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热脱附谱研究了氧在银-铂合金(含Pt 9.7 at.%)表面上的化学吸附。结果表明:氧在合金表面上主要存在两种吸附状态,峰温为580±10K的二级脱附峰,与氧原子在合金表面Ag原子上的吸附相对应,脱附活化能E_d=213±15kJ/mol;峰温在660K左右的二级脱附峰,与合金表面Pt原子对氧的作用有关,脱附活化能为330~430kJ/mol,并随氧暴露量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对混合式格点法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并用这一改进方法研究了氧在银或银合金表面上的吸附,结果表明:氧分子在银表面上发生吸附的阈值约为6.5KJ.mol^-1;氧分子动量大于45au或合金中金的质量分数大于0.3时,都不发生分子氧的吸附,另外,处在振动激发态的氧分子比在振动基态的更容易发生吸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证了非线性光学中谐波的产生问题。我们指出,如应用H.Haken的自组织理论来分析不是很恰当的,而应用不久前我们提出的非绝热近似下的自组织理论来研究较为妥善。  相似文献   

4.
本文导出了确定论系统快弛豫变量的精确消去公式,其递推关系为.所得到的递推关系具有计算方便、能用于非自治系统和能清楚分出绝热贡献和非绝热贡献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应用高阶量子绝热近似方法分析了非绝热效应对微腔中原子动力学演化的影响,研究了腔中原子非绝热跃迁几率.  相似文献   

6.
以统计力学方法、晶格模型为基础,提出研究理想溶液在能量非均匀固体表面上吸附的新方法,得到吸附相活度系数表达式,模型推导过程中,直接考虑了固体表面能量分布不均匀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8.
席夫碱化合物在银溶胶上的吸附状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系列席夫碱化合物,研究了它们的表面增强拉曼光谱,傅立叶变换拉曼光谱,探讨了它们在银溶胶上的吸附状态和表面增强机理,发现这类化合物以化学吸附模式为主,为进一步研究它们在生物体系中的作用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气体变压吸附非等温非绝热非平衡模型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固定床吸附过程中流动、传热和传质过程,将多孔介质内传输模型应用于吸附过程研究,建立了大含量强吸附的非等温非绝热非平衡模型,传质过程采用线性驱动力模型.应用有限体积差分法对方程进行离散,使用SIMPLE法进行压力一速度修正.使用迭代法进行方程求解.采用此新模型计算了定壁温条件下圆筒形沸石13X吸附床对质量浓度为0.176 kg/m2的二氧化碳/氮气双组分气体的吸附过程,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模型可以合理地计算吸附传质与传热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符合前人的实验结果.计算结果表明:吸附过程中温度变化非常显著对吸附量的增大和处理周期的缩短都是不利的,对吸附过程温度的变化进行抑制是提高吸附分离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室温动态氧吸附量表征了不同Co~Mo系HDS催化剂活性中心的浓度,与它们的HDS活性比较,看到HDS活性k_(HDS)与室温动态氧吸附量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说明了这种方法可作为实用的HDS活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1.
采用快速动电位扫描方法对PtRh合金电极上氧的吸附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tRh合金电极上氢的吸附是在接近平衡状态下进行的,而氧的吸附过程却是一个不可逆过程。随着合金电极当中Rh的含量的减少,氧的吸附峰的位置很明显地朝阳极方向移动。对w(Rh)<50%的合金电极,其氧的吸附峰已经基本上与Pt电极的相重合。同时,在同一电极电位下,化学吸附氧的数量却随着合金当中Rh的含量的增加而明显增多。此外,还对合金电极表面预处理方法不同对其动电位i,φ电线形状以及氧的解吸峰位置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两塔径向流变压吸附制氧实验装置,研究了径向流吸附器的气体流动型式、外流道宽度和流道结构对制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变压吸附制氧,径向流吸附器采用向心流动最为合适;在实验条件下,外流道宽度减小到13 mm时,氧和氮分离效果最佳;与Z型流道相比,Π型流道结构改善分子筛的利用率,产氧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卤化银选择电极对干扰离子的动力学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活度阶梯法研究了AgI和 AgBr电极对干扰离子的瞬时响应信号。对于非单一瞬时信号,所测定的平衡电位选择性系数符合相应化合物的溶度积比值,证实瞬时信号产生的机理是离子交换反应。离子交换产物的溶度积越小,离子水合焓差越小,瞬时信号负峰高度越大,水合焓差还可以解释正负峰高度比,这些都证明瞬时信号峰电位是决定于离子交换速度而不是离子扩散速度。瞬时信号是非单一型还是单一型决定于平衡时离子交换产物的摩尔分数和干扰离子浓度,也与两离子的水合焓差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溶解氧含量对Fe基换热表面腐蚀行为的影响机理,根据第一性原理,对O2单分子、H2O单分子和溶氧水体系在Fe基换热表面的吸附进行了研究,采用GGA/PBE,近似计算吸附过程中的吸附能量、态密度及布居数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含氧水溶液中溶液与Fe基表面存在表面吸附,水分子趋向于顶位吸附,氧分子趋向于Griffiths吸附;H2O分子在Fe(001)表面吸附而相互作用时,引起了界面双电层电荷分布的变化,使Fe原子失去电子带正电,导致表面电位发生变化;O2分子在Fe(001)晶面吸附时,促使Fe(001)表面原子失去电子,表面电位增加,O2分子与表面Fe原子易于发生电子转移,其中O原子的2p轨道对于O2分子在Fe(001)晶面的吸附起主要作用;随着溶氧水体系中O2分子所占比例的增大,吸附能的绝对值也随之增加,Fe基换热表面相互作用更强。研究探明了不同溶氧量对Fe基换热表面腐蚀的影响规律,为实验研究金属基体腐蚀机理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分子膜驱油技术因其操作运用简单、不伤害储层、价格便宜等优点而成为提高油田采收率的重要方法之一。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研究了分子膜(MD)在陆梁油田白垩系呼图壁河组岩石粉上的静态吸附特征以及在模拟岩心中的动态吸附规律,采用Zetasizer2000研究了分子膜(MD)吸附在石英砂表面的Zeta电位变化;并进行了分子膜(MD)室内驱油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分子膜(MD)在岩石粉上12 h后吸附可达到平衡,吸附量受液固比、膜剂浓度影响,动态吸附特征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2分子膜(MD)吸附在石英砂表面后会提高石英砂表面的Zeta电位,使石英砂表面呈电中性或弱正电性;3分子膜(MD)驱可降低注入压力及后续水驱注入压力,总体采收率在水驱的基础上再把采收率提高8%左右。  相似文献   

