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曾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重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并在生产关系领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当前,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既强调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又致力于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  相似文献   

2.
科技与经济的关系,由于历史传统的种种原因,往往教人们所忽视,甚至有意无意地被割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二者之间,生产力是最活跃的。但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往往只注重生产关系的调整,而忽视生产力的活跃性和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工作也常常被误认为是一项软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站在科学的高度,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伟大理论,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取得了辉煌前成就。新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19目第五届人大记者招待会上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本届政府最大的任务,我们有决心把科教兴国的方针贯彻到底。”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生产力理论,提出并充分论证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本质特征;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不同于毛泽东用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和不断变革上层建筑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强调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4.
生产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一般和生产关系特殊两重属性,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体制及机制等属于生产关系一般,经济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特殊,这在理论界已基本达成共识。现在的问题是对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问题研究不够,甚至存在片面性。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方法来分析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关系应该是:生产关系一般是生产关系特殊与生产力的连接点或中介环节,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最终由生产力决定,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生产关系特殊的发展变化对生产力的重大反作用也是通过生产关系一般的发展变化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本质,阐述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要求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历史唯物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或影响者其它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中外历史上的任何一次革命、起义、改革,都是由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而引起的。如在分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  相似文献   

6.
制度经济学派从交易费用、社会心理、人们的行为动机去理解制度变迁的动力,唯物史观把生产力作为推动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和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通过人的本性诉求来实现的。生存需求、利益诉求与发展追求统一到人生存的有限性与理想追求的无限性矛盾运动中,这是制度变迁的最深层次动力。中国社会转变...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的,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就无法解释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依次更替,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因此,深入地研究和揭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粉碎“四人帮”以后,为了迅速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现状,对生产力发展的动力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出现了可喜的局面。但是,围绕着什么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的问题,学术界却意见纷纭,就目前的情况来说,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观点:一,认为人们的客观物质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二,认为生产关系对  相似文献   

8.
社会是人的社会,离开了人、就无所谓社会,更谈不上社会的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应当从人自身中去寻找,而不应当在人之外寻找。过去我们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视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这种说法并没有错,但未免表面化,且没有突出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弄清主体的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这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房屋与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与发展资料。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一直是各社会形态关注的中心问题。住宅从“构木为巢”到高楼大厦,土地从“予取予求”到证券化经营,其历史演进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变迁,随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变化。然而我国的房地产业将如何发展,是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发展途径之选择是否可能?既然生产是有目的的生产,因而是可能的,卢卡奇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当代目的与手段的关系联系起来,这是对的,但在现实中,生产关系常常由于手段变成了目的,生产由目的的变成了手段,从而导致了生产关系目的崇拜论,这是十分错误的,生产关系的价值在于生产关系适合生产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时所显出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经济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生产力理论,提出并充分论证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本质特征;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提出了不同于毛泽东用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的公有化程度和不断变革上层建筑的方式来推动经济发展的方法,强调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的思想,创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的生产力标准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在社会进步中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原理在科学尺度和价值尺度统一上的科学表达。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生产力标准思想的全面发展。 一、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从来就认为,社会生产方式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生产力作为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则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和决定因素。因此,从马克思到列宁都十分强调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阐述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指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巩飞 《科技信息》2012,(9):61-62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目标。1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可持续发展观1.1历史唯物史观的发展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描述,揭发了发展的动力、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社会、生态社会是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进化和发  相似文献   

14.
当人类以群体组合的形式,在生产关系中出现的时候,就有了群体利益问题。群体利益是人类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基本动因和目的。它是不同的制度下,社会产品分配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群体是人在生产中形成的组合关系。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具有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阶级性是人的社会属性,人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要素所组成的群体即是人的自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变迁起源于分工。在分工与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下,推动制度变迁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人们的利益关系的矛盾,推动制度变迁的主体则是一定利益关系下的人民群众。制度变迁的方式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意识形态是制度变迁的共有信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变迁,是马克思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中国化,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制度变迁方式上采取了渐进式改革模式,对人们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并形成新的激励机制,而改革和利益关系调整得以发生,是因为市场化理论创新成果成为制度变迁主体的共有信念。  相似文献   

16.
教育功能体现为育化和重塑人。再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功能的作用效果各不相同;原始社会的教育功能偏重作用于生产力方面;而在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教育功能侧重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起作用;及至现代社会则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诸方面均起作用,从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政治经济学对象问题的讨论逐步深入,已有所收获,但是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看法。本文出于探索真理,促进四化,拟先就经济学界有关论述作些分析,然后谈谈个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以就正于经济学界同仁,并希收抛砖引玉之效。人类要生存,就得要生产,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为了进行生产,就要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然后才能发挥生产力的作用,去征服并改造自然,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能起反作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从适应到不适应,引起社会的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是在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的命题之前应当确立的理论前提;把存在的旧社会的残余和新制度的不完善因素,以及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随社会的发展出现相对落后的因素等,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矛盾并成为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是对矛盾极其狭隘的理解,并混淆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具体矛盾与社会基本矛盾的区别,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看作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完善加以解决的,则否定了共产主义代替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当前社会中存在生产关系滞后于生产力的发展的现象,基于此,针对建国以来生产关系三次大的调整进行的分析,对于现行和今后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具有非常重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从理论上深刻领会这句话的科学性,对于我们增强改革的信心,增大改革力度有着重要意义。本人试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性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建立和发展能使被传统集中计划经济束缚的生产力得以解放 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社会化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发展是相适应的。但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与生产力社会化的现实程度和发展趋势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