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永磁体的磁力减振器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永磁体与传统弹簧并联做成一种新型减振器 ,克服了单一磁悬浮减振器大距离减振效果不好以及传统减振弹簧的适应范围小等缺点 ,并将该减振器应用与汽车驾驶舱减振系统中 ,通过matlab数值分析方法 ,对该减振系统的减振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 ,该系统具有比一般隔振系统更好的高频隔振特性。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引射式压力恢复系统振动抑制性能,减小本系统振动对其他系统的影响,分析了系统的振动特性和振型,建立了系统振动力和主振型数学模型,利用时域信号取均方根方法测试了系统3个支座动态振动力,振动力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采用被动控制振动抑制技术,根据振动力设计制作了减振器,研究了橡胶块与金属弹簧并联再加配重以及橡胶块加配重2种减振器模型的减振效果。结果表明:橡胶块与金属弹簧并联、加配重45.2kg的减振器模型减振效果好,当控制点输入加速度为5 g时,减振效果最佳。激励强度大小、弹簧刚度和阻尼等参数的优化能够提高减振器的减振性能。  相似文献   

3.
将一个工程实际问题简化为单自由度、双质量系统,分析了其在冲击和干摩擦力作用下的位移响应,由此推导了吸振弹簧的刚度计算公式,为设计吸振弹簧的刚度确定了理论基础,并用Matlab编程计算了一个实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冲击载荷减振弹簧的弹性系数很大,纠正了以往设计减振器时使用小刚度弹簧的错误,对于大刚度的金属弹簧设计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通过选用橡胶材料并修改减振器的结构解决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研究织机系统的减振设计问题.建立了织机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对减振器的参数进行了初步设计和动态优化设计.应用计算机动态仿真技术,仿真织机加装减振器后的振动响应.获得了具有最佳减振效果的减振器结构参数为铅垂:铅垂向刚度25.1×104N/m,铅垂向阻尼6273N.s/m.振动响应测试表明,减振器的动态响应及隔振效率均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5.
滚筒洗衣机属于典型的多自由度隔振系统,为提升其减振效果,运用虚拟样机技术方法实现隔振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分析以及振幅、弹簧力、阻尼力等参数的优化。基于ANSYS和ADAMS建立振动系统的仿真模型,通过动力学分析平台ADAMS/Vibration求解不同激振频率下的幅值响应。LMS振动测试表明,耦合模型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较高的计算精度。基于灵敏度法分析弹簧刚度和阻尼系数对目标函数的响应效果,设计优化变量的样本数值,通过极值搜索得出满足最优减振条件的pareto最优解集,实现隔振系统关键参数的最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6.
本文建立了具有分数阶阻尼的减振器的动力学模型,利用Oustaloup滤波算法对减振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可知分数阶导数阻尼减振器可增大减振范围。  相似文献   

7.
我校开发的“智能材料结构在汽车悬架系统减振中的应用研究”技术日前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 针对传统半主动减振器大都将控制装置布置在往复移动的活塞上 ,从而造成结构布置困难的问题 ,该课题在传统减振器结构的基础上 ,根据汽车减振器工作特点及磁流变液的流变特性 ,设计基于流动模式的汽车磁流变减振器 在减振器试验台上对该课题开发的磁流体智能减振器进行了性能试验 试验表明 ,该智能减振器具有阻尼力变化范围宽、响应速度快、阻尼力连续可调等特点 ,能满足不同行驶条件对汽车悬架性能的要求 该课题还提出了一种多目标汽车半主动…  相似文献   

8.
研制出一个新型的有源隔振系统,它采用了光电子、计算机、机械与材料学科的新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控制。这个系统以较为简单的机械结构实现了全频域内的最佳阻尼与无谐振峰运行,显著地改善了传统无源减振器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地控制和减弱旋挖钻机钻杆的纵向振动,文章基于吸振原理设计了一种旋挖钻机钻杆减振器。根据钻杆纵向振动的特点,分别建立了钻杆-钻头-减振器系统与孔底无碰撞作用、钻杆-钻头-减振器系统与孔底有碰撞作用、系统受到一个周期性轴向外力激励3种典型作用状态的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验证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建立旋挖钻机钻杆减振系统,并进行试验研究其对减振器的减振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安装减振器后钻杆的纵向振动幅度明显减小,钻杆减振器具有显著的减振作用。该研究对工程机械其他产品的减振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传统半主动悬架减振器有限的阻尼调节范围很难满足所有控制策略要求的问题,提出了刚度和阻尼偶联可调的一体式悬架减振支柱结构。介绍了该减振支柱的结构组成、阻尼和刚度的调节原理与耦合关系,分析了新型减振支柱的非线性刚度和阻尼特性。建立了采用新型减振支柱的二自由度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运用MATLAB/SIMULINK对半主动悬架模型进行仿真计算。根据仿真结果得到了路面条件、车速、悬架阻尼和空气弹簧初始气压对半主动悬架性能的影响规律。仿真结果显示:在三种典型路面和车速工况下,当减振器的阻尼状态为"高"、空气弹簧的初始气压为0.4 MPa时,半主动悬架的车身加速度、轮胎动载荷和悬架动行程分别比原车被动悬架至少降低6%、10%和18%。表明采用新型减振支柱的半主动悬架可以根据车辆行驶工况,对减振支柱的刚度特性和阻尼特性进行匹配,实现降低车身加速度、轮胎动载荷和悬架动行程的目标,从而改善车辆行驶平顺性、行驶安全性以及机动性。  相似文献   

