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广西涠洲岛附近海域发生的赤潮实况,分析2003年7月和2004年6月广西涠洲岛海域赤潮发生与海洋水文气象的关系。结果表明,涠洲岛雨季来临之前,气温、海水温度增加,海平面气压、相对湿度下降,风速减弱容易诱发赤潮,赤潮爆发后对该海域盐度影响较大。降水量的多少是影响赤潮发生的一个关键因素。海洋水文气象要素条件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和赤潮生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浙江中、南海域赤潮发生的连续监测分析,表明浙江中、南海域的赤潮高发期集中在每年的4月至7月,近年来赤潮发生规模和频率呈上升趋势.2003年5月在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还监测到一次伴有链状亚历山大藻的小规模有毒赤潮.本区主要赤潮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  相似文献   

3.
2004年6月15日,国家海洋局宣布:中国海监飞机和舶近日在渤海海域发现大面积有毒赤潮。其中,黄河附近海域的赤潮面积约1,85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为棕囊藻;天津塘沽附近海域至渤海湾中东部及北海域赤潮面积约3,200平方公里,主要赤潮生物为米凯伦藻(三宅裸甲藻)。棕囊藻、米氏凯伦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对广西北部湾近岸海域2002-2021年发生的20次赤潮灾害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近20年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平均每年发生1次,发生面积约为384 km2,持续时间为3.65 d,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近10年(2012-2021年)相对前10年(2002-2011年)赤潮发生面积增加(18倍)。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共有10种,其中次数最多的是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其次是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水华微囊藻(Microcystis flos-aquae)和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但近10年不断有新的赤潮藻种出现。赤潮发生总数中,有毒或有害赤潮11次,分别为球形棕囊藻4次,夜光藻和水华微囊藻各3次,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1次。广西近岸海域赤潮发生的分布范围广,2008年以前主要发生在北海市涠洲岛海域,2008年以后钦州市三娘湾和三墩岛海域、北海市廉州湾及防城港市防城湾陆续开始发生赤潮。通过综合分析近20年北部湾近岸海域赤潮发生和分布的基...  相似文献   

5.
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属蓝藻门、颤藻科、束毛藻属。2004年6月28日至7月1日涠洲岛附近海域发生了一次小规模的红海束毛藻赤潮,这已是该海域近3年内的第3次红海束毛藻赤潮。赤潮生物的最高密度为7.0×10^8cell/L。在赤潮发生前涠洲岛附近海域海水中的营养盐含量变化较大,海水硅酸盐和磷酸盐含量逐月降低,赤潮发生前1天硅酸盐和磷酸盐降至最低。赤潮发生前海水温度持续升高。赤潮发生区与未发生赤潮海区相比,赤潮发生区在赤潮发生前硅酸盐含量更低,基本检不出;赤潮发生区磷酸盐含量降低,但是较对照区含量高。在赤潮形成期间,赤潮发生区硅藻数量明显的降低。本次赤潮发生与海水的富营养化无关,是一次非富营养化引发的赤潮,赤潮的发生导致海区的COD升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收集整理2001—2017年相关数据, 对我国近海海域赤潮爆发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究。结果表明, 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规律呈先增后减趋势, 2001—2005年, 近海赤潮面积和频次大幅度增加, 2006—2017年则明显减少。2008—2017年, 我国发生赤潮608 次, 引发赤潮的第一优势物种有65种。其中, 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是引发赤潮次数最多的生物, 共计106次。各海区赤潮的影响因素有差异: 渤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主要受营养盐和总氮影响, 东海区赤潮面积和次数变化与营养盐、总氮、总磷和亚硝态氮显著相关, 南海区赤潮面积变化与污染物入海量和CODcr显著正相关(P<0.05)。为进一步减少赤潮爆发, 提出我国近海海域赤潮防治建议: 建设在线监测站点, 采取因区制宜的管控措施, 加强源头排污管理, 完善应急响应体系, 进行海洋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5年3月~10月间珠海近岸海域N、P营养盐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赤潮多发期该海域N、P污染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海域进行了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在赤潮多发期,珠海近岸海域水质N、P污染严重,表层海水DIN指标劣于Ⅳ类海水标准2.4~5.7倍,明显呈现高N、低P的污染特征;该海域氮磷营养盐随月份和空间的不同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近岸海域受径流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生物化学过程的影响;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为:珠海近岸海域在赤潮多发期为磷限制潜在性富营养化海区。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近岸海域富营养及赤潮发生特征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江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对本海域赤潮发生的历史事件从发生时间、空间、规模及种类变迁上进行归纳分析,并介绍2003年的赤潮贝毒调查情况.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国内外赤潮客害损失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并根据珠海海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珠海附近海域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系统构想,目标是通过研究,建立良好的赤潮灾害损失风险评估系统,为相关决策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尽可能的把赤潮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10.
