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牟村  彭春良  张帆 《广西科学》2019,26(1):141-145
通过对中国湖南省苦苣苔科植物野外调查以及文献资料整理,从苦苣苔科植物的属种组成、区系成分及地理分布特征等方面,阐述湖南省苦苣苔植物多样性现状。湖南省内共有苦苣苔科植物17属81种(含种下单位,下同),无特有属;特有种23种,占总种数28.40%。省内苦苣苔科植物主要分布于湘西北和湘西南地区。种数排前五的属为广义报春苣苔属(24种)、广义马铃苣苔属(17种)、半蒴苣苔属(9种)、石山苣苔属(6种)、长蒴苣苔属(5种)及吊石苣苔属(5种)。地理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在种的分类水平上,特有成分所含种数32种,占总种数的45.07%,表明湖南省苦苣苔科植物特有性较高。针对苦苣苔科植物分布特性以及湖南苦苣苔科植物多样性现状,本文给出了合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省内野生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标本、文献资料以及实地调查,安徽省野生苦苣苔科植物现已查明为8属13种.与《安徽植物志》(第四卷)记载的9属10种比较,取消了粗筒苣苔属Briggsia、唇柱苣苔属Chirita、小花苣苔属Chiritopsis和旋蒴苣苔属Boea,改添为报春苣苔属Primulina、羚角苣苔属Dorcoceras和丹氏苣苔属Damrongia,并增添了绢毛马铃苣苔Oreocharis sericea、大花石上莲O.maximowiczii和池州报春苣苔Primulina chizhouensis三种.通过本省该科植物的分布地区、生境及地形地貌的归纳分析,表明在气候、土壤及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下,该科植物呈现出狭域且间断分布的特征.最后对本省该科植物的观赏特性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合理保护和园艺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河池石山苣苔Petrocodon hechiensis (Y.G.Wei,Yan LiuF.Wen) Y.G.WeiMich.M?ller、靖西石山苣苔Pet. jingxiensis (Yan Liu,H.S.GaoW.B.Xu) A.WeberMich.M?ller这2种石山苣苔属植物的叶片为试验材料,在不同基质上进行扦插繁育,并对3种基质组合的扦插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比较各扦插基质的优劣,筛选高效的扦插繁育方法。结果表明,在喷施0.2%多菌灵并对插穗经100 mg/L IAA溶液浸泡1 h后,采用水苔作为扦插基质时,2种石山苣苔属植物扦插生根情况较好,生根率也最高(河池石山苣苔为59%,靖西石山苣苔为62%),但出芽阶段会由于营养不良导致部分插穗出现死亡的现象;而采用水苔+蛭石+珍珠岩+泥炭土(体积比0.5∶1∶1∶1)为基质时,插穗成苗率较高(河池石山苣苔为50%,靖西石山苣苔为60%)。可见,河池石山苣苔与靖西石山苣苔的叶插繁殖可以将水苔作为生根基质,待插穗出芽后,以水苔+蛭石+珍珠岩+泥炭土(体积比0.5∶1∶1∶1)作为移栽基质,可获得较好的成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盘波  温放 《广西科学》2019,26(1):89-94
报道了湘桂粤地区8种苦苣苔科植物的省级分布新记录。包括:湖南省级分布新记录的皱边马铃苣苔Oreocharis crispate W. H. ChenY. M. Shui、革叶石山苣苔Petrocodon coriaceifolius (Y. G. Wei) Y. G. WeiMich.M?ller;广东省级分布新记录的多花石山苣苔Pet. multiflorus Fang WenY. S. Jiang、弯果奇柱苣苔Deinostigma cyrtocarpa (D.FangL.Zeng) Mich.M?llerH.J. Atkins;广西省级分布新记录的粉花半蒴苣苔Hemiboea roseoalba S.B. Zhou,Xin HongF. Wen、江华小花苣苔Primulina jianghuaensis K.M. LiuX.Z.Cai、封开报春苣苔P. fengkaiensis Z.L. NingM. Kang、密花石山苣苔Petrocodon confertiflorus H.Q. LiY.Q. Wang,并提供了这些省级分布新记录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5.
杨丽华 《广西科学》2019,26(1):83-85
本研究报道了广东苦苣苔科(Gesneriaceae)4个新记录种:遂川报春苣苔Primulina suichuanensis X. L.YuJ. J. Zhou、假烟叶报春苣苔P. pseudoheterotricha (T.J. Zhou,B. PanW.B. Xu) Mich. M?llerA. Weber、黄花牛耳朵P. lutea (Yan LiuY.G. Wei) Mich. M?llerA. Weber、龙南后蕊苣苔Oreocharis burttii (W.T.Wang) Mich.M?llerA.Weber。  相似文献   

