该群体采用正式制度来治理相关交易的交易费用高昂,使其更多地选择非正式制度来治理交易,以降低交易费用。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民经济将全面实现结构转型,体制转轨和经济开放,这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将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文中对农村制度转型中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工农业协调发展,增强比较优势,实行农业国际化等促进农村制度转型中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伟 《科技与经济》2023,36(2):86-90
如何发挥农林院校社会服务在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有效激励农林院校科技工作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农村公共服务之中,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构建以“公共服务动机-客体需求-制度环境”作为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动因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农林院校科技工作者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实证分析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动因及作用机理。研究表明:公共服务动机在客体需求、制度环境对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系统性失衡可能制约公共服务政策吸引力对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积极影响。建议出台有利于激发公共服务动机、刺激客体需求、优化制度环境的配套政策体系,依托综合动因激励体系探寻促进农林院校科技工作者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末,我国农村村民自治制度的实行对农村治理结构进行了冲击,并引起它的转型。以制度绩效理论为参照平台,对我国村民自治制度进行初步的绩效评估。所选取的评估标准包括:农村经济增长与财富分配;公共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与质量状况;农民公共参与水平;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6.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企业集群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在促进浙江企业集群形成的诸多因素中,非正式制度是具有鲜明“浙江模式”特点的重要动因。非正式制度,是相对于成文的正式制度而言,具有不成文、本地化的特征。一般而言,非正式制度,是社会主体在长期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通过相互作用逐步形成的潜规则。包括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基础、具体表现方式和作用、制度发展的保障条件等。一、浙江非正式制度形成的历史和社会基础浙江企业集群是在农村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根植性。因此,促进浙江企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非正式制…  相似文献   

17.
市域社会治理的本质属性是协同性,其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制度协同、主体协同以及体系协同。因此,要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的协同性,就必须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协同、主体协同以及体系协同。首先,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制度协同,就需要改变“闭门造车式”的制度建设方式,增强制度建设协同化水平;需要改变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不足的局面,强化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耦合性。其次,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主体协同,就必须进一步弘扬民主协商精神,激发市域社会治理主体参与意愿;培养社会主体协商治理能力;拓展多元主体参与协商的渠道。再次,要增强市域社会治理的体系协同,就必须建构“一核多元”治理结构,促进多元主体良性互动和协同网络建设;坚持“六治融合”,实现“政治”、法治、德治、“心治”、自治、“智治”的良性互动和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多种因素组合和利用的不同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经济增长方式。人力资源生产性作用的发挥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不同,不同类型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不同。  相似文献   

19.
后陈村首创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是一项旨在应对乡村治理中的权力失控及其导致的治理危机所做的“需求—回应”型创新。其核心内容主要表现为分权制约、过程监督、制度规范、信息沟通,由此促进农村基层社会的协同共治。其实质是建构了一种以控制为主、协调为辅,控制与协调相结合的复合型权力管理结构,形成了制约、监督、沟通三位一体的权力运行机制,创造了村级治理权力调控的新模式。在未来发展中,必须坚持基层群众自治原则,推动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的再创新,进一步突出村级权力调控的农村基层社会特点,凸现村级权力调控的群众性,彰显村级治理制度创新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0.
在系统梳理赣中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赣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更新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自然生态景观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聚居景观更新与当前传统村落保护实践之间错位;社会人文景观承继与村落自主发展水平失调。在此基础上提出赣中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更新的对策:通过宏观制度保障,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传统村落保护;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建设,引领科学保护开发;通过培育地方产业,重塑文化自信来增强景观更新中的村民主导力量,推动赣中地区传统村落健康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