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关于"所+动+者"结构中"者"字的词性,学术界至今尚无定论。通过对上古汉语中"者"字词性和功能的探讨,可以看出:"者"字本为代词,经过语言的发展变化,在"所+动+者"结构中虚化成了助词。  相似文献   

2.
着重从语义和语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了靖远方言与普通话中"称谓词+的"的异同,突出了靖远方言中"称谓词+的"的特殊之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东北方言的语法调查和5部方言词典的筛选,得到由无头关系小句转化而来的名词表达式“VP+的”51个。阐明了这些名词表达式的来源,剖析了其内部结构和语义内容,包括“VP+的”的限定性、与被省略的无定中心语的语义关系等,以期对东北方言中无核关系小句的名词化问题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助词“着”与谓词性成分结合,在普通话中主要用于表示“进行/持续”。西南官话荔浦方言的“着”既可以用来表示“完成”,也可以表示“经历”等“体”意义。在西南、江淮官话,吴语,湘语,闽语等汉语南方方言及一些少数民族语言中,用“着”表示“完成”的比较多见,而同一方言点中“着”既表“完成”又表“经历”的则比较少见。“着”的特殊表“体”功能总体看来,其地域分布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5.
通过描写、比较志丹方言语气副词"该"用于不同句类、句法环境的语法意义,厘定了"该"和"敢"的区别;并结合陕北、山西晋语的情况和"该"的古今义之继承关系,考察了"该"的来源及语法化问题。  相似文献   

6.
“崽”后缀主要分布在湖南、湖北、江西、广西、贵州等省的汉语方言中。随着“崽”由实词逐渐演变为名词后缀,部分方言点中“崽”作名词后缀时的语音发生了弱化现象。“崽”后缀的语音弱化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和声调上。汉语方言中“子”、“崽”后缀的语音弱化既有共性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从词性、成分、句类几个角度分析莆仙方言中“有”和“无”的用法,将一些特殊用法取之与普通话和其他闽方言进行比较,可加深对莆仙方言中这类句式的认识,帮助方言区的人更好地学习普通话。  相似文献   

8.
句首“N时的NP”结构是由于时间状语和受事宾语话题化后和主语NP或受事NP发生句法重组而形成定中关系。非典型的“N时的NP”定中结构增强了NP的话题功能并蕴含对比功能。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汉语方言特征词”理论的缘起及其具体内容,指出了该理论的不足,并根据实践的需要作了一定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
运用X-阶标理论与中心语移位理论分析实义谓词"be+not"结构,指出该结构中be移位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一方面,谓词be屈折变化丰富;另一方面,限定实义谓词be不仅是主谓词与辅助谓词的复合体,而且缺乏do-支持。此外,结构中not并非NEGP之中心语,而是副词。这些都使移位成为可能。而移位是作为最后手段使得表达式能够通过特征核查,这使得移位成为必要。作者认为,以往对于实义谓词"be+not"结构的分析之所以遇到困难,是因为对结构中be与not/n't认识不清所致。  相似文献   

11.
辽北方言中有一种表示祈使语气的构式"A[性质]+儿+的",我们从构式高度在语音、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探究了此类构式的特征。从人类认知方式角度考虑,这类构式与普通话中的"A[性质]+点"式是两类不同的构式,通过对二者加以对比分析,从而深入缓和的语气,提醒、叮嘱对方通过一定的动作过程,实现某种说话人主观期待的性质状态。  相似文献   

12.
以汉语“NP+V起来+AP”句为切入点,搜集和整理汉语中各种“V起来”句,并基于英语和汉语中动结构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汉语“V起来”句进行归类、分析与对比,反思和总结汉语中动句的合法构句条件。通过对汉语“V起来”句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的分析和考证,认为汉语中的“NP+V起来+AP”句和中动句并非一一对应,只有部分“NP+V起来+AP”句属于中动结构。汉语“NP+V起来+AP”中动句有三种构式:NP(受事)+V起来(行为动词)+AP,NP(受事)+V起来(感官动词/情感心理动词)+AP,NP(旁格)+V起来(行为动词)+AP。  相似文献   

13.
湘乡方言属湘方言娄邵片,也被称为"老湘语"。湘乡方言中"行头"的用法比较特殊,既可以作为短语,表示"走前面",又可以作为时间副词"先",表次序。时间副词"行头"是短语"行头"词汇化的结果。语义基础是时间副词"行头"形成的基本条件,句法位置是其形成的决定性条件,语用因素则是其形成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4.
"太阳"、"月亮"、"星星"同为天体。可是在语言中使用的情况,却有所不同。普通话中,人们常说"出太阳",但极少甚至不说"出月亮"、"出星星"。本文主要从意义和人们的认知情感来分析"太阳"、"月亮"、"星星"进入"出+X"格式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娭(母也)”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nai的词音;“(女哀)”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母也)”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母也)”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母也)”和“(女哀)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母也)”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be+形容词+从句”结构是英语教学活动及语法工具书中的一种基本类型,从语法上考察,此结构中的形容词后接的从句类型尚未被清晰界定,还有可以深入讨论的空间。通过英语语法结构分析,可以将此类从句界定为状语从句。而语法学家对这一问题的处理仍嫌模糊,甚至包含着混乱。模糊和混乱之所以产生,根源于人们未加分辨地套用翻译为汉语后的句子成分去定义英语原文的句子成分。这种混淆隐藏着语言文化和思维方式的重要差异,澄清这一混淆,分辨英语与汉语的重要差异,对深化各自语言的认识和英语教学活动都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在元曲和明清白话小说中,带有“把”字的骂詈语无论是在句式特点、“把”字的词性和功能还是在语用环境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通过从共时和历时两个方面对明清白话小说语料中这一句式进行分析,认为此句式是谓语省略句,并推测出谓语的来源范围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域外汉籍"燕行录"大多用汉语完成,其共时语料的性质不容忽视,在某些方面甚至比本土史料更具有真实性,更能反映当时汉语的真实状态,是研究明清时期语言的巨大宝藏。辽东地区一直都是使行线路的重要地区,因此燕行文献中也保存有很多关于东北方言的诸多信息,成为我们了解明清时期东北语言的使用及语言特征的宝贵材料。本文将这些燕行文献的作者、成书、内容及收录的情况进行简要的考述,以期为东北方言历时语言的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20.
赣州城区方言属于北方方言,是一个被客家话包围的方言孤岛区。赣州城区人尤其是老一辈人,经常使用以"嘎"开头的句子,如"嘎怎么办哦?"。本文从语义、语用和语法的角度,探析"嘎"在赣州城区方言中的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