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原经济区的崛起依靠庞大而众多的产业集群的崛起,而产业集群的崛起依赖于中原地区学科集群的崛起。引言2010年9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上,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张维宁介绍了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总体构想,并表示中原经济区发展要五年彰显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数据基础上,分析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础,特别是城市基础、乡村基础、交通区位基础等。并进一步给出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本构想,包括了中原经济区包容性增长的基本目标、基本原则、基本路径、基本方法以及战略支撑系统等。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是中原经济区的主体,因此,完善河南省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推进中原经济区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三化"的内涵,提出了推动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主要举措,包括:加速工业布局调整,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加速城镇化步伐;以粮食核心区建设为契机,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等。  相似文献   

4.
《创新科技》2012,(9):5
<正>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精神,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8月6日至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在河南省郑州市主持召开中原经济区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会议。他指出,《指导意见》下发以来,河南省扎实有效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河南省已经形成了一个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一个凝聚各方面共识和要素开始向中原集聚的良好局面,在破解"三化"协调难点、重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以河南省为核心的中原经济区2000—2013年13年间的发展状况及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提出,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契机,全面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对城镇体系规划的一些思考.从中心城市的发展规模,区域城市间的关联程度,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区域内部道路系统的完善程度等方面出发,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推行郑汴洛一体化建设,形成区域经济核心增长极;在区域内部城市间形成组团式发展格局;发掘区域优势,形成对接欧亚的特色产业体系;完善区域内部道路系统,形成"米"字加"双环"形的道路格局.  相似文献   

6.
<正>吴敬琏:"十二五"应突出中原经济区人物档案吴敬琏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语录"如果河南还没有富起来,说国家已经富起来了,那是说不通的。"在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座谈会上,著  相似文献   

7.
<正>2011年10月《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出台,为中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纲领性文件,为产业结构的转型提供了政策指导。中原经济区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牵动着社会的方方面面。档案工作如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服务,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生产方式转变中得到发展和完善。我想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我国科技现状要求科技创新必  相似文献   

8.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专家访问法等分析土地流转背景下的农民体育事业发展问题,基于体育学、人口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相关理论,研究《中原经济区规划》纵深实施时农民体育事业发展的决策问题。从民生视域角度探讨中原经济区农民体育事业发展的决策,中原经济区农民体育事业发展政策的制定要遵循以人为本、亲民便民利民、利益整合、近期与长期结合等原则,要有新构想、结构化理性和组织化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2011年9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随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了《中原经济区规划》,将宿州市正式纳入中原经济区域,这就意味着宿州市搭上了中原经济区这艘"航空母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宿州市应抓住这一重大、难得的机遇,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10.
《河南科学》2017,(2):299-307
随着高铁的迅速发展,为了探讨高铁对中原经济区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影响,基于成本加权栅格法,综合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和一日交流圈等指标体系,对中原经济区各城市在高铁和非高铁情况下的交通可达性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高铁具有明显的时空压缩效应,整体提高了中原经济区的交通可达性,缩短了城市间的时空距离,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同城效应",促进中原经济区的经济一体化;(2)高铁加剧了城市间交通可达性的不平衡,高铁沿线站点城市获益最大,其等时圈受高铁轴向延伸引导作用明显.研究结果可为中原经济区城际高铁和我国其他地区高铁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杨迅周整理 《河南科学》2012,(10):1557-1558
<正>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积极探索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中国地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于2012年10月14日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专门设立了"'三化'协调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分会场,专题讨论这一热点问题。河南省科学院、河南省科协、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委政研室、河南省统计局、河南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委党校、河南商业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原经济区2003-2009年的经济发展数据,本文构建了中原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和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原经济区服务业竞争力空间格局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中原经济区空间现状呈高值分散、低值集聚,空间的不均衡性及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2003-2009年服务业竞争力水平整体提升,高值数量增加,极低值数量减少,"金字塔"型结构弱化,"双高型"集中分布于服务业竞争力高水平地区的北部.最后文章从潜力及结构因子、极化涓滴效应和距离衰减规律等方面分析其空间特征的驱动机制,并为今后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中原经济区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需求,并结合当前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保障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对实现商务英语应用型创新人才这一培养目标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背景下,建设"中原经济区",不仅需要经济实力的不断积累,体制政策的不断完善,思想意识文化的整合转型,更需要倡导儒家管理伦理学思想,以儒家管理伦理学的控制理论来协调和解决"中原经济区"发展中所遇到的利益关系和道德问题,从而实现真正的中原崛起。  相似文献   

15.
冯智宇 《河南科学》2012,(6):I0001-I0002
<正>2012年5月25日,由河南省科协和河南省科学院主办,河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河南工业大学承办的"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工业大学召开。会议内容主要围绕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科学发展进行了大会报告、小组讨论和考察调研,会议期间并召开了年度第二次理事长扩大会议,对下半年工作进行了研究和布置。开幕式由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占仓主持,河南省科协副主席梁留科、研究会理事长林世  相似文献   

16.
从时间和空间尺度分析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和极化空间格局演变,时间尺度运用ER指数和T-W指数对中原经济区30个地级市(省管市)在1990-2013年的极化过程进行了探讨,从整体上把握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过程;空间尺度选取1990、2000和2013年3个典型年份,运用引力模型为基础的空间极化指数分析了其空间极化格局的分布演变规律.研究发现:(1)中原经济区经济极化现象在1990-2013年间呈现出波动阶段(1990-1996年)、上升阶段(1996-2008年)和下降阶段(2008-2013年)三个阶段;(2)中原经济区内部差异明显,仅极化外延区的城市个数比例占到中原经济区城市的半数以上,且空间极化指数相对也很低;(3)极化空间分布上,中原经济区极化核心区、极化内缘区和极化过渡区主要交错分布在京广线上,而数量众多的极化外延区大多分布在主要交通干线之外;(4)在空间构成上,中原经济区极化空间格局经历了从单中心圈层、双中心雏形阶段到双中心发展阶段,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原经济区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中原经济区建设从提出到论证,从谋划到决策,已经讨论了一段时期,现在到了启动实施的重要阶段。为此,很多专家学者都对中原经济区建设方略提出了很好、很精辟的建议和思路。有的专家提出,中原经济区要打造成国内首屈一指的产业高  相似文献   

18.
<正>自从中原经济区成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崛起就成为中部六省乃至整个中国的重大战略。笔者曾撰文指出,中原经济区的崛起必须依赖于产业集群的崛起和学科集群的崛起,中原经济区崛起必须学习与它在区位优势和综合资源优势相类似的中部六省的崛起经验。中部六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中部六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农产品生产、现代装备制造和高技术产业  相似文献   

19.
河南物流业的发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采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河南物流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促进河南物流业健康持续发展,从而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20.
以中原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在对城市中心性相关理论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加权Voronoi图分别对中原经济区城市进行中心性评价、城市空间影响力分析.结果表明,中心性强度高的城市集中在京广线及其以西地区,且中心性等级类型齐全;京广线以东地区城市中心性等级普遍较低,主要分布有第Ⅲ级、第Ⅴ级类型;在城市空间影响力上,中原经济区和次区域的中心性强度呈现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城市递减的特征.据此,并考虑区位条件、交通中介、空间关系等因素,将中原经济区划分为1个Ⅰ级城市经济区、3个Ⅱ级城市经济区和4个Ⅲ级城市经济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