11.
磁流变减振器在半主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悬架系统为例,对采用磁流变减振器半主动控制系统的的振动特性进行分析,与传统被动悬架系统相比,其性能好,且无须向系统输入能量。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较大的阻尼时,半主动控制系统可以在全频率范围内起到减振效果,磁流变减振器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可控减振环节。  相似文献   

12.
利用分数导数动力学模型描述橡胶扭转减振器的非线性动态特性,根据系统能量等效思路,将分数导数模型等效为"质量-弹簧-阻尼"模型,并建立带有橡胶扭转减振器动力学模型的发动机曲轴系统集总参数模型;接着采用遗传算法对设计参数进行初步优化,然后应用Taguchi方法进行橡胶扭转减振器稳健性优化匹配;最后在优化结果的基础上,试制不同组合设计参数的橡胶扭转减振器,并开展相关试验验证匹配了不同橡胶扭转减振器的曲轴轴系的扭振减振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分数导数扭转减振器动力学模型可用于发动机曲轴扭振特性的分析,对橡胶扭转减振器进行稳健性优化匹配可得到在现有条件下最佳的减振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一种基于振动舒适性的山地自行车后悬架参数设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实验方法,比较了在不同频率简谐激励下后悬架配有不同类型减振器时全减振山地自行车车架的振动特性,发现在一定频率范围内弹簧减振器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通过对具有弹簧减振器后悬架山地车的车架振动实验验证了该车架动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整车动态仿真模型.借鉴国际标准ISO2631-1中人体承受全身振动的评价方法,给出了自行车骑行过程中振动舒适性的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进行了整车动态仿真实验,并通过逐步回归分析找到了减振器刚度和结构尺寸等后悬架设计参数与评价指标之间的映射关系,同时利用规划求解方法对设计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过程为山地自行车后悬架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传统减振器在性能上的固有缺陷,提出了用超导技术进行新型减振器设计,并对新型超导减振器的减振原理和产品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了新型超导减振器的控制方式,为进一步完善该产品性能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由江苏大学研制的“一类多自由度并联机构组合弹性减振装置”被授予国家发明专利.该项发明涉及减振装置,特指一种具有多维减振的装置,可用于多维减振、防振、隔振系统中,其由多自由度并联机构加组合弹簧构成.并联机构有平面型和空间型,组合弹簧的结构由弹簧及阻尼系统组成,其数量由并联机构的自由度确定.主负荷方向(即上下方向)配以永久磁钢,用于承受上、下方向的主要负载,且进一步减轻上下方向的振动,能有效地实现多个自由度的减振,无需多层结构,使整体结构简单,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16.
研制出一个新型的有源隔振系统,它采用了光电子、计算机,机械与材料学科的新技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智能化控制。这个系统以较为简单的机械结构实现了全频域内的最佳阻尼号无谐振峰运行,显著地顾传统无源减振的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17.
在弹性支承上的贮液容器,其中液体晃动可简化为弹簧振子系统。支承受水平简谐激励,通过实验探讨液体晃动对支承响应的影响。分析了液体晃动的减振效果,以及与无阻尼动力减振器的相同规律和不同点。指出了减振的条件和局限。  相似文献   

18.
为满足工程中机械设备对多维振动和冲击的隔离要求,设计一种新型2-PRC-PR(C)并联机构减振平台。该平台是在3-PRC并联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把一支链和上平台连接处的圆柱副改为一复合运动副,使该机构实现三自由度3-PRC并联机构与四自由度2-PRC-PR^C并联机构之间的切换,并在主动副处辅以弹簧阻尼,使该机构能够实现三维隔振与四维隔振。对该机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系统参量分类,并对参数较多类别采用正交试验法,分析各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规律和贡献量。研究结果表明:多维减振平台中有关参量对系统固有频率的影响具有不同于单自由度减振装置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反共振原理,提出了能隔离包含2个频率成分振动的双层流体浮筏隔振装置,在小振幅假设下建立了双层流体浮筏系统的数学模型.分析系统的隔振机理,给出了力传递率的表达式.分析表明,双层流体浮筏具有2个反共振频率且可通过改变液位高度实现调节.将双层流体浮筏与质量和等效刚度相同的单层流体浮筏和传统质量-弹簧隔振系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双层流体浮筏在传统质量-弹簧系统没有隔振效果的低频段具有良好的隔振效果.当双层流体浮筏2个反共振频率一致时,其具有比单层流体浮筏更好的反共振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计了一个混合模式的电流变减振器,将其应用于1/4汽车半主动悬架系统,建立了基于新型电流变减振器的半主动悬架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减顺具有良好的隔振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