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肿瘤细胞的转移扩散是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从原发灶肿瘤脱落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 CTCs)被认为是肿瘤远端转移的“种子”[1].阐明肿瘤细胞转移扩散的潜在机制、开发针对肿瘤转移“种子”细胞的新型治疗策略对抑制肿瘤转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肿瘤免疫逃逸的认知,实体肿瘤原发或转移灶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与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之间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并被应用于肿瘤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基因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章静波  但凌 《自然杂志》1995,17(3):133-139
癌的转移(metastasis)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首先,转移性癌细胞必须从原发灶脱离出来,然后穿越血管壁,进入血流或淋巴液,此时要逃逸机体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攻击,然后穿出血管,到达靶细胞定居下来,接着增殖而形成继发瘤灶。因此痛细胞侵袭和转移与多种因子有关。事实上,这些都有其分子基础。近年来有关肿瘤转移与侵袭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很快,内容丰富。本文就癌细胞转移的分子生物学作一简要综述,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田华松 《科学通报》1997,42(21):2337-2337
侵袭和转移是恶性肿瘤的重要特征。Ⅳ型胶原酶在肿瘤组织中的过度表达和活性增高被认为与肿瘤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肿瘤转移已经成为癌症治愈的最大难题.由于传统手术难以完全清除原发灶,而且传统化疗给药效率低,使得未被完全清除的肿瘤通过上述两个阶段在远端形成转移灶.利用纳米颗粒则有望攻克这一难题.因为它能够在肿瘤部位有效富集、联合如光热治疗等其他疗法,有效抑制原发灶的增殖转移;同时它还能够捕获循环肿瘤细胞、富集于特定转移灶器官或淋巴结、抑制肿瘤(如:脑胶质瘤)的转移和复发.本文以功能性纳米颗粒为对象,总结了功能性纳米颗粒在不同肿瘤组织的富集策略,分析了功能性纳米颗粒清除原发灶的机制和方法,探讨了功能性纳米颗粒对抑制转移灶生长、扩散、复发的影响,最后从临床应用的角度对纳米颗粒的研究现状、未来前景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卢大用 《科学通报》1994,39(10):950-950
唾液酸是由9个碳原子组成母体结构的氨基糖.近年发现唾液酸与细胞恶性程度有关,如恶性细胞的细胞膜唾液酸含量增加、唾液酸类型改变、唾液酸转移酶活性增加,唾液酸转移酶抑制剂能抑制肿瘤转移.本工作旨在用高压液相层析法探索肿瘤生长与唾液酸的关系和抗肿瘤药物对小鼠血清中唾液酸含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秦莉  肖翌  陈应华 《科学通报》2002,47(11):812-817
恶性肿瘤致死的主要原因是肿瘤转移,在过去几年里,新的诊断技术和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对乳腺癌、肺癌和结肠癌等癌症的临床研究表明;检测出癌症病人骨髓中微小转移灶对判定病人的预后有重要价值,并为肿瘤转移的诊断提供了有力证据。另外,两种以单克隆抗体(mAb)为基础的免疫治疗已被批准用于上皮细胞癌临床治疗。MAb17-1A在人结肠、直肠癌以及mAb herceptin在乳腺癌治疗中均已取得良好的疗效。利用其他抗肿瘤抗体的免疫治疗也已经取得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些研究结果提供一种对付上皮细胞癌微小转移灶的新治疗策略,即检测循环系统中的微小转移灶以及通过免疫治疗清除这些转移癌细胞。  相似文献   

7.
各种肿瘤的转移能力各不相同。某些组织学类型的恶性肿瘤在其确诊时便已发生了远处转移。相反地,也有一些种类的肿瘤,即使长到相当大时,仍无转移发生。临床实践证明,在癌患者血液中检测到癌细胞并无预后意义。因为尽管有大量的肿瘤细胞进入血液循环,只  相似文献   

8.
肝癌形成以及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和癌旁基质之间的相互调节作为一个动态系统已被广泛研究。肝 肿瘤微环境一般分为细胞成分和非细胞成分,细胞成分包括肝实质细胞、肝星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免疫细胞、内 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非细胞成分包括生长因子、细胞因子、细胞外基质、激素和病毒等。目前研究认为肝脏细 胞成分在经历外界不同刺激后,通过促进细胞坏死、凋亡以及分泌多种蛋白形成炎症微环境,从而参与肝肿瘤的发 生和发展。由于肝细胞癌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进展和转移,因此深入研究肿瘤转移过程中肝细胞与炎症微 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系统性阐述肝癌转移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9.
肿瘤作为一个复杂的组织,其中的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靶向肿瘤干细胞治疗为肿瘤治愈提供了新的思路.新兴的纳米技术为克服传统药物的局限、有效靶向与杀伤肿瘤干细胞创造了可能.本文概述了肿瘤干细胞的特点,总结了目前靶向肿瘤干细胞的药物研究进展,并对靶向肿瘤干细胞纳米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癌转移机理     
了解恶性瘤细胞如何从原发肿瘤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继发肿瘤,是癌研究的主要目标之一。尽管对原发肿瘤的手术及辅助治疗的进展,大多数病人仍死于转移。过去几年里,许多实验室研究了肿瘤细胞的性质和转移机理,并提出了一些观点。转移过程转移是一种由不相连的癌引起的瘤性损害。能产生转移是恶性瘤细胞的一个特征,但恶性不是所有瘤细胞的特征,缺乏侵袭和转移能力的瘤细胞是良性的。这种分类在讨论转移时是很明确的,但文献中应用“恶性”的术语在增多,错误地把它作为“瘤性”或“致瘤的”同义词,也常看到刊物中提到体外的细胞“恶性转化”,其实在这些情况下未做体内是否  相似文献   