6.
缪振鹏  丁莉 《广西科学》2019,26(1):146-151
长梗吊石苣苔Lysionotus longipedunculatus (W.T. Wang) W.T. Wang是我国吊石苣苔属中的一个比较罕见的物种,目前濒危等级被评估为极危CR Blac (ⅰ,ⅱ,ⅴ),而同属的吊石苣苔L. pauciflorus Maxim.分布范围非常广泛、生境变化多样,濒危等级为无危LC。本研究通过筛选出16个微卫星位点对长梗吊石苣苔的两个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并对比相近地区的吊石苣苔居群,比较研究导致长梗吊石苣苔濒危的原因。结果显示二者的遗传多样性都比较低,有较高自交现象,但吊石苣苔具有明显的走茎,可以有效地克隆繁殖,相较之下,长梗吊石苣苔较弱的克隆繁殖能力可能是导致其濒危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杨加文  蔡磊 《广西科学》2019,26(1):86-88
本文报道了产自贵州省的苦苣苔科4个新记录植物,分别是南川金盏苣苔Oreocharis nanchuanica (K.Y. PanZ.Y. Liu) M. M?llerA. Weber、东川短檐苣苔O. mairei H. Lév.、长圆吊石苣苔Lysionotus oblongifolius W.T. Wang和卷瓣半蒴苣苔Hemiboea follicularis C.B. Clarke var. retroflexa Yan LiuY.S. Huang。这些植物新的地理分布对于贵州苦苣苔科植物区系和喀斯特地貌植被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苦苣苔科植物半蒴苣苔(Hemiboea henryi Clarke)、温州长蒴苣苔(Didymocarpus cortusifolius(Hance)W.T.Wang)、牛耳朵(Chirita eburnea Hance)和大花旋蒴苣苔(Boea clarkeana Hemsl.)为材料,测定并比较了它们的生理生态因子、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4种苦苣苔科植物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均为双峰曲线,峰形也相似;4种苦苣苔科植物均有较低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以及较高的CO2补偿点和CO2饱和点,说明低光照(600~750μmol·m-2·s-1)和高CO2浓度(1277—1965mg/m3)可以有效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随着光合有效辐射从0μmol·m-2·s-1增加到1400μmol·m-2·s-1,4种苦苣苔科植物的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和光化学猝灭值逐渐下降,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和非光化学猝灭值则增加;光化学量子产量、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和光化学猝灭的大小顺序为温州长蒴苣苔〉牛耳朵〉半蒴苣苔〉大花旋蒴苣苔,非光化学猝灭均值的大小顺序为牛耳朵〉半蒴苣苔〉温州长蒴苣苔〉大花旋蒴苣苔.表明4种苦苣苔科植物中,牛耳朵同时具有较高的光利用能力和光适应能力,是引种开发的优选品种.  相似文献   

9.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丰富,近年来有若干个新种产自贵州。为了方便贵州植物学老师、学生知道、认识这些新种,现将其形态描述翻译成中文,并配有图片。本篇收录了Oreocharis brachypodus J.M.LiZ.M.Li短柄马铃苣苔(暂定)、Petrocodon lancifolius Fang WenY.G.Wei披针叶石山苣苔(暂定)、Petrocodon retroflexus Q.ZhangJ.Guo反瓣石山苣苔(暂定)、Petrocosmea viridis M.Q.HanYan Liu青翠石蝴蝶。  相似文献   

10.
应用植被样方法、样线法和核实法对广东连州田心自然保护区的珍稀濒危、国家保护植物进行种类多样性、分布现状和种群规模调查,以期为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区内有珍稀濒危植物24科30属3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8科19属19种,包括报春苣苔(Primulina tabucum)、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和南方红豆杉(Taxus waUichiana var.mairei)3种Ⅰ级保护植物;还有连州特有植物连县唇柱苣苔(Chirita lienxienensis).区内报春苣苔种群数量在全球居首位,伯乐树种群在广东规模最大,可能是起源或现代分布中心,加强对田心保护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广西维管植物分布新记录10种,即密花藤Pycnarrhena lucida、卵叶丁香蓼Ludwigia ovalis、小叶枇杷Eriobotrya seguinii、沙坝榕Ficus chapaensis、马肾果Aglaia edulis、狭翅兔儿风Ainsliaea apteroides、贵州喜鹊苣苔Ornithoboea feddei、厚叶蛛毛苣苔Paraboea crassifolia、抽葶大青Clerodendrum subscaposum、螳螂跌打Pothos scandens,并列出每个种的标本引证和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12.
麻栗坡半蒴苣苔Hemiboea malipoensis Y.H. Tan是最近才得以被描述的、原产自中国云南麻栗坡县的苦苣苔科新种,最近在越南北部河江省(Ha Giang Province)的全坝区(Quan Ba District)也发现了该种。该新记录种的凭证标本保存在越南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所标本馆(HN)和俄罗斯科马罗夫植物研究所(LE)。本文亦同时提供了本种的详细形态描述、彩色图片、物候、生态学、保育现状等信息和目前越南已知的半蒴苣苔属植物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3.
麻栗坡半蒴苣苔Hemiboea malipoensis Y.H. Tan是最近才得以被描述的、原产自中国云南麻栗坡县的苦苣苔科新种,最近在越南北部河江省(Ha Giang Province)的全坝区(Quan Ba District)也发现了该种。该新记录种的凭证标本保存在越南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所标本馆(HN)和俄罗斯科马罗夫植物研究所(LE)。本文亦同时提供了本种的详细形态描述、彩色图片、物候、生态学、保育现状等信息和目前越南已知的半蒴苣苔属植物的检索表。  相似文献   

