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企业的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野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知识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单靠内部资源来获取竞争优势已日趋困难。因此,企业竞争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企业如何将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此提高企业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能力。而与外部企业的合作和联盟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资本的基础之上。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进行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之上,将社会资本理论融入到技术创新理论中,试图为技术创新理论的“创新”寻找一个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技术创新风险的辩证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辨证法及系统分析方法,阐述了技术创新中的各种风险性矛盾,探讨了技术创新风险的若干规律。  相似文献   

3.
论技术生态化的层次性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技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是技术的生态化,长期以来,我国技术生态化的实践进展缓慢,理论研究概念繁杂、模糊,缺乏理论上的一致性。本文提出了技术生态化的层次性,并认为产业生态化、企业生态化和生产工艺生态化各层次间关系的失调是造成技术生态化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技术范式的演化内生于人类文明模式的转变,工业文明下的资本异化决定了技术范式演化的反生态性和人的主体性意识的单向度,造成了人类社会发展同自然环境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下,基于自然资本技术范式重构符合了技术范式创新与人的自我主体性纠错的要求,推动了技术范式生态化的演进。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的研究,主要通过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研究和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等侧面来间接反映。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研究包括两者关系的测度和理论阐释;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研究包括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及两者间耦合机制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指出,需要在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上进行深入研究,以实现城市发展与资源、能源、环境之间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性化技术创新的价值本质及其实现路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传统的经济化技术创新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人文价值困境,人性化技术创新的提出恰恰体现了对传统技术创新价值观的合理否定.人性化技术创新要求在技术创新中不应该出现人的异化,而是人应通过技术创新而获得存在和发展.应采取有效路径,将人文价值有机嵌入到技术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中去.  相似文献   

7.
技术创新的社会整合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所谓技术创新的社会整合,是从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AGIL分析框架下的所生发出来的一个技术创新社会学研究中的新的概念。在结合功能主义的AGIL分析战略看来,任何社会行动系统都必须在满足适应,目标获取,整合和模式维持这四种基本的功能需要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比分析中美大学人文社科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的基本数据,考察二者之间的关联发展状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分析大学持续作出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研究表明,近十年来,中国大学的技术创新在宏观规模和速率上取得了很大提升,而人文社科研究有所滞后;相比之下,美国大学技术创新发展相对平稳,人文社科研究却整体上呈稳步提升的态势,这种人文社科研究对技术创新的长线支撑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科学技术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梁启超既不是反对科学与技术的保守主义者,也不是技术乌托邦的乐观主义者。他敏锐地意识到日益分离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造成人格缺陷,科学文化将越来越在人类社会中占主导地位。面对文化历史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反对把科学文化推广到一切领域,并力图用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来弥补西方科学文化的遗缺,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背景及其涵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技术创新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关于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在技术创新中所体现的科学、技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既不是一种单向的线性关系,也不仅是一种单纯的互动关系,而是一种系统的建构性关系。本通过对技术创新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分析和对创新实践案例的系统化归纳,并着眼于技术创新的时代特点,尝试性地提出了关于技术创新本质的新的理论概括-“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论介绍了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的形成背景,阐述了技术创新系统建构观的基本涵义,并指出了它与创新研究的“系统范式”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创业型技术创新是一种创业和技术创新结合的技术创新类型。和既有企业的技术创新及非技术含量的创业比较,创业型技术创新呈现了较高的技术含量、更高的风险性、技术和资本联姻更紧密、需要更多的社会条件支撑等特点;在创业型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原核经历了构思和雏样的形成、孵化、生产性开发、市场推广、持续发展中的再创业等一系列过程,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新组合,诞生出一个新企业,同时创业者完成了从发明家到企业家的角色蜕变。  相似文献   

12.
技术的性质与技术的三向构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最宽泛的意义上讲,技术是属于自然改造的范畴,技术包括天然自然技术,人工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  相似文献   

13.
社会技术在马克思技术哲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技术哲学与普遍哲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一致性,通过普遍哲学的观念可以有效地理解技术概念.对于马克思也是如此.当前马克思技术哲学的工程主义、批判主义的叙事方式都将这种性质给予了展示.这些叙事方式将技术给予了自然主义的理解,即自然技术的概念.这是"人与自然"、"物质资料的生产"概念推演的必然结果.但是,在马克思普遍哲学中还包含着具有同样地位的概念:"人与人"、"人自身的产生"的概念.建立在这个概念之上的技术应该是社会性的,它所包含的可能性并没有被注意到."社会技术"原则的提出力图揭示出这种可能性,体现出二者之间的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关于科技创新理论体系化建构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提出和建构科技创新理论体系是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提供创新理论支撑。在建构这一理论体系的初级阶段,我们可以把对科技创新理论体系的研究暂时命名为——《科技创新理论概述》。它作为一门新设定的学科或研究方向,有其自身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学科内容;它涉及到科技创新的特点和类型、程序和模式、方向和途径;它还包括科技创新的要素构成、内在机制和外部环境以及科技创新成果怎样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等内容;同时,研究科技创新的信息化问题以及科技创新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关系也是不客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指出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引导层——以政府为核心的技术创新调控系统,核心层——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生产应用系统和服务层——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服务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加快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社会环境等完善我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技术是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解决社会矛盾的实践性知识体系.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统一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人和社会技术的关系问题与人和自然技术的关系问题同样重要,都是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活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循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生态型的经济活动形式,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必须实现价值转换:技术效益型向技术生态型的范式转化;线性创新模式向环型创新模式转化;技术创新战略的生态性转向和提供新的创新政策工具。在技术创新循环模式中,存在着四个知识和信息循环:环境——生产,环境——中间试验,环境——R&D活动。环境——创新源。这是基于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对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哲学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二者皆具生态进化特性,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在区域内具有其内在的一些表征:共生进化的统一性、投资的高风险性、区域产业发展的非平衡性等。科技创新在产业创新上的价值体现不仅是其本身的表现,还负荷着科学精神、科技创新文化等内在的价值作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增活力。不断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环境与系统。提高以自主创新的核心创新能力,促进与产业创新的共生进化与优化。  相似文献   

19.
当代科技创新的特点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当代,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的广度和深度的竞争,而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具备良好素质和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本文首先分析了科技创新的基本涵义,接着重点分析了当代科技创新的主要特点,如高度的探索性、创新性、复杂性或综舍性、交叉性或渗透性、智能性和密集性等,并指出了当代科技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创造性的素质和修养,最后,论述了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提高国家竞争力是国之大计。针对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系统探讨了科技创新能力与科技基础设施的外在和内在关系,以期为国家科技基础设施有效发挥其创新支撑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