冯静  孟妍  柯成辉 《科技信息》2011,(5):I0373-I0373,I0354
本文汇总汕尾港区2004-2008连续五年的水质监测资料,首先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汕尾港海域进行了富营养化评价,又统计2002~2008年汕尾港海域赤潮的监测资料,进而以赤潮的发生为契合点进行了富营养化与赤潮形成原因的分析。结果表明,汕尾港丰富的营养盐物质为棕囊藻赤潮的爆发提供了物质基础,赤潮的发生和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呈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涠洲岛南湾港海域发生铜绿微囊藻赤潮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涠洲岛南湾港海域铜绿微囊藻(M icrocystis aerug inos)赤潮期和非赤潮期的水质监测资料,对比分析赤潮期和非赤潮期该海域的海水水质状况。在赤潮期,铜绿微囊藻数量达2.08×1010个/升,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9.95%以上,COD浓度为4.47m g/L,DO含量为11.2m g/L,Ch l-a浓度为22.5μg/L,海域营养状况指数为0.01~0.08,属贫营养型水域,除赤潮中心外,水质没有受到有机污染。在非赤潮期,COD浓度为0.82m g/L,DO含量为7.2m g/L,Ch l-a浓度为3.8μg/L,全部测值均符合一类海水标准,水质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至嵊泗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与赤潮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嵊泗列岛位于长江口外,其附近海域是长江口外赤潮的多发区域,我们在其赤潮多发时期的6~8月进行四期监测,结果表明:嵊泗列岛附近海域6~8月海水多处于富营养化状态,浮游植物密度极高,主要优势种夜光藻等均为赤潮种类,极易引发赤潮.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含量对限制浮游植物的大量繁殖可能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监测期间现场还监测到一次中缢虫赤潮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赤潮预报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烟台市四十里湾海域2004-2006年5-10月的水文气象、表底层的水质、底质、贝类及赤潮生物的实际观测与监测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分析,总结出在四十里湾海域生物、化学、水文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利用海域气象因子的变化特征预报赤潮发生的方法为:当海域春夏秋季,雨水充沛,降雨过后的5-7 d,天气一直晴朗、光照充足、风向为NE、平均风速稳定在2-5 m.s-1、日气温稳定在23℃以上、表层水温较常年偏高1-2℃,且日变化值大多稳定在0.4-0.8℃之间,可预报海域将发生赤潮.  相似文献   

14.
