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原理的分析,研究了通信中数据高速传输与系统有限带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抗干扰性能,阐明了MIMO和OFDM混合系统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是一种提高通信系统容量的有效方法.讨论了 MIMO系统信道容量与天线单元之间关系,对3种MIMO-OFDM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进行了研究,系统采用时间、频率和空间3种分集相结合的方法,使MIMO-OFDM无线通信系统干扰容限增加,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原理的分析,研究了通信中数据高速传输与系统有限带宽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多输入多输出系统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抗干扰性能,阐明了MIMO和OFDM混合系统具有较高的频谱利用率,是一种提高通信系统容量的有效方法。讨论了MIMO系统信道容量与天线单元之间关系,对3种MIMO-OFDM系统的抗干扰性能进行了研究,系统采用时间、频率和空间3种分集相结合的方法,使MIMO-OFDM无线通信系统干扰容限增加,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宽带无线通信中的滤波器组多载波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滤波器组多载波技术抗多径衰落能力很强,能够平衡高速传输与均衡接收复杂度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未来宽带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之一.从已获广泛应用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出发,简述滤波器组多载波传输技术基本原理及框图,给出现存问题.在此基础上总结它们与多输入多输出、码分多址以及认知无线电系统的技术融合,并对滤波器组多载波技术发展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4.
MIMO-OFDM无线通信系统鲁棒的二维导频辅助信道估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MIMO(多输入多输出)系统中多天线之间导频信号存在干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MIMO-OFDM(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无线通信系统的鲁棒的二维导频辅助信道估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估计方法对无线信道的统计特性不是很敏感,在多输入多输出天线的时变无线信道中有很好的估计与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5.
B 3G移动通信系统可提供高达100Mbit/s的速度,MIMO-OFDM作为B 3G的核心技术,同步问题一直是该系统的关键问题.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FDM),多输入多输出系统(MIMO)技术的原理,分析MIMO—OFDM系统中存在的同步问题,总结MIMO—OFDM系统的同步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可以有效的消除信号符号间干扰并具有较高的频带利用率。空时分组码可以弥补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对移动造成的多普勒频移比较敏感的缺陷,所以这两种技术的结合在下一代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研究了DSTBC(D ifferential Space-Tim e B lockCodes,差分空时分组编码)和OFDM(O rthogonal Frequency D ivisionMu ltip lexing,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收发机结构。由于接收端不需要进行信道估计,可大大简化接收机复杂度。通过仿真给出了DSTBC-OFDM系统与STBC-OFDM系统及纯OFDM系统在Rayle igh衰落信道及SUI信道下的比特差错性能。通过比较可看出,在静止情况下或中速移动但信道条件较好的情况下,DST-BC-OFDM系统可作为STBC-OFDM系统的替代。  相似文献   

7.
在4G(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中,针对传统的基于Matlab/Simulink系统级设计方法中存在仿真速度慢以及无法与硬件实现紧密结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用SystemC进行系统级仿真的方法.介绍了用SystemC进行通信系统建模的优点,并结合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的接入方式,给出了系统级SystemC仿真建模的实例.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水声通信系统的频谱效率及误码率性能,将混叠的概念引入了广义频分复用技术(GFDM)中,提出了混叠广义频分复用(O-GFDM)新型多载波调制方案.O-GFDM的发送矩阵及接收矩阵不再是传统的方阵,通过混叠系数来改变矩阵形状,从而提高频谱效率.给出了O-GFDM系统方案模型,并比较了几种主要调制方案的频谱效率分析及水声信道下误码率性能.结果表明,O-GFDM相对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和GFDM表现出了更好的误码率特性和频谱效率.  相似文献   

9.
崔用明 《甘肃科技纵横》2005,34(3):23-23,120
简述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的发展及特点,论述了其原理及实现方法。构建了OFDM系统的实现框图。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载波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传输特性,结合通信系统的System view软件仿真,构建了多载波OFDM系统模型并给出仿真结果.该仿真方案解决了通信模型参数修正、分析及过程演示等困难,是一种快捷方便的建模仿真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交频分复用是一种高效的多载波调制技术,可以用来对抗无线环境中的多径衰落,减少码间干扰。空时编码是一种发射分集技术。该文主要研究了基于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的空时分组码和空频分组码的系统结构以及编译码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将空时编码技术与多天线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相结合能非常有效地抵抗频率选择性随机衰落。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4G通信技术中的正交频分复用、多输入多输出、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IPV6等关键技术问题,与3G相比,4G技术有着更大的发展优势,更能适合不断发展的通信潮流。  相似文献   

13.
正交频分复用(OFDM)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是解决未来宽带无线通信系统中多径衰落信道和带宽效率两大技术难点的关键技术。分析了 MIMO 系统模型和空时分组码(SBTC)的编解码原理,建立了基于SBTC 的 MIMO-OFDM 的系统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空时编码与 MIMO-OFDM 的结合,能够充分利用空域、频域、时域分集,有效地改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14.
正交频分复用(OFDM)与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IMO)的结合成为新一代高速通信系统研究的热点,但MIMO-OFDM系统所产生的高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却成为限制这项技术发展的最大障碍。本文在分类的基础上,将对目前主要存在的降低PAPR的方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在3D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模型中,分析了基于导频的信道估计方案.针对线性最小均方误差方法的算法复杂度高的问题,应用奇异值分解(SVD)算法降低信道自相关矩阵的维数,以减小算法的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奇异值分解的信道估计算法,能够在保证误码率(BER)性能的情况下,具有更低的算法复杂度.  相似文献   

16.
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继第三代移动通信之后国际上主流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本文对第三代TDD移动通信系统新的多址技术与天线技术作扼要分析,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技术与MIMO技术相对于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陈静锐  陈盛云 《江西科学》2011,29(1):102-104,127
提出了一种在有限反馈条件下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中基于波束成形的系统容量分析方案.对一个选好的波束成形向量,分析了确定性信道、随机性信道的容量,并结合注水法来进一步分析波束成形对系统容量的提升能力.通过仿真可知,采用波束成形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MIMO-OFDM系统在确定性信道与随机性...  相似文献   

18.
第5代移动通信基本要求与新型多址复用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中接口标准在移动通信网络中是最关键部分,而空中接口中最核心的是多址与复用技术.首先给出了第5代移动通信系统(5G)对空中接口技术的新要求,然后对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滤波器组多载波传输(filterbank based multi carrier,FBMC),通用滤波多载波(universal filtered multi carrier,UFMC)和广义频分复用传输(generalized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GFDM)等3种基于OFDM改进的新型多址与复用技术.  相似文献   

19.
在高铁高速移动场景下,对基于射频拉远(RRH)的宏小区协作多输入多输出正交频分复用(MIMO-OFDM)系统以及基于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协议的4RRH信道模型做了详细描述,并设计了相应的频偏估计算法以及信道估计算法.通过Monte-Carlo仿真实验对该系统做了性能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克服多普勒效应,准确地恢复信道响应,从而达到较低的误块率(BLER)与较高的吞吐量,实现高速运动场景下的高性能.  相似文献   

20.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利用相互正交的多个子载波传送信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调制方式灵活、抗多径干扰等特点,已成为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系统的基本原理,并说明了低压电力线介质上,改进OFDM技术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