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刘如魁 《山西科技》2012,(5):129-130
根据当地南瓜栽培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育苗、定植及生育期的水肥植保管理等方面探讨了南瓜丰产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根据薄皮核桃各生育期的需肥特点、肥料性质、土壤中营养元素和水分的变化规律,提出了薄皮核桃合理的施肥期、施肥量、施肥种类、施肥方式、施肥方法和施肥原则。  相似文献   

3.
<正>为了实现盐碱区水稻稳产高产的目标,石河子玛管处根据近十年对盐碱地种植水稻的生育期表现进行了研究,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2009年种植水稻1600亩,并收到显著的效果。1水稻各生育期的表现1.1当钠离子和氯离子含量较高时极易诱发秧苗的立枯病,  相似文献   

4.
不同节水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分别采用滴灌、喷灌、畦灌三种灌溉方式,通过收集冬小麦生育期土壤含水率、生长指标、产量数据,对比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冬小麦生长的影响。三种灌溉方式下,滴灌以较低的灌水量却得到了最高的产量,根据数据分析可知,滴灌的灌溉制度和灌水方式更有助于形成冬小麦各生育期生长所需的适宜土壤含水率,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因此,在三种灌溉方式都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优选滴灌。  相似文献   

5.
根据汉中盆地降水、径流资料,研究盆地水资源及其特征。结合自然条件和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水稻、小麦等作物生育期的降水量、径流量和耗水量,并计算出不同水平年作物生育期的水分盈亏。针对农业用水问题,提出了兴修蓄水工程,改造旧工程,加强渠道防渗,建立节水农业,完善节水灌溉制度,推行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灌溉管理,实行多水联用、一水多用,充分发挥水资源综合效益,为发展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冀东地区夏播大豆引种试验资料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将夏大豆不同性状对产量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百粒重,株高和生育期与产量关系较密切,从而为该地区夏大豆引种、育种目标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作物生育期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作物生育期模拟模型的研究概况以及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生育期模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试验探讨了四种红秋葵在其生育期、生长发育与品质特性上的不同表现。结果表明:春植,北京红秋葵生育期114 d,其次是红星111 d、红箭109 d,华宝红秋葵生育期较短106 d;秋植,北京红秋葵生育期88 d,其次是红星83d,华宝73 d、红箭红秋葵72 d生育期较短;与华宝相比,北京和红星在株高、叶面积、光合速率、果数、折算产量、可溶性糖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指标上均明显高于红箭和华宝,折算产量春植高于秋植。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1年气象资料,应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滴灌春小麦生育期内逐日ET0值,采用相关分析法研究了ET0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滴灌春小麦生育期内ET0的变化规律为先增大后减小,到抽穗期达到最大.在滴灌春小麦生育期内,缺乏气象数据资料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日平均气温和净辐射估算ET0,日平均湿度及日平均风速与ET0之间基本不存在线性关系,不能用日平均湿度及日平均风速估算ET0;各气象因子的累积量与ET0累积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线性相关水平,可以用各气象因子累积量计算ET0的累积值.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小白菜、菠菜和苔菜不同生育期体内硝酸盐、亚硝酸盐及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三种蔬菜不同生育期体内硝酸盐含量的变化曲线呈N形,亚硝酸盐及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曲线均呈M形。为合理确定这些蔬菜的食用时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亚种间杂交稻根系伤流强度变化动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亚种间杂交稻为材料 ,研究了在不同生育期及不同处理条件下其根系伤流强度的变化 ,认为根系伤流量的变化可以很好地反映稻株根系活力在品种及生育进程上的差异 ,并指出亚种间杂交稻根系活力的衰退主要发生在灌浆中后期  相似文献   

