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针对传统高频变压器阻容式(RC)漏感缓冲吸收电路使用电阻耗散漏感能量,致使整机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反激式变换器的能量缓冲回馈单元,以处理高频变压器漏感的能量。对该能量缓冲回馈单元的拓扑结构和工作过程进行了分析,搭建实验平台。漏感能量缓冲吸收电路,不仅能将开关管在关断时因变压器漏感谐振引起的电压尖峰抑制在关断电压的1. 2倍内,且吸收的漏感能量能被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2.
针对绝缘磁芯变压器中的绝缘层气隙引起的漏磁以及线圈之间的漏磁会导致次级线圈输出电压的不均匀性的问题,根据三相绝缘芯变压器的磁路特征,建立了任意两相之间的等效电路模型,该模型由气隙引起的漏感、线圈之间的漏感和互感以及理想变压器构成.利用通用的电路仿真软件,对绝缘芯变压器的设计及其稳态响应进行分析.借助于有限元磁场分析软件,通过线圈端口处的短路测试对电路中漏磁电感进行计算.基于等效电路模型的漏磁计算方法能够精确地衡量各线圈之间漏磁的不均匀性,为漏磁补偿以及整流电路的设计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3.
在电子电路中,功放级所接的负载一般都是低阻抗的,使用OTL或OCL互补对称推挽功放电路以取代变压器耦合推挽功放电路,克服了变压器因铜损和铁损造成的功率损耗以及其漏感和分布电容在频率的高端和低端产生附加相移引起寄生振荡;克服了变压器体积大而且重、频带窄、不便于集成等缺点而迅速发展起来。但是,这种电路工作在甲乙类,当温度  相似文献   

4.
高频功率变压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了高频功率变压器的激磁电感和漏感,阐述了高频功率变压器热阻与输出功率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一种适合大功率软开关逆变器的新型功率变压器。  相似文献   

5.
高频变压器漏抗是由其漏磁通所引起的,严重时漏抗的存在会导致电感电容的电抗相互抵消,产生谐振现象.高频变压器电压、电流的改变,会迫使漏感产生电流、电压尖峰,这会增加功率损耗,从而加速老化内部元器件,影响高频变压器的性能.为了研究高频变压器中的漏抗,针对高频变压器,使用三维有限元法从绕组布局、铁芯材料和频率三个方面对漏感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对高频变压器进行优化设计与仿真,仿真结果证明:通过选用合适的铁芯材料、绕组材料以及设定合适的工作频率等措施可以有效减小高频变压器漏感.  相似文献   

6.
电子镇流器的研制是CCFL电光源产业化的关键.论文阐述了基于半桥驱动芯片IMP3521开关电路的设计,分析验证了变压器漏感镇流电路的等效模型,探讨了灯管异常保护电路的设计.针对照明CCFL灯管的电气特性,采用高集成度的IMP3521和变压器漏感镇流技术,设计了一种高性价比的电子镇流器.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了解绕组形变对高频变压器漏感参数的影响关系,提出一种分析漏感参数对不同绕组形变种类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响应面法和中心复合试验设计,建立了高频变压器漏感参数的二阶和三阶响应面模型,并证明三阶响应面模型的计算精度高于二阶响应面模型,其拟合优度指标和最大误差分别0.991、0.34%;其次基于Sobol’灵敏度分析方法和蒙特卡罗抽样方法,分析了漏感参数对于不同形变种类的灵敏度。结果表明:Sobol’灵敏度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定量分析绕组形变对漏感参数的影响程度,漏感参数对于原边绕组发生径向形变最为敏感,一阶灵敏度和全局灵敏度分别为0.6951、0.6963。本文研究可为高频变压器结构设计以及绕组形变检测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分析了变压器漏感对整流电路产生换相重迭的影响,会造成输出电压下降,使网测电压波形畸变而产生的公害,对实际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光伏并网微型逆变器为研究对象,采用交错反激式结构作为微型逆变器的主电路拓扑。引入有源箝位技术,以吸收变压器漏感能量,改善逆变器效率,同时可以有效地抑制变压器漏感引起的主功率开关电压尖峰;研究了一种新型控制策略,可以提高微型逆变器的加权效率。采用TI公司的TMS320F28035为核心控制芯片,设计制作了一台250 W的微型逆变器实验样机,完成了电流闭环控制实验与分析,实验结果验证了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引信电子安全系统中高压反馈电路输入与输出端电气隔离的难题,提出了一种反馈控制电路方案.采用从高压变压器原边采样的反馈控制电路控制高压电容上充电电压的方法,解决了高压反馈电路输入与输出端电气隔离问题,并采用滤波方法消除漏感电压对反馈电容电压的影响.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高压电容上电压被有效控制在2kV,实现了高压变压器输入与输出端在电气隔离,且电路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11.
变压器漏电感参数在线辨识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变压器等值回路平衡方程原理,提出了利用加权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变压器漏电感参数辨识方法,给出了变压器漏电感参数辨识的等效模型,对变压器模型参数辨识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提出了归算到一次侧的变压器绕组参数辨识方法及变压器原副边漏电感参数辨识方法.利用动模实验数据对变压器漏电感参数辨识的结果表明,参数辨识算法稳定,不受负荷波动以及功率因数变化的影响,辨识结果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张怡 《山西科技》2012,(5):90-92
设计了带功率因数校正的单端多路反激式开关电源,在主电路的设计中重点进行了高频变压器的计算,包括电感量的计算、磁芯的选择以及气隙的计算等。功率因数校正采用SA7527集成控制器,消除电流谐波。仿真结果表明,输出电压稳定,并且输入电流谐波含量减小,功率因数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反激变换器次级谐振的来源以及对开关管的影响,给出了高压输出整流二极管串联均压电容的选取原则.实验表明:次级漏感与次级电容会形成LC谐振,如果次级漏感及电容取值不合适,则次级谐振的能量会通过变压器耦合回初级,导致开关管出现负向电流及电压尖峰.次级均压电容的选择应该保证均压效果良好的情况下越小越好.  相似文献   

