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多次引发国际危机。冷战后伊朗石油成为三种利益的交汇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利益以及以伊朗为核心的海湾产油国的利益。伊朗凭借石油经济及其壮大的军事实力不断挑战美国,伊朗称霸中东地区的“大国梦”和美国控制中东的“世界梦”必然发生冲突。围绕伊朗石油的博弈,美国在中东石油霸权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2.
分析单纯建立在石油工业基础上的中东经济存在着诸多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特点及趋势。论证了石油在各产油国产业结构中比重过大使其经济结构失衡,各产业之间难以形成相互促进、相互扶持的态势。提出正确发挥其资源优势、改变其“病态”的经济状况并建立优化的经济结构、增强其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是中东经济未来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王鸿刚 《世界知识》2011,(14):27-29
美国的中东战略与亚太战略之间并没有形成相互牵扯的关系,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进程并没有因为美国忙于中东而受到扰乱。2011年已然过半、中东乱局持续胶着。在此情况下,美国在西亚北非的战略处境是否发生变化,各界已有很多讨论。有观点认为,  相似文献   

4.
<正>2020年1月11~1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中东三国——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与阿曼进行了穿梭访问。联想到此前不久伊朗总统鲁哈尼访日、日本充当美伊之间"协调人"而频频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不难看出,安倍的中东外交走的是一条"平衡外交"之路:在美国与伊朗之间搞"平衡",既不触怒美国,也不得罪伊朗;既要照顾到伊朗面子,又要均衡顾及沙特等中东其他大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正>2021年12月9日,美国国防部宣布,美国军方正式结束在伊拉克攻打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作战任务,转而担任培训和顾问角色。此前2021年4月,据多家外媒报道,美国承诺从伊拉克撤出剩余作战部队。撤军是美国中东战略收缩的重要“里程碑”,但这个碑不是光荣的标志,而是美国的中东甚至全球战略的“心头之痛”。伊拉克堪称美国中东战略的缩影。  相似文献   

6.
唐永亮 《世界知识》2013,(13):32-34
2013年5月25日,借访问缅甸之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携夫人和随行人员来到位于仰光远郊的“缅甸日本人墓地”,为二战期间战死的日本军人“慰灵”、“镇魂”。他们参拜的是位于墓地中央的标志性建筑——“缅甸和平纪念碑”。  相似文献   

7.
牛新春 《世界知识》2011,(15):42-44
中东政治动荡发生以来,美国应对政策中的两面性、矛盾性、多重标准非常突出:美国对沙特、巴林的示威者置若罔闻,对利比亚的反政府运动则施以援手,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利益、目标和手段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美国在中东政治动荡中体现出的复杂政策、矛盾心态有着深刻的背景,是美国中东政策内在矛盾的集中上演。  相似文献   

8.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石油从一般性商品跃为战略性物质。美国借战争之机成为世界经济和军事大国,提出"十四点原则"意欲争霸世界,海湾丰富的石油资源引起美国的"关注"。战后,美国政府积极支持本国石油资本向海湾地区扩张,迫使中东霸主英国签订"红线协定",插足伊拉克,打破了英国对海湾石油资源的垄断。  相似文献   

9.
田文林 《世界知识》2008,(17):34-35
一位科威特学者曾将伊朗比作美国的“前女友”,伊朗现在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斗争和谈判与“男友”恢复关系。  相似文献   

10.
高宇 《世界博览》2011,(11):22-23
据说,该神秘特使接管了菅直人首相的部分权力,掌握日本震灾、核危机的决断权。  相似文献   

11.
当前,中东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冲击最广、影响最深的大变局。22个阿拉伯国家中有20个相继迅速陷入程度不同的动荡,突尼斯和埃及政府发生更替,利比亚的危险局势未定,也门和巴林等国的走向备受关注。美国从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开始独步中东,9.11事件之后更是开始改造中东,范围扩展至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大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12.
杨勉 《世界知识》2014,(12):32-34
<正>在刚刚举行的亚洲安全峰会——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上,美国防长哈格尔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合谋围攻中国。哈格尔点名指责中国捍卫海洋主权和权益的合法行动,对此,参加对话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王冠中给予坚决回击。他尖锐诘问:中国签署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也尊重《公约》。可是美国并没有签署这个公约。美国为什么不签署?  相似文献   

13.
王震 《世界知识》2013,(8):48-50
恢复战略信誉、修补战略同盟体系、协调在伊朗核问题上的立场、为即将到来的叙利亚后阿萨德时代进行铺垫。 3月20日至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对以包列、巴勒斯坦和约旦进行了连任后的首次访问。此前不久美国新任国务卿约翰·克里也刚刚结束对中东五国的首访,加上3月20日恰逢伊拉克战争十周年,  相似文献   

14.
王猛 《世界知识》2013,(23):40-42
近两三年来的中东地区,叙利亚陷入内乱,埃及自顾不暇,阿拉伯世界似乎“群龙无首”。不过有两个海湾国家倒是愈发引人注目——锋芒毕露的卡塔尔和不显山不露水的沙特阿拉伯。卡塔尔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气储藏国,人均GDP和人均收入位署世界前列,老埃米尔哈马德雄心勃勃,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屡有惊人之举,是近十多年来最出凤头的海湾产油国。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储藏国和全球穆斯林的“精神祖国”,是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大国和海合会的核心国家,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更喜欢幕后的、  相似文献   

15.
16.
17.
尽管伊拉克战后重建使美国处境难堪,但布什还是为美国留下了“控制伊拉克石油”这一核心遗产。如果美国真正获得这一遗产,将会确保美国掌握未来几十年的利益流向。因此为落实对伊拉克石油的全面控制,美国借伊拉克新政府虚弱之际。加快了行动步伐。  相似文献   

18.
19.
伊核问题是当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最多的一个问题.2011年的最后一天,奥巴马签署了针对伊朗的金融制裁法案,不仅对伊朗中央银行及其金融组织实施严厉制裁,还将处罚同伊朗进行贸易的外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被制裁的企业或金融机构将不得进入美国金融市场融资或交易.这意味着所有进口伊朗石油的国家不得不在伊朗石油与美国市场之间“二选一”.该法案蕴含着浓厚的单边主义和霸权色彩,给2012年国际局势的动荡与混乱“定下基调”.  相似文献   

20.
正对于中东的反美浪潮,奥巴马只想再"维稳"六个星期。曾几何时,中东战略曾被认为是奥巴马政府的得意之笔:从伊拉克撤军;支持"阿拉伯之春"却又不走上一线,取得在穆斯林世界"价值观外交"的重大突破;揪住伊朗核问题不放,为美国在海湾地区的军事存在保留了充足的理由。然而一场"电影风波"似乎改变了一切。几乎一夜之间,奥巴马和美国在中东不再是那个无往不利的"站在后台的领导者",而再次变成了空有一身绝世武功却无从施展、左右为难的壮汉。这部引发轩然大波的电影名叫《穆斯林的无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