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低碳粒状贝氏体钢强韧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4SiMn3Mo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及组织作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钢连续空冷后,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韧性差、屈强比低。经300℃回火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而经400-500℃回火产生回火脆性。根据回火过程中温微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探讨了粒状贝氏体钢的强韧化机理在火脆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对 1 4SiMn3Mo低碳贝氏体钢的强韧性及组织作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钢连续空冷后 ,组织为粒状贝氏体 ,韧性差、屈强比低 .经 30 0℃回火可获得良好的强韧性配合 ,而经40 0 - 50 0℃回火产生回火脆性 .根据回火过程中显微组织及残余奥氏体稳定性等方面的变化 ,探讨了粒状贝氏体钢的强韧化机理及回火脆化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陶瓷强韧化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包括采用原料纯化、晶粒细化、相变韧化、微孔球化、表面强化.预应力强化、低膨胀陶瓷、金属补强、纤维增强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轴承钢马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的强韧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Gcr15轴承钢在M_s点上、下等温处理时的相变过程所获得的各种体积比的马氏体-贝氏体复相组织及其强度与韧性、并通过断口分析讨论了贝氏体体积率变化对断口形貌及断裂机制的影响。Gcr15轴承钢在稍低于M_s点的220℃等温4小时所得到的复相组织,弯曲强度比普通淬火、回火的提高1470MPa,冲击韧性增加1倍多,断裂韧性约递增70%。具有优异的强韧性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潜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6.
以一种低成本高强钢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了不同冷却模式的TMCP工艺实验,并利用光学显微镜、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对其组织与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相变强化和在两相区的保温处理,在以板条贝氏体为主的实验钢组织中引入少量铁素体,使其拥有高强度、高冲击韧性等综合力学性能.在同类工艺条件下,试验钢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以及屈强比随终冷温度降低而升高,延伸率和断面收缩率随终冷温度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高碳高硅低温贝氏体(纳米结构贝氏体)相变速度缓慢的现状,采用贝氏体相变热力学理论分析主要合金元素对低温贝氏体相变驱动力的影响,设计了新型纳米结构贝氏体钢成分0.83C-2.44Si-0.43Mn-0.73Al.利用膨胀仪研究该成分贝氏体钢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变整体动力学,综合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方法研究热处理工艺对实验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50益等温转变贝氏体的抗拉强度为1401 MPa,延伸率为42.21%,强塑积可达59136 MPa·%,在室温拉伸过程中发生明显的相变诱导塑性效应;230益等温转变组织中贝氏体铁素体片层厚度小于100 nm,抗拉强度达2169 MPa.  相似文献   

8.
通过室温拉伸、摆锤冲击、光学及扫描电镜研究了QT(淬火+回火)工艺对实验钢晶界比例、晶粒尺寸、碳化物析出情况及强韧性的影响,并对其变体的分布及组合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强度逐渐降低,塑性逐渐提高;450T和500T钢断口为准解理型断裂,贝氏体板条间析出的碳化物及较低比例的大角度晶界使得冲击韧性较差;而600T和650T钢断口为韧窝断裂,组织中大角度晶界的比例增加,有效地阻碍了裂纹的扩展.变体分析表明,450T钢变体组合方式介于Bain group和CP(close packed)group之间,而600T钢变体之间呈现较明显的CP组合方式,同一CP group内的变体取向差较大,偏折了裂纹传播路径,提高了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9.
10.
借助微观组织观察,研究了外加强磁场对钢中贝氏体相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2 T强磁场作用缩短了贝氏体相变时间,增加了贝氏体铁素体的体积分数,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更为致密。另一方面,本文考虑到磁场对材料磁矩、居里温度和结构参数的影响,扩展了经典磁自由能计算模型。结果发现,低于居里温度时,长程磁有序对贝氏体铁素体的磁性贡献占主导地位,高于居里温度时,短程磁有序对其磁性贡献最大。另外,磁致磁熵改变量在居里温度处达到最大值,表明此时磁场对贝氏体铁素体磁有序程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利用扩展模型计算得到的磁自由能变化规律与实验结果相吻合,扩展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11.
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了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改进,并且以有机化学教学内容为实例讲解了模型教学法、启发教学法,归纳教学法在大学有机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中碳空冷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精细结构与强韧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表明,空冷B/M组织中,B下分割γ晶粒,使M板条束细化,李晶M减少,具有优于同成份的全M组织结构。但因空冷过程中在γ晶界上形成部分连续的碳化物薄膜,掩盖其组织的优越性,致使低温回火时韧性低于回火M。因回火过程中,状碳化物聚集球化,故中温回火时,不仅强度与回火M相同,而且韧性高于回火M组织。  相似文献   