14.
LLC谐振变换器的原理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LLC谐振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提出了一种利用变压器漏感作为谐振电感‘的功率变换器的设计方法,并用该方法设计了一款用于锂电池充电器的LLC变换器,通过实验验证了变换器的工作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5.
感应充电电源是通过电磁波进行电能传输的装置,其包括高频激发和接收两个部分.文中以推挽式电路结构为原型,设计了感应充电装置,并利用耦合感应器的漏感与串联补偿电容实现串联谐振.控制电路中采用了脉宽调制芯片与单片机技术,完成了感应充电谐振点频率的跟踪与输出功率的稳定控制.这样克服了松耦合变压器的漏感大,耦合系数随着耦合的松紧而实时改变,电磁干扰大,变换器效率低等缺点.经实验验证,在24 V交流电源供电下,初级次级线圈耦合的距离从2 mm至100 mm都能完成充电控制,结果表明该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具有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220kV柱式电压互感器是高压电网中重要的电气设备,建立高压柱式电压互感器的暂态电路模型对研究其快速暂态过电压分布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测量得到了高压220kV柱式电压互感器的宽频阻抗参数,然后根据220kV柱式互感器的内部结构,建立了考虑寄生电感和杂散电容影响的互感器暂态电路模型,并将该暂态电路模型与测量得到的宽频阻抗参数进行对比,验证了互感器暂态电路模型的有效性;最后利用考虑寄生电感和杂散电容影响的暂态电路模型计算了在工频和雷电冲击电压作用下柱式电压互感器二次回路输出电压,获得了柱式电压互感器的宽频传递特性。  相似文献   

17.
该文提出了一种引信体外射频电源技术,通过分别置于发射器和引信中的初、次级耦合线圈,实现能量的非接触传输,对引信体内电容充电,为引信电路和起爆装置提供所需的能量。在低耦合系数条件下,通过基于初级漏感的E类功率放大器和次级漏感的补偿方法,提高电容充电电流和传输效率。最后提供了原理样机和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反激变换器在电感电流连续模式(CCM),临界连续模式,断续模式(DCM)时的稳态原理,得出DCM和CCM模式反激变换器分别具有类似于电流源和电压源外特性的结论。比较了CCM和DCM模式反激变换器的工作情况,指出根据负载选择工作模式的方法。详细地介绍了反激变换器中储能式变压器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反激变换器原理样机的设计与试验,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改变目前基于参数辨识的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法普遍以漏感为判据,其所反映的绕组信息较少、变形判据较单一的现状,通过将原始的微分模型改写为积分形式模型,利用递推最小二乘法在变压器运行暂态过程中对各参数进行辨识。以一实际变压器为例,在分析绕组等效电路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绕组对地电容、互电容以及绕组电阻、漏电感参数的积分化辨识模型。并与传统微分辨识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了各种工况下辨识模型性能。结果表明,积分化模型在参数辨识精度、辨识速度及算法稳定性等方面有更大优势;辨识基本不受短路时刻、绕组变形和两相短路的影响;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一种新型单级隔离式全桥软开关boost变换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新型隔离式软开关全桥boost变换器,软开关电路能有效地对桥臂上的电压尖峰进行箝位,并将漏感能量传递到负载端,可以实现所有开关管的零电压关断以及辅助开关管的零电流开通,提高了效率,最后给出了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