14.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丰富,近年来有若干个新种在贵州被发现,并被合格发表。为了让研究贵州省植物的高校、研究单位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更好地了解、认知这些新分类群,现逐步将这些新类群的形态描述翻译成中文,并辅以引自原文的配图。本篇收录了无毛光叶苣苔Glabrella leiophylla(Fang WenY.G.Wei) Fang Wen,Y.G.WeiMich.M?ller、盘州马铃苣苔Oreocharis panzhouensis Lei Cai,Y.GuoF.Wen、锯缘报春苣苔Primulina serrulata R.B.ZhangF.Wen、长筒石山苣苔Petrocodon longitubus Cong R.LiYang Luo。  相似文献   

15.
湖北苦苣苔科一新纪录属及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完善恩施州乃至湖北省的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性资料,近年来对恩施市内及周边区域做了大量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依据野外观察自然生境状态下的生活植物和对湖北民族学院中草药标本室及其他标本馆相关植物标本的比较形态研究,首次确定在恩施境内有天然分布的苦苣苔科植物的一新纪录属及种:后蕊苣苔属(Opithandra)和皱叶后蕊苣苔(Opithandra fargesii(Franch.)).提供了该物种的实物形态照片以资鉴别,并讨论了其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16.
《贵州科学》2021,39(4)
报道了产自贵州省的2个新记录植物,分别是富源杜鹃Rhododendron fuyuanenseZ.H.Yang(杜鹃花科)和江西半蒴苣苔Hemiboeasubacaulis Hand.-Mazz.var.jiangxiensis Z.Y.Li(苦苣苔科)。  相似文献   

17.
云南文山吊石苣苔属植物引种驯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吊石苣苔属植物是苦苣苔科具有较大观赏和药用价值的属之一.通过实地调查与园地引种栽培等方法,获得了文山州吊石苣苔属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及其初步的引种栽培技术.阐述了文山州吊石苣苔属的种质资源、利用价值、引种及相关的栽培管理技术,为以后的继续研究开发利用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完善重庆市的维管束植物种类多样性资料,近年来对重庆市辖区内及周边区域做了大量野外考察和标本采集。依据野外观察自然生境状态下的生活植物和对重庆师范大学植物标本室及其他标本馆相关植物标本的比较形态研究,首次确定在重庆境内有天然分布的白喙刺子莞(Rhynchospora browni)(莎草科)和川滇马铃苣苔(Oreocharis henryana)(苦苣苔科),其中白喙刺子莞产歌乐山等地,川滇马铃苣苔见于万州区长江三峡水库南岸。文中提供了这两个种的实物形态照片以资鉴别,并讨论了它们及其各自形态近缘种的区别特征和分布状况。迄今,重庆歌乐山及邻近地区是白喙刺子莞已知分布区的北缘,万州区则是川滇马铃苣苔的最东分布,两处的海拔高度均为它们已知分布区的最低记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苦苣苔科唇柱苣苔属14种花粉形态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花粉均具三拟孔沟,形状大多为近扁球形,少数为球形或长球形,极面观大多为近三角形,少数为近圆形、圆形或三裂圆形,赤道面观大多为近圆形,少数为圆形或椭圆形。研究表明:唇柱苣苔属在系、组不同分类水平上,各种类的花粉在大小、花粉沟特征和表面纹饰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别,此结果与唇柱苣苔属下的组系分类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贵州科学》2021,39(3)
贵州地处中国西南,苦苣苔科植物资源丰富,近年来有若干个新种在贵州被发现,并被合格发表。为了让研究贵州省植物的高校、研究单位的师生和科研人员更好的了解、认知这些新分类群,现逐步将这些新类群的形态描述翻译成中文,并辅以引自原文的配图。本篇收录了白云岩蛛毛苣苔Paraboea dolomiticaZ.Y.Li, X.G.XiangZ.Y.Guo、赤水石山苣苔Petrocodon chishuiensisZ.B.Xin, F.WenS.B.Zhou以及卵瓣马铃苣苔Oreocharis ovatilobata Q.FuY.Q.Wang、小黄花石山苣苔Petrocodon luteoflorus Lei CaiF.W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