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古典诗歌表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性特征。李商隐的诗具有意蕴深邃韵味无穷的朦胧美,表现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味,诗歌境界的缥缈凄迷,诗歌情感的深沉迷惘等,形成中国诗学中"蓝田日暖,良玉生烟"的境界,由此可见文学的审美性,文化的审美性。  相似文献   

2.
李商隐爱情诗的朦胧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商隐的爱情诗意境深邃,词语隽永,忽断忽续,或彼或此,具有一种朦胧美。李商隐由于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中爱不得其所爱和得而复失,再加上他善于学习前人雕章琢句的典丽文风,这就形成了他爱情诗的特有的朦胧风格。本文对李商隐爱情诗歌的朦胧美从意象、词语、章法上进行了阐释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为达到朦胧美和含蓄美,古典汉诗总是通过多姿多彩的意象表现来营造一片意境,因此也存在着较大的模糊性,其模糊性体现在物象表述,意境和表达诗人感情三个方面,增加了翻译时的难度。翻译意象诗的模糊现象时应该尽量以模糊译模糊,即忠实于原诗,保留和再现原诗歌语言的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在英译中国古典意象诗时保留原诗的模糊美,符合许渊冲先生提出的"音美,意美,形美"中最为重要的"意美"。  相似文献   

4.
卢迪 《科技信息》2012,(12):175-175,178
意象是诗歌创作中的主体,诗人在表达情感、情趣和志向时,无不借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内涵。在中英两国的诗歌创作中,花卉意象是诗人常用的创作手法。而在两国的花卉意象运用中,桃花和玫瑰分别在两国的诗歌中占有比较独特的地位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这两种花卉意象在两国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来进行对比研究,意在找出两国对花卉意象运用的相似性和不同性。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是晚唐一位极具个性的诗人,他一改元白诗派平实粗俗、韩孟诗派奇异诡谲的诗风,开创了凄美浑融、瑰丽沉绝的诗歌风貌。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缥缈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和生命,是诗人主观情思的载体。汉英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因此,汉英诗歌爱情意象词语的选取和解读必然受到汉英民族不同文化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的客观物象。由于诗人的感受不同,因而意象也表现了不同的形态,这些形态通过组合和流动得以实现。意象的不同形态使诗歌意蕴无穷而形式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李金发象征诗意象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年代的李金发为寻找寄托精神的绿洲,侪身于法国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之中,饱吸异国的文化馨香。雕塑艺术的灰色基调,象征派诗歌的忧郁美,正好与李金发的审美心理结构相吻合,于是他以全部的青春和热血,将丑陋、恐惧、梦幻、死亡纳入诗中,创作了四百多首“别开生面”的诗篇,从而奠定了象征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不妨将李金发诗中的这方面意识解读为诗人的审美视角,探讨诗人的主观感受与自然共同建构的精神主体的审美意象。1、以象征作为诗歌的意象形态,暗示诗歌的主题和事物的发展,表达诗人隐蔽的思绪和抽象的人生哲…  相似文献   

9.
李商隐是中国乃至世界诗坛的一位奇才.他的诗歌擅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来展示诗人心灵中最美丽的东西.他的<春雨>一诗,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与《雪夜林边驻脚》两诗的情趣和意象,发现两诗都采用了大致相似的意象。但由于诗人各自的文化传统的差异,在两诗中所传达的情趣却不同。然而,正是由于两诗各自在情趣与意象上的契合,才创造出了各自完美的诗境。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语言是一种独特的语篇形式,阅读诗歌涉及认知因素。诗人通过赋予普通自然事物或身体感受以深层的含义来传达感情,读者则通过诗歌的语言来激活大脑中原有的意象,以便能更深入地理解诗歌。通过对认知理论基础的分析,运用认知文体学中的图形一背景理论,对李商隐《无题》进行剖析,以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并尝试拓宽该理论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2.
古诗演进为律诗,不仅是表层语言形式上的格律化,更是情感对象化和形式化.诗歌是心与物的复合体,诗歌的乐感来自情感的宣泄、心灵的律动,画意来自物象的自我呈现.从心物关系角度看古诗到律诗的审美趣味转变过程可知,先秦汉魏诗富于乐感,六朝诗胜于画意,唐律诗将二者合流,达到心物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唐律诗意象的精深正有赖于六朝之际对物象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3.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由于他在诗歌技巧上独辟蹊径,使唐诗在接近尾声阶段再度出现高蜂;同时,也由于他用典艰涩,使他的诗呈现朦胧的境象。他的代表作《锦瑟》,仅二、三两联,就连用了四个典故,以致自来元以来诗评者揣测纷纷,莫衷一是。其中,有悼亡说,自伤说,咏瑟说,令狐青衣说,爱情说等等。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说法都是有关诗的立意方面的,即人们都是以四个典故的含义作为探讨问题的出发点的。我以为解开《锦瑟》之谜,应该从艺术技巧方面着眼,才能更确切地解释这首诗。诗歌中,有一类单纯凭人类感官功能启发灵感的所谓超功利韵纯诗。王维的《鹿柴》便是一例,诗人以人语响使空山更见静寂,以入返景使深林更见幽暗。这种诗主要是运用直觉、通觉等经过深静的体验获得灵感的;同样,读者需要相应地调动直觉、通觉等才能体味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强调写诗要搞点幻想,这不仅是诗歌创作的特殊规律,也是毛泽东个人审美情趣的反映。没有幻想和想象就没有文艺创作,也没有诗歌。诗歌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借助于意象,意象必须具有独特的个性,才会富有情趣。没有想象,就不能进入创作的自由境界。毛泽东诗词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诗歌意象从取象的内容、目的以及意象的组合上看,都呈现出迷离之境与遥深之情的融合。这在他的政治诗、咏史诗、咏物诗、爱情诗以及无题诗中均有突出的表现。本文试图从李商隐诗歌的意象入手来探究其诗歌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16.
在诗歌中,意象是诗人感觉或情思的具象表现,是诗人的意识与外界物象水乳交融般的结合。在这里"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是指客观的外界物象,这两者水乳般的交融就是意象。意象营造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并常常包涵着丰富的  相似文献   

17.
孟郊是中唐韩孟诗派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追求一种异乎寻常的怪诞美,表现出其独特的审美个性。孟郊诗歌的怪诞美是和传统的中和美相颉颃的,也与同一流派中的其他诗人的诗风有着明显的差异。本文试从孟郊诗歌的审美形式、意象和意境上来分析其怪诞美,并从中唐诗人的审美心理以及诗人自己的审美趣味来分析孟郊诗歌的怪诞美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诗用实字易,用虚字难"。在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中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有效地增添诗歌的声情韵致,显现诗句的意脉流动,丰富诗歌的审美情趣。古代诗人中杨万里是继杜甫之后善用虚词的高手,恰到好处的虚词也是"诚斋体"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值得作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和朱淑真是中国文学史两位著名的爱情诗人,他们的诗歌以抒发柔婉细腻的感情为主,选取了纤细、感伤的意象,共同体现了浓郁的词体的特点,分别揭橥了晚唐词从诗分化出来,南宋初诗词合流的文学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0.
灯烛意象是中国传统诗歌的经典意象之一。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其诗歌中用到灯意象34次、烛意象22次,就这方面来说,在唐代诗家中仅次于白居易。灯烛意象对李商隐影响深刻,而唐代的经济基础、政治气候、文化氛围也影响到了李诗对灯烛意象的运用。李商隐扩大了灯烛意象的表现力、内蕴力,创造出具有多方面文化意蕴的经典灯烛意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