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曹操和其子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领军人物。他们都亲身经历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内心充满了忧患意识,并通过诗歌表达了其悲悯情怀。然因为他们的经历、遭遇不同,其诗歌中的忧患意识是不尽相同的。本文主要从家国忧患意识和个人生命忧虑两个方面来分析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忧患意识之异同。一、曹操和曹植诗歌中的家国忧患意识之同异作为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亲历者,曹操和曹植的家国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消弭战乱、立志报国、平定天下、关  相似文献   

2.
建安时代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取得辉煌成就的时代。《诗品》说:“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诗文;平原兄弟(曹植封平原侯),郁为文栋;刘桢、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在蜂起的作家群中,首屈一指的便是曹操和他的次子曹丕、三子曹植。  相似文献   

3.
曹植是建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是建安时期最有成就的诗人。但是,曹植的本愿并不在文学辞章,而意在扬鞭跃马,驰骋疆场,建功立业。由于历史和社会的原因,他毕竟只是一个诗人。时代击碎了他的宏愿,却又玉成了他。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这到了同时代人的最高峰,增添了建安文学的灿烂光辉。  相似文献   

4.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文学的自觉的时代”,由于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精神内涵而被冠之以“建安风骨”、“建安风力”,时至今日仍然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文心雕龙·时序》论建安文学说:“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帮之蒸。……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雅好慷慨”、“梗概而多气”,正是建安文学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而这一点,在曹植这位被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诗品·总论》)的命运多舛的文坛主将的作品中,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殷商时代是方阵作战,依凭群体力量;春秋战国是步、骑兵代替车、步兵,个体英雄出现了;但秦汉主张“侠以武犯禁”,不崇尚个体英雄;汉末崇尚名士,建安崇尚英雄,曹操以武艺选将,社会崇尚个体战斗英雄。曹植《白马篇》歌咏个体战斗英雄,把侠士舍己助人的境界升华为舍己为国,把武功叙写改变为武艺表演,既大大加深了诗作的艺术品位,又为后世军事战争诗的创作树立了榜样。曹植《白马篇》“游侠儿”形象的原型是其同母兄曹彰。  相似文献   

6.
论曹植诗     
(一) 建安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而这个高峰的出现,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丕(子桓)植(子建)都有着莫大的功绩。所谓“建安七子”,就都是那时负盛名的文学家。子桓说:  相似文献   

7.
从休闲的视角对三曹探讨,有利于理解他们的真实性、丰富性。三曹在休闲之余都热衷于文学创作,曹操对文学的态度是"歌以咏志",曹丕则认为文学可以"不朽之盛事",而曹植的文学创作只是他寻求政治理想的替代品;游宴活动是三曹休闲的另一种形式,曹操在游宴之时不忘政治寄寓,曹丕的游宴多是娱乐,作为游宴配角的曹植,更多的是附和;关于养生,曹操与曹植一样,由刚开始不相信神仙、方术到后来注重养生、甚至渴望在神仙世界里解脱自我,相比之下,曹丕倒较为理性;曹操对于酒可以说是操纵自如,他饮过酒、献过酒并戒过酒,曹丕认为酒能成礼也能败德,曹植则饮酒不节;在其他的休闲活动中,三曹都喜欢武略,曹丕的休闲带有更多的是娱乐性、享受型,曹植的爱好则更趋向于文人化;曹氏父子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永远的丰碑,从休闲的角度来观照他们,父子三人在显示各自特点的同时,其实离我们普通人并不遥远。  相似文献   

8.
正【名诗回放】七步诗三国·魏曹植(版本一)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名片】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  相似文献   

9.
陈琳的《应讥》一的写作时间,有人认为是在他归顺曹操以后,有人认为是作于“建安九年至十三年之间”,这些都是错误的,本以为应作于官渡之战前作在袁绍手下之时。曹植的《送应氏》二首,本认为前人考定的作于建安六年亦误,正确的应作于建安十二年。  相似文献   

10.
王粲论     
一在建安七子中,王粲(177—217)至少有四个引人注意的特点:一是年龄最小,孔融比他大二十多岁,不折不扣长一辈,其余五子也都比他年长。二是出身最高贵,其先世在东汉历任高官,地位显赫,为其余诸子所不及。三是其余五子都是曹操罗致而来,唯有王粲是自己送上门去的。曹植在《王仲宣诔》中说:“我公奋钺,耀威南楚。荆人或违,陈戎讲武。君乃发义,算我师旅。高尚霸功,投身帝宇”,这是合于实际的。四是王粲投奔曹操以后,在各个方面跟曹操跟得很紧,不仅与时时托病休息的徐干、一度被曹操关押起来的刘桢二人大异其趣,就是跟阮瑀、陈琳二位相比,也显得更加热衷,巧于迎合。王粲为曹操歌功颂德  相似文献   