12.
水位管理对稻田地表水总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蒸渗仪进行水稻水位管理试验,研究了稻田施肥后和水稻各生育阶段不同淹水深度的地表水总磷(TP)质量浓度变化.结果表明:施肥后,淹水深度和淹水时间对TP质量浓度均有影响,随着淹水时间的延长,TP质量浓度不断增加;在水稻同一生育阶段,TP质量浓度随淹水深度增加而减少,但淹水越深,单位面积释放出的TP越多;在水稻不同生育阶段,TP释放量乳熟期最大,抽穗开花期次之,拔节孕穗后期最小;在水稻各生育阶段的淹水处理中,温度和淹水深度对TP释放量均有影响,当2个因素同时变化时,淹水深度对TP释放量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水稻产量和构件对持续干旱胁迫的补偿效应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干旱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过去的研究多集中于它的负面作用上,认为水分胁迫必然导致水稻生长发育的障碍和产量降低。现从正面效应的角度探讨水稻对干旱胁迫的补偿性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轻度水分胁迫不但不会导致水稻减产,产量还比对照增加了3.6%。水稻地上和地下部生长对轻度胁迫也存在明显的补偿效应。轻度水分胁迫显著地促进了水稻茎鞘干物质的转运。虽然轻度胁迫抑制了水稻生育中期的根系生长,但显著地延缓了生长后期水稻根系的衰老。②中度和重度水分胁迫严重地抑制了水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前、中期根系的生长发育。但在生长后期水稻根系也出现了一定的补偿性生长,根质量、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的下降幅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然而,由于补偿作用低于水分胁迫带来的损失,水稻产量均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两个不同的生育期受柴油污染后的产量均比未受污染的对照产量低。生育前期(分蘖期)受污染的产量损失大于生育后期(幼穗分化期)受污染的产量损失。在同为低浓度污染(100mg/kg土)的条件下,两者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而同为中或高浓度污染(200mg/kg土或400mg/kg土)条件下,两者的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前期污染产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生物产量的下降;后期污染的产量下降则是由于收获指数(HI)下降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别对五个陆稻品种(系)及两个水稻品种的幼穗分化过程进行了观察.按照丁颖对水稻幼穗分化期的划分方法,划分陆稻幼穗分化各期.结果表明:1.陆稻的生育期及幼穗分化期都比水稻短.2.一般大穗、多粒型品种,幼穗分化前期分化速度比较慢.3.幼穗分化后期分化速度较快的品种,一般空秕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利用叶绿素仪(SPAD-502)测定了不同生育时期水稻(南粳44号)冠层叶片的SPAD (Soil-plant analysis and development)值、叶绿素含量、叶氮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叶氮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冠层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叶氮含量及净光合速率的关系均呈显著相关,但是在不同的生育期内SPAD值与其他三项指标的变化并没有同步,存在一定时间的超前或者滞后。随着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的发展,无损伤、快速、灵敏测定叶片光合作用的变化成为可能,因此想要更好地了解叶片光合作用的内在变化,还需要研究SPAD值与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小麦、玉米、水稻等代表作物,研究了“926”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方式,使用时间、使用浓度、使用次数与药效之间的关系,及其对主要产量因子的影响。总结了各种使用条件下的最佳匹配关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水稻病害图像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病害类型多,采集过来的图像病斑交界特征复杂多变。即便同类别水稻病害在不同的生长时期,发生在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呈现的病斑特征也不一样,而且不同类型病害也存在相似病斑,这些都给水稻病害图像的精准识别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采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使用数据集扩增技术,运用fine-tune方法对网络进行调参及构建,将自然场景下采集的常见8类水稻病害图像输入网络模型中进行训练和测试,在有限的图像数量下取得较高的识别精度,其中纹枯病的准确率为93%。不同于其他方法仅聚焦在水稻叶部或稻穗部,本文识别的图像是多株水稻的场景,可为水稻病害远程自动诊断提供关键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覆膜旱作水稻蒸发蒸腾量计算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利用蒸渗仪地覆膜旱作水稻需水量现场试验中,应用时域反射仪TDR和植物冠层图像分析仪CI-100等仪器设备,系统地观测了覆膜旱作水稻各生育阶段的冠层结构及土壤水分等试验数据,鉴于冠层叶面积指数CLAI的动态变化对水稻蒸发蒸腾量的显著影响,提出了覆膜旱作水稻蒸发蒸腾量理论模型的3种计算公式,并用蒸必蒸腾量实测值进行了方差检验,均达到极水平。  相似文献   

20.
多时相SAR图像水稻分布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时相的ENVISAT ASAR数据为基础,对水稻分布信息提取的图像获取、图像预处理、图像分类和分类精度评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详尽的探讨.分析了水稻的雷达后项散射随其不同生长阶段变化的特殊性质,提出了进行水稻分类ASAR数据处理流程和分类方法.以福州地区为例进行了试验,分类精度达到86.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