11.
肝癌是典型的多血管肿瘤,丰富而又扭曲的血管是肝癌的重要特征。结扎血管或栓塞血管可有效地治疗部分肝癌;另一方面肝癌组织的血管丰富程度可预测肝癌根治性切除后的生存,因此肝癌血管生成反映了肝癌侵袭与转移能力。上述现象说明肿瘤血管生成在肝癌生长与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抗血管生成治疗可抑制肝癌的生长、转移;  相似文献   

12.
生长失控和远道转移(包括邻近侵袭)无疑是恶性肿瘤的最重要的两大特征,也是根治肿瘤的最大障碍。因此,医学和生物学家对它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钻研,以期发现肿瘤病因和发病机理,及有效的防治办法。近年来,通过各国科学家的努力和国际合作,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最突出的有(1)癌基因的发现和它们在肿瘤发生中的重要地位;(2)生长因子及其有关受体在肿瘤生长中的关键作用;(3)肿瘤细胞的异型性和肿瘤侵袭、转移的实验性模拟及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肿瘤转移灶检测方法仅限于裸眼和光学显微镜观察,灵敏度和准确度均不理想,是肿瘤转移研究方法学中的严重不足.电镜的分辨率显然高于裸眼与光学显微镜,但由于技术要求较高,应用一般制样方法进行电镜观察,不但方法繁琐而且影响因素很多.本实验应用甲基丙烯酸甲酯和丁酯二种单体的混合物灌注实验小鼠肺脏,聚合后形成铸型,用扫描电镜观察小鼠黑色素瘤B_(16)L_(10)肺转移灶并经DJS-051微型计算机行电镜图象伪彩色处理,建立了一种较现有方法更灵敏和精确的新技术,以检测实验性肿瘤早期肺转移灶.  相似文献   

14.
恶性肿瘤作为现代社会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让无数个家庭支离破碎。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全球将有2000万新发肿瘤病例,其中死亡人数达到1200万。与其他疾病相比,肿瘤的可怕性在于即使通过手术、放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摧毁大部分的肿瘤细胞,可短期内缓解病情,但肿瘤仍然会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后卷土重来。而且,肿瘤的致命性在于其容易发生转移。90%肿瘤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是肿瘤的全身转移。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一维微流控微珠阵列芯片, 通过在微珠表面进行核酸功能化修饰, 发展了一种新型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检测平台. 该芯片灵敏度高(DNA检测下限为0.02 nmol/L), 无需扩增即可直接对多种基因mRNA进行同时检测. 以来源于同一病人大肠腺癌的原发癌和转移癌细胞为研究对象, 成功地对两种癌细胞中多个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表达进行了检测, 并用RT-PCR验证了该芯片的检测结果. 结果表明, 该芯片具有样品及试剂消耗极小、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 并且可以实现高通量分析, 在肿瘤转移早期诊断及机理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肿瘤生物学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细胞生长的异常调控上,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等。传统的化学药物治疗方法也主要针对异常增殖的肿瘤细胞。1971年,Folkman教授首先提出了肿瘤生长和转移是血管依赖性的.阻断血管生成是抑制肿瘤生长的有效策略,由此产生了抗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设想。近些年来,随着对胂瘤血管生成机制以及对新生血管与肿瘤发展、转移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化.胂瘤新生血管已成为一个新的抗癌药物作用靶点。目前,针对肿瘤血管形成机制所设计的抗血管生成策略.已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7.
实体肿瘤的生长及存活依赖血管形成,这已为广大的肿瘤学家们所公认。肿瘤血管形成研究的先驱、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福克曼(Folkman)博士最早提出了这一观点。新生血管为肿瘤细胞生长提供营养供给,同时它也是肿瘤细胞代谢产物排泄的有效途径;而在没有血管形成的情况下,肿瘤的营养供给及代谢物排泄仅能靠简单的物理弥散;新生血管是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的重要通道,肿瘤细胞通过血管才能到达转移地点。 1971年,福克曼博士首先提出了肿瘤生长依赖血管形成的概念(Tumor growth is angiogenesis…  相似文献   

18.
杨伯宇 《科学通报》1995,40(8):755-755
通过检测尿中的某些代谢物的含量来诊断癌症是人们多年来追求的目标,具有这样特性的代谢物被称为肿瘤标志物(tumour marker).人们已经发现,尿中修饰核苷(modifiednucleoside)含量的升高与某些恶性肿瘤相联系,并已证明修饰核苷含量的升高源于转移RNA,在肿瘤的作用下转移RNA的周转速度增高从而释放出修饰核苷.初步研究表明,通  相似文献   

19.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 ,医生的诊断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肿瘤仅仅是这一过程的开始 ,更危险的是癌细胞的转移  相似文献   

20.
林巧稚  宋鸿钊 《科学通报》1965,10(3):212-212
由滋养细胞变化而来的良性和恶性肿瘤是人体的一类特殊肿瘤。在中国和亚洲各国都比较多见。良性的滋养细胞(葡萄胎)肿瘤虽然对生命的危害不大,但如一旦变为恶性(恶性葡萄胎和绒毛膜癌),则由于转移早和病程快,死亡率很高,严重地威胁着妇女的生命。这类肿瘤发病开始时间较易于追溯(继发于正常或不正常的妊娠),发病的过程也较短,易于探索有关发病的各种因素,因而是研究肿瘤发病原因和发生机制的一个比较理想的对象。此外,由于这类肿瘤来源于异体(胚胎)细胞,研究它的生长和发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