海水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因素之一,氮磷比的不均衡也可能引发赤潮藻的大量繁殖,产生赤潮。该文利用2009年~2013年宁德市近岸海域水质监测资料和有关文献来评价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氮磷比及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沙埕港和三都湾水质富营养化水平较高,富营养程度呈下降趋势;晴川湾和福宁湾水质富营养化水平较低,其中晴川湾富营养化程度呈上升趋势,福宁湾富营养化程度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广西近海海域赤潮现象越发频繁,对近海生态环境和海洋渔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探索赤潮发生的机制,研究其形成机理,是有效监控赤潮和准确预测赤潮的关键。本文利用Finite Volume Coast and Ocean Model (FVCOM)模式构建广西近海水动力模型,使用步长为30 m的细网格计算广西沿海及涠洲岛附近环流,同时利用物质输运模型计算广西近海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输运扩散情况。涠洲岛周围海域平均潮差约为2.4 m,最大潮差为4.8 m;平均涨潮时为13.1 h,平均落潮时为8.8 h;涨潮时最大流速为1.02 m/s,涨落潮交替时涠洲岛附近流场相当复杂,岛屿周边常常形成众多小型涡旋。污染物试验结果表明,近海河口排放COD对涠洲岛等离陆地较远的海域影响不大,而来自外海开边界的COD浓度对其作用更为明显;高浓度COD经常在涠洲岛南湾中滞留,COD等值线在涠洲岛处向南弯曲,导致涠洲岛西侧COD浓度比东侧高,而南湾和涠洲岛西北侧正是赤潮频发的地方。上述结果从动力方面表明,涠洲岛附近海域多发性的赤潮和水体富营养化与外海海水输送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16.
2018年8月19日至23日,广西钦州湾海域发生由红色赤潮藻(Akashiwo sanguinea)引起的藻华暴发现象.为探讨在线监测浮标应用于赤潮预警研究的作用,本文使用2018年8月16日至27日位于藻华海域的GX11号广西海洋生态在线监测浮标数据,分析藻华暴发过程前后风速、气温、水温、盐度、pH值、溶解氧、叶绿素...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09--2011年的5—10月在渤海湾赤潮监控区6个监测站点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渤海湾赤潮监控区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概况.结果表明:近3年来,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受到了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的污染,水体处于严重的富营养化状态,且无机氮的污染程度明显高于活性磷酸盐;从空间分布上看,渤海湾赤潮监控区海域活性磷酸盐的空间变异系数在0.14~0.39之间,高于其他项目的空间变异系数,说明活性磷酸盐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明显大于无机氮和硅酸盐;在时间分布上,表层海水营养盐质量浓度存在明显的月变化特征,出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8月份其质量浓度达到最高值;从营养盐的结构特征上看,NO3--N占无机氮质量浓度的57%~70%,是该海域无机氮的主要存在形式;从赤潮监控区的富营养化等级划分来看,赤潮监控区由2009--2010年的磷限制状态转为2011年的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8.
福建平潭外海域春季常发生夜光藻(Noctiluca scintollans)赤潮(又称“蓝眼泪”现象).为探讨这一特殊赤潮时期水体营养要素及痕量金属的变化及响应情况,于2022年4月对该海域(28个站位)进行了大范围的水文、化学及生态观测.水文数据显示平潭东北海域存在季风性涌升现象.营养盐数据表明,平潭海域表层海水总无机氮浓度为6.0~97.7μmol/L,高值区出现在平潭东北的海水涌升区域,其中以铵盐为主(约60%),磷酸盐浓度高达3.0μmol/L.溶解态痕量金属Cd、Co、Ni、Mn的高值区与总无机氮分布基本一致,而Cu在调查海域则表现较稳定.生态数据显示叶绿素a浓度高值区主要出现在近岸以及外侧海域,以小型浮游生物(粒径20~200μm)为主.现场观测和流式细胞计数表明,夜光藻赤潮区域与微型浮游生物(粒径<20μm)分布相吻合,并主要聚集于涌升流区域.上述结果表明,涌升过程带来的营养元素(铵与磷)及金属直接促进了微型浮游生物的生长,是形成平潭海域夜光藻赤潮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黄辰 《厦门科技》2007,(3):39-4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日益增多,外排入海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对我们生存的这片海域造成了严重的水质污染,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导致赤潮频发且面积不断增大,在我国的渤海、东海海域都发生了面积达几千平方公里的特大赤潮,这在国际上都是非常罕见的,同时给海洋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20.
细菌在赤潮生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组从珠海赤潮发生海域采集的11株细菌中分离、筛选出2株具有显著溶藻效果的细菌.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2株细菌均属杆菌,形态明显不同,均可作用于球形棕囊藻,导致藻细胞破裂和胞内物质溶出而死亡,达到治理棕囊藻赤潮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