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唐代科举中的礼仪活动记载很少,《唐摭言》卷三却系统全面地进行了丰富的记录,不仅在唐代类似文献中以真实、独特和细致的特点,丰富了唐代科举文献的内容,也为我们深化唐代科举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归有光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明文第一”的至尊地位,但其一生科举之路坎坷,归有光以自身曲折的科举考试经历和深厚的学养,指斥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有着当时人无法企及的远见卓识;然而穷其一生,却又深陷科场不能自拔,对科举取士,始终缠绵萦系,欲说还休,有着深厚的科举情结。  相似文献   

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科举情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黎藜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3-16
才子佳人小说是产生于明末清初的小说流派,这些小说中彰显了浓重的科举情结。这种情结是明清科举社会在文学中的直接反映。这批小说的作者多为郡郁不得志的中下层文人,他们多半是科场的失利者;而小说描写的对象——才子,却都是少年进学的英俊。在这一对矛盾中,彰显着小说作者自身对科举的痴迷、对功名的向往;也彰显着小说作者的理想——在才子的风流倜傥、少年得志中寄托自己的黄粱美梦。  相似文献   

4.
余小龙 《当代地方科技》2009,(8):168-168,105
以儒家伦理为核心意识的“文治”,其背后的支撑恰恰是“武功”。科举的盛衰,随国运而升降,而非国运随科举升降。近代武人的崛起,盖内外患交困之下整个局面的渐趋崩盘而不得不已,若过多的归咎于科举的废除,似有因果倒置之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清代朱卷集成》中大量的科举家族的婚姻研究得知,清代汉族科举家族间的联姻,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以孙家鼐家族为例,可看出科举家族联姻的一些地域特色、门当户对以及具有姻亲间存在相互奥援扩大家族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科举史上,经义与论是两种主要的科举文体。它们同源,但在行文的要求上又有所不同。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南宋以后,经义与论相互影响,在形式上趋于相同,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格式,最终成为后世程式化的两种文体,为八股文的出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与科举关系最为密切的莫过于教育,科举选拔人才,教育培养人才。明清教育的兴盛相当程度上依赖于科举。人们的科举观念和态度,在教育中有着相应的反映,明清教育体系,从官学到私学,从教育体制到教育主体无不表现出以科举为核心的各种状态。学校、私塾、书院原本相互补充的教育体系,逐渐发展为秉持应考科举的同一理念,各级教育的体制与实行形成了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涉及科举制度的篇章将近百篇,占总篇数的近五分之一。这些篇章中的主人公大多出身寒门,很多文名出众之人都屡败于科场。在蒲松龄的笔下,科举成败有诸多影响因素,然不管如何都不由自己。蒲松龄将自己的科举遭遇融入笔下,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的主人公形象。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洛阳的科举活动与河洛文化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洛阳在唐代、武击和五代做过都城,举办过科举活动。唐高宗时,利举制一些做法的创立成型,与洛阳有关。武则天把洛阳科举活动和执政柄革命唐命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儒学的经世致用功效;首创武举,拓宽科举制领域;强调和发挥河洛文化的主导作用。武则天之后,唐廷或在洛阳出台科举制政策,或在洛阳举行考试。五代时期,洛阳依然有科举活动,十国举子也前来应试。科举制既以河洛文化为主导思想,又作为新成分补充河洛文化,在国家分裂之后复归于统一的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 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代东平梁颢家族源于五代后期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从北宋初期这个家族以梁颢科举中第起家,其子孙后代以赴科中举、蒙受恩荫以及注重良好的家族教育,与世家大族联姻,维系了家族世系不坠,与北宋王朝相始终持续了一百多年,成为当时我国山东地区比较有影响的科举世家。  相似文献   

11.
金朝科举制度来源于辽宋,首科尉闭是天会二年,开科38次,文武举并行,取土范围扩大列全国各个地区,实行分级递进的考试方法,考场制度非常严密,进士科取士人数在5000—6000之间,平均每次150人左右。金朝科举取士,科目出身不同,则仕进前景不同。金朝科举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12.
以考促学,以考促教是考试的主要教育功能。然而人们对恢复了近20多年的高考制度却予以抨击。刘海峰教授兴起的科举学研究,让我们反思了科举制度的利弊,科举的废止并不意味着考试选才的合理因素与之俱亡,科举所体现的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具有超越封建时代的特征,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失去其存的意义,这促使我们认识到考试制度存在是非常必要的。尽管高考有其弊端,但只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就一定能使高考的运作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冒籍现象”产生于宋代,几乎贯穿科举时代之始终。冒籍现象是科举士子对考试公平的诉求,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的动荡和冲突。通过对“冒籍现象”成因、对策及其效果的透视,揭示“冒籍现象”久治不愈的直接原因在于分区固定解额制,根源于区域间经济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李双 《咸宁学院学报》2008,28(5):198-199
在古代中国,科举与学校均曾扮演着选拔官员的职能,二者关系曾出现过三种形态:即科举与学校并行选官、学校取代科举、学校为科举服务,其中后者为二者关系的主流。科举能控制学校,是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统治者的养士政策和读书做官具有职业优势这双重因素共同造成,其结果是“学而优则仕”。而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公务员考试和高等教育发挥各自不同的社会功能,二者如何协调发展,也可从科举与考试的关系中汲取经验。  相似文献   

15.
私授是开天至长庆年间伴生于古文运动的一种精英教育,拥有较为优质的教育资源,教育成效显著,是当时士子尤其庶民士子科举晋身的重要途径。然而,庶民阶层社会资源的严重不足,影响了自身利用私授诸种优质教育、社会资源的水平,虽然受业者以庶民士子居多,藉此科举晋身者却是广义士族子弟略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同年关系伴随着科举取士而出现,得到广大士子的普遍认同。唐代作为科举日益兴盛的时代,同年关系不仅象征着友情,同时也是仕途发展顺逆的重要因素,对唐代党争的形成与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同年之间彼此唱和,或因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促进了文学风气的转变,对唐代文学的发展作用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7.
唐诗与科举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省试诗中,还体现于另外一种与科举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风气即行卷风气下所产生的行卷诗中。也就是说,唐代“以诗取士”的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即省试诗和行卷诗。而对唐人工诗及唐诗繁荣具有不可忽视作用的,正是行卷诗。  相似文献   

18.
科举文化对明清小说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反过来明清小说也会对科举文化产生作用,科举文化对于小说当中的人物塑造、题材和语言等多个方面都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小说又促进了科举文化的繁荣,让明清文化更加发展。本文主要对科举文化和明清小说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对明清文化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9.
进士科作为唐代科举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受到世人的重视。进士科应试要考诗赋,场外又盛行行卷之风,而《文选》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成为应进士科举子们人手一册的范本。同时还因为它具备了举子们所需要的“习骈俪”、“看文体”、“检事”等功用,倍受青睐。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度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人才选拔的范围、程序与标准等方面,展现出了自身所具有的合理性,也对东亚地区、西方国家的人才选拔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西方现代公务员体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当代,科举制度已渐进式地形成为科举学,并逐渐走入国际视野,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互融互通。我国应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国别的科举学学术共同体,拓展科举学交流路径,进一步提升科举学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