16.
致密油在储层多孔介质中的吸附研究多以定量的实验研究为主,定性的机理研究较少。以正己烷为对象,从原子分子层面定性研究其在碳酸钙表面的吸附能力,为解释致密油在储层岩石基质上的吸附性提供了有力依据。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了C_6H_(14)分子在CaCO_3(100)面的吸附能,对比分析了吸附前后的物理结构和电子态密度。结果表明:C_6H_(14)分子在B11位吸附最稳定,吸附能为-0.782 4 eV,吸附后键长键角变化率均小于1%,是一种弱化学吸附。不同吸附位的能量差值很小,仅为0.017 8 e V,C_6H_(14)分子容易在CaCO_3表面发生稳定流动。吸附后,C_6H_(14)分子的电子态密度向低能量区域整体偏移约3.1 e V,而CaCO_3(100)面的电子态密度曲线基本重合,吸附作用对C_6H_(14)分子的电子结构影响显著,对CaCO_3(100)面电子结构影响甚微。  相似文献   

17.
测试了微型制氧吸附剂的平衡吸附特性,在此基础上选出适合快速真空变压吸附制氧的吸附剂. 针对传统的单塔两步快速变压吸附制氧含量低问题,提出了提高产品气氧含量的单塔快速变压吸附制氧的排放气和原料气组合充压流程,并对该流程进行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在单塔快速真空变压吸附制氧过程中,采用排放气和原料气组合充压流程可以有效提高产品气氧含量. 充压前排放气的压力和氧含量是影响产品气氧含量的关键参数,采取合适的排放气压力和较高氧含量的排放气可获得更高的产品气氧含量. 在吸附和解吸压力分别为240 kPa和60 kPa时,采用排放气和原料气组合充压的快速真空变压吸附流程可获得氧体积分数90%的产品气,其产氧率为325. 08 L·h-1·kg-1 .  相似文献   

18.
The molecular orientations ofp-nitrobenzoic acid (PNBA) on the surface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silver mirror have been investigated by using surface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SERS) and UV-visible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In the mixed system of silver colloid/PNBA/ethanol, the orientation of PNBA on silver nanoparticles remarkably different from that on silver mirror was observed, and it mainly resulted from the cooperation effect of the adsorption to surface active sites on silver under the pressure of aqueous molecules. This result is of some significance for further studying surface-interfacial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silver nanoparticles, and the technique used in this note is feasible to get the SERS spectra of some molecules insoluble in aqueous solution.  相似文献   

19.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法制备了竹纤维/聚苯胺二元复合物,并将该复合物处理含银溶液中的银离子(Ag^+)。研究了初始Ag+浓度、温度和振荡等因素对吸附还原过程的影响,探讨了吸附过程动力学及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物对低浓度Ag+溶液有较好的去除率,最佳达到99.0%;升高温度以及振荡条件有利于银离子的去除;吸附还原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且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Ea为28.119 2kJ/mol,说明过程容易进行,且为物理吸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