13.
梁益龙  朱茂兰 《贵州科学》2007,25(1):13-16,26
本文研究了GDL-1型高强韧性贝氏体钢,在空冷状态下的回火冲击性能变化以及对应的显微组织和断口金相特征.结果表明,该钢经920 ℃加热空冷后获得条束状过渡形态的贝氏体加少量岛状贝氏体组织.在400 ℃~600 ℃的温度回火,分布于BF条束间的亚稳态残留奥氏体开始大量分解形成沿条束界连续分布的碳化物,在BF条内的高密度位错区也诱导析出碳化物,导致在条束界产生高应力集中而引发准解理和解理开裂,出现不可逆回火脆性,冲击能量显著降低.由于钢中的Si和Mn在原奥氏体晶界偏聚,抑制碳化物析出.在原奥氏体晶界未能沉淀出连续分布的碳化物,因此未见沿晶解理开裂特征,对应的断口金相呈条形准解理和解理的特征,其尺寸分别与BF条和束尺寸相吻合.该材料的不可逆回火脆性出现的温度范围与大多数合金结构钢相比提高约200 ℃.  相似文献   

14.
对新型冷作模具用钢65Nb 进行了提高强韧性的工艺研究,结果表明:65Nb 钢预先热处理采用经充分锻造后球化退火,最终热处理采用高温加热淬火后三次高温回火可获得高的强韧性。以1 120℃淬火+ 560℃三次回火性能最佳,适合于用来生产连续工作并要求有足够红硬性的冷作模具,特别是冷镦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加入稀土来强化中碳马氏体耐磨SiMn铸钢,提高该钢的韧性。讨论了稀土对该钢中夹杂物形态和数量响,认为强韧化中碳马氏体钢的有效方法是添加微量元素—一定量的稀土。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塑性加工后,白口铸铁形变、呈复和再结晶过程的组织及亚结构的变化。经研究发现:塑性加工的白口铸铁中共晶碳化物位错滑移、交割并形成位错网络,出现共晶碳化物亚晶块,继而“破碎”并钝化。而基体的位错增殖且晶粒细化,有分布较均匀的粒状碳化物。故此,白口铸铁强韧性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7.
毕奥——萨伐尔定律是定量描述电流激发磁场的规律。其内容是:电流元激发的磁场的大小与电流元成正比,与电流元和矢径(自电流元指向场点)夹角的正弦成正比,与矢径的平方成反比,磁场的方向沿电流元与矢径叉积的方向,其表达式为此式形式虽复杂,但对其进行分析却发现,它与点电荷激发电场的公式dE有着对应的关系,都是元场源产生场的公式。一个是电荷元的场强公式,一个是电流元的磁感应强度的公式,电流元与点电荷对应。系数μ0/4π与系数1/4πε0对应,前者中的矢径r与后者中的矢径r对应。dE和dB的大小都是与场源到场点的距离平方成正比。根据场…  相似文献   

18.
采用基于形核控制机制的贝氏体等温相变动力学模型研究了合金设计对贝氏体相变动力学的影响.针对两种贝氏体高强钢,采用热膨胀仪在425~350℃开展了等温贝氏体相变实验,观察到了不同程度的贝氏体不完全相变现象.基于形核控制机制,采用切变型相变动力学模型对两种实验钢的贝氏体等温相变行为进行了建模研究,模型中同时考虑了晶界形核和自催化形核.最后,对比分析了两种实验钢中形核激活能、未转变奥氏体体积分数以及形核速率等的差异,为贝氏体高强钢的成分设计及工艺创新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CSP生产6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的相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低碳Nb、V、Ti、Mo和Cr合金化贝氏体钢为研究对象,在Formaster-Digital膨胀仪上测定了过冷奥氏体的静态CCT曲线;在Gleeble-1500热/力模拟机上,用膨胀法测定了奥氏体的动态CCT曲线;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贝氏体钢的室温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合金元素抑制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在冷却速度大于10℃.s-1的范围内,静态CCT和动态CCT的室温组织均为贝氏体,具有较高的强度;奥氏体变形促进了贝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开始温度为610~668℃,终了温度为520~551℃.  相似文献   

20.
将两种塑料模具钢FT600 和FT600mod 奥氏体化后, 以连续冷却或等温方式, 获得贝氏体组织. 随后分别在350, 580, 700 °C下进行回火, 研究了Si, Mn元素微调后贝氏体组织及残余奥氏体转变情况. 对两种贝氏体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下的宏观硬度、残余奥氏体含量、微观组织进行了表征及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在FT600 钢的基础上降Si 增Mn 得到了FT600mod 钢, 其贝氏体转变后的残余奥氏体含量大幅降低; FT600 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在不同温度下回火, 其转变机制不同; FT600mod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含量较少, 组织稳定, 更适用于非调质工艺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