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诉讼观念是处于不同社会阶层 ,及在权力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对诉讼的普遍的看法、心态有不同的表现。呈现了“无讼”、“息讼”、“厌讼”、“贱讼”、“惧讼”、“健讼”等反映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的多角度的形式。通过对不同诉讼观念的基本成因、报持该观念的群体及各观念的不同内涵的研究 ,对各种有关诉讼的观念进行比较研究 ,梳理其中内在联系与表现 ,对于认识和理解我国古代法制思想和法制环境具有一定的帮助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传统“无讼”诉讼理念的形成机制在于国家与民间的互动:上层文化人士创造出一大批凝聚着儒家和谐政治理想的“无讼”文化产品,这批产品经过下层文化人士以戏剧演出、说书等方式将之推到普通群众的面前,使普通群众在心理上对之产生一种价值认同,再加上乡土士绅的努力,儒家“无讼”的诉讼理念终于在民间社会生根发芽,成为我国的传统诉讼理念。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厌讼观念居于主导地位,这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基础,并对传统社会有一定的积极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诉讼观念仍然有一定的市场,这是由观念的特性及一定的经济、现实原因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西诉讼文化差异的比较,指出中西传统诉讼文化主要存在三点不同:一、思想意识基础不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西方传统诉讼文化以基督教宗教文化为思想基础.二、诉讼文化价值取向不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追求“无讼”,西方传统诉讼文化追求以实现正义为价值目标.三、在形式上表现出对程序的重视程度不同,中国传统诉讼文化重实体轻程序,西方传统诉讼重视程序价值.文化基础的不同应当在我们移植西方诉讼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的过程中予以考虑并引起相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立法滞后及诉讼观念的落后导致了简易程序已不能适应现代司法的需要,必须加以重新改造。同理,简易程序的改革不仅仅是法律条文的改造,还涉及诉讼文化、诉讼理念的改造。为此笔者对改革简易程序应处理好的基本思路、途径,重构简易程序的基本框架、内容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宋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重要的变革与转型时期。随着私有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财产流转关系的复杂化和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宋代法律的复杂化、理性化与形式化与汉唐相较则大为增加。因应民众对法律的广爱需求,宋代民间出现了教习词讼知识和诉讼技巧的讼学。与此同时,为当事人撰写词状、指点诉讼、收取诉讼费用、以法律为生的职业讼师群体亦纷纷登上宋代的司法舞台。在讼学和讼师直接影响下,宋代民间兴起了好讼风尚。讼学与讼师既是宋代民众对法律知识的客观需求与法律意识增强的重要体现,又是宋代法律制度近世化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7.
“无讼”的法文化传统始于儒家的社会理想,是所谓“以德去刑”之极端;随着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法治精神的东渐与公民意识在中国的成长,特别是近两年不断曝光的民事大案,“无讼”传统受到了猛烈冲击;公民的诉讼权要求促使这一传统观念的内核发生裂变;而当前中国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也为“无讼”传统的延续带来一线转机。  相似文献   

8.
"无讼"与非讼解决争议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传统法“无讼”目标的指引下,形成了调解、调判等司法传统,其对当代诸种非讼解决争议方式具有深远影响。审视历史并正视现实,应充分理解非讼解决纠纷的积极意义,加以借鉴、继承才是理性的态度。将诉讼方式与非讼解决纠纷机制结合起来,健全具有中国特色的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9.
"无讼"一词出自《论语·颜渊》:"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孔子意思是说,审理案件我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我的目的在于使人们不争讼。孔子的这一观点成为二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诉讼理念,深深影响着中国古代的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几乎历朝历代都将其奉为圭臬而遵守之,没有太大的变动。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以来文学研究界标举“告别功利主义、回归文学本体”的大纛对“五四”文学革命所建构的新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并将其视为20世纪文学功利主义文学观念的罪恶之源。这样的认识在触及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五四”文学观念的误解,对其复杂性、历史性挖掘不够。其实以新青年派知识群体为核心的“五四”文学先驱在文学革命发生之时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