11.
吴雪云 《科技信息》2007,(6):121-122
建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大忧患的时期。而曹氏父子及建安诸诗人却从曹操统一北中国事业的推动中,受到了英雄业绩的极大鼓舞和推动,从而激起了他们的功业意识与历史使命感,使得他们能够“伤时悯乱”而不失壮迈之志,激扬文字而常带风云之色,形成风骨嶙峋的建安特质。可以说,这种嶙峋的“建安风骨”正是建安诗歌情与志的最生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吴质(177—230),字季重,山东定陶人,三国魏著名文学家,魏文帝曹丕的谋士和重臣。 吴质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才华超群。在东汉末年群雄争战的时期,兖州牧曹操为扩充实力,广招天下贤士,于公元193年将年轻的吴质招到麾下,并以其才学通博,文才出众任他为五官将。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都很有文学才华,但对吴质的文章简约严明、文词清新,十分欣赏,经常约吴质饮酒赋诗,高谈阔论,关系密切。 吴质善于游处在曹氏诸兄弟之间,他与曹丕的关系尤为密切,曹操的长子在战争中死去,次子曹丕成长子。按照传统办法曹操死去应由曹丕继承王位。而曹操四子曹植才华横溢,最为曹操宠爱,成为曹丕继承王  相似文献   

13.
刘桢简论     
被誉为五言诗创作“妙绝时人”的刘桢,是建安诗坛上一位颇有成就的重要诗人。后世评论者往往把他与“建安之杰”的曹植并列,或者与王粲比并。从刘桢现存的数量不多的诗篇看,这种简单的比并,也并非毫无道理。至少可以见出他的诗歌创作在当时,或稍后一点的南朝时代是有一定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正《建安文学》邮票采用6枚版式,主图选取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太阳神鸟,附图为"三曹父子"及其代表作,分别为:曹操的《观沧海》、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邮票的两枚附图既相对独立,又浑然一体。其中一枚为人物肖像,另一枚为其代表作品,通过与作品相呼应的水墨山水画将两枚邮票连接为一个有机整体。这套邮票由我国著名邮票设计家刘钊设计,古朴大方,艺术价值很高。  相似文献   

15.
建安诗歌中运用风这个外物景象较多,而且都着上了诗人强烈的悲凉慷慨之情,由此构成“悲风’’意象。建安诗歌的“悲风”意象具有抒情的多样性和形象性特征。这一意象的形成与建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审美追求密切相关。“悲风”意象是建安文学的特色之处,也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樊文军 《科技信息》2009,(20):I0109-I0109,I0112
曹植是建安时期诗人的代表,文章阐述了曹植诗歌中生命价值的体现,以引用原文和详细解释文字意境这两种方式分析了曹植诗歌中所展现的其对生命意识的追求。  相似文献   

17.
说陆机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魏晋南北朝时大约400年间,是被鲁迅先生称之为“文学的自觉时代”。〔1〕这个时代随着社会历史的演变,文学日益发展,逐步摆脱了作为经学附庸的地位,驰上了自觉发展的独立轨道。这表现就是人们的文学观念有了长足的进步,创作规律受到重视并得到总结与探讨,文学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当时的作家不但刻意为文,且努力探讨、认识、掌握、运用文学创作的特有规律,从而把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这些作家中,继建安时期的曹植之后而能堪称大家的便是晋初的陆机。陆机生于吴景帝…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19.
老瞒诗格极雄深,开魏犹然殿汉英。 文帝便饶文士气,《短歌》试自百回吟。 ——张玉谷《古诗赏析》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他在政治上一反传统观念的作法,实行“唯才是举”,重视文学之士,在他们父子周围集中了一批有才能的文学家、诗人,形成了邺下文学集团。 曹操是“改造文章的祖师”,他的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他的一部分乐府诗表现了他的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和顽强的进取精神,悲歌慷慨,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氛,《短歌行》(“对酒当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曹操的《短歌行》,一共有两篇,“对酒当歌”是其中的第一篇。这篇诗历来为人所称道,大家都作过分析和研究,但总未能令人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弄清诗中的主人公身份所致,因此我不揣固陋,提出个人看法,试作分析,以就教于高明。 为了分析上的方便,先将这首诗全文抄录于下: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问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鸟鹊南  相似文献   

20.
 古墓里的千年古尸,如何判断他的身份——比如2009年河南安阳宣称发现的曹操墓里的男性尸骨?说起来鉴定技术并不难,曹操之子曹植也是名人,其墓穴及尸骨1951年就已确认,所以直接取曹植尸骨的DNA与该不明身份尸骨的DNA鉴定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不幸的是,曹植的尸骨如今已遗失,怎么办?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与该校历史系联手想出一个新办法——寻找曹操在当今的后代,以确定曹操的DNA特征。他们通过对曹氏家族人群DNA和族谱的调查,不仅确定了曹操的后人,还鉴定出了曹操的非士族身份。这个发现触及2000年前的历史,但这种穿越千年的技术鉴定百分之百可靠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