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物入侵与外来入侵物种的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982年,一种国外传入的毁灭性的松树害虫--松材线虫,在南京中山陵附近首次被发现;到2001年,已经在江苏、安徽、广东、广西、浙江、福建、上海、重庆、湖北、山东等10省(市)86县(市)产生危害,每年致死松树600多万株,对我国南方5亿亩松林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5亿元,间接损失达250亿元.同时,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黄山、张家界告急:松材线虫距离黄山景区直线距离只有68公里,距离张家界不足100公里!这些自然景观一旦遭到破坏,甚至可能对我国造成不良的国际影响. 相似文献
2.
3.
4.
目前,外来物种入侵我国的形势十分严峻,但人们并没有从外来物种造成的重大损失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增加防范意识,反而在有意无意间成为外来有害物种入侵的“帮凶”。 相似文献
5.
<正>人们将生物由原生存地经自然或人为途径侵入到另一个新的环境,对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造成经济损失或生态灾难的过程,称为生物入侵。那么,外来物种是否都扮演着"非入侵者"的角色呢?在自然界,存在着某些科学难以解释的现象:有些动物虽然长相相似,基因也基本相同,但习性却相差甚远,比如猫和兔狲;有些动物因取食方式近似导致形体趋同,但它们却根本不是同一个物种,甚至没有半点亲缘关 相似文献
6.
生活史进化和繁殖生态学是进化生物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进化生态学研究的迅速崛起且异常活跃,极大地推进了该领域的发展.而在我国,有关的研究则非常缺乏,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一本能够反映该领域最新进展,系统介绍该领域主要研究内容的著作就显得非常必需.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相似文献
7.
据英国Nature,2004,431:177报道,科学家发现,入侵物种比本地物种具有更大的遗传变异性。有可能不存在种群数量瓶颈,从而解开了入侵生物学中的遗传悖论。 相似文献
8.
9.
10.
一个可能的植物入侵机制: 入侵种通过改变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本地种的生长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测定了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重度入侵地土壤(对照于轻度入侵地土壤)的pH, 有机质, N, P, K养分状况和细菌群落特征(Biolog EcoPlateTM)的变化; 并通过紫茎泽兰的水浸提液处理土壤, 检测了紫茎泽兰对土壤细菌群落作用; 然后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土壤性质的改变对外来植物紫茎泽兰入侵过程的意义. 土壤性质分析结果表明, 2个样地间的土壤pH, 有机质, 全N, 全P和全K差异较小, 而重度入侵地土壤的NH4+-N, NO3--N和有效性P, K比轻度入侵地显著地提高, 2个样地间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紫茎泽兰水浸提液处理的轻度入侵地土壤在细菌功能群结构上与原土壤存在较大差异, 而与重度入侵地土壤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盆栽实验结果表明, 当生长于重度入侵地土壤时, 紫茎泽兰和三叶鬼针草的生长不受影响, 但本地植物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 在用活性炭除去土壤中可能残留的紫茎泽兰化感物质后, 仍然表现出相同的规律. 在以上结果中, 土壤养分状况的差异无法解释生长于二种土壤上的本地植物生长的差异, 而土壤细菌群落特征在样地间的变化与本地植物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相关性, 暗示着改变土壤细菌群落可能是紫茎泽兰入侵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微生物群落可能在外来植物与本地植物的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的作用, 外来植物可以通过改变重度入侵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阻碍本地植物的生长和更新. 相似文献
11.
12.
13.
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的生存,加快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而造成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病了不能像人那样去医院看病,那它们是如何根除病患的呢?植物也有它们的“医生”,而且它们会用特殊的方法邀请医生来“看病”。最近,日本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中心教授高林纯示等人发现,植物叶子被虫子咬伤后会散发出特殊的香味,吸引来植物“医生”——害虫的天敌。 相似文献
15.
16.
17.
以外来海洋生物入侵过程和机制分析为基础,结合多层次模糊综合判别,构建外来生物入侵的风险分析框架和风险评估模式。通过建立海洋生物入侵风险评估的分层指标体系,确定指标因子的隶属度和损害权重赋值标准,明确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风险级别划分标准和入侵风险预警分析方法。以米草属植物(大米草、互花米草、狐米草)为例,进行海洋植物入侵种的风险评估。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和大米草为高风险海洋植物入侵种,狐米草为中等风险的海洋植物入侵种。 相似文献
18.
分子生态学及其在未来生态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1 学科概述 生态学(Oecology)这一名词首先是由德国动物学家Ernst Haeckel在1866年提出的。当时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学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1869年,Haeckel进一步解释,生态学是研究Darwin提及的生存条件中的全部复杂关系,也即适应性研究。与此同时,早先的Oecology也被省略了开头的字母“O”,变成现在使用的英语词Ecology。尽管上世纪末生态学已经成为生物学三大分支之一,与生理学和形态学相并列,但直到1920年才成为一门获得普遍承认的科学。本世纪20~40年代是生态学理论、方法逐渐成熟,研究 相似文献
19.
群落水平上传粉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地开花的植物共享传粉者,传粉者通常在多种植物上觅食,这些事实激发人们在群落水平上开展传粉生态学研究.与以单种植物为对象的传粉研究相比,从群落水平研究植物与传粉者、植物与植物之间的互作,有利于阐明传粉者与植物间关系的演化、探讨传粉过程在群落构建中的作用.对植物与传粉者互利关系的研究,已经从访问网络的结构动态,深入到网络的构建机制和对群落植物繁殖的切实影响上.从群落水平研究传粉者对花部特征的选择,分析共存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可为花部特征演化提供更有力的证据.植物与植物之间由传粉者介导的互作研究,已经由成对或者少数几种植物之间,发展为在群落内的多种植物之间进行.由于传粉者对植物雄性和雌性功能的影响不同,植物之间互作表现出不同规律.相关研究从传粉者效率、植物柱头的花粉干扰和传粉过程的花粉丢失等多角度研究传粉者对植物雄性和雌性功能的作用.传粉作为一项基本生态服务,受到了多种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尤其是外来物种入侵、生境破碎化等因素的不利影响.群落水平的传粉生态学研究在我国已有开展,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在不同时空尺度上进行多层次调查和实验性工作,才能深入研究植物与传粉者、植物与植物的互作模式,从更大尺度揭示群落的构建机制、种间关系和花部特征演化. 相似文献
20.
植物物候是植物生活史的周期性循环事件。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青藏高原植物物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近年来,青藏高原的物候初始期变化总体表现为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黄期推迟的趋势,而果实期则保持相对稳定;增温延长了生长季,主要是通过延长开花等繁殖物候而实现的。青藏高原的物候变化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放牧的驱动,暖湿化和适度放牧有利于植物提前或延长物候期,而暖干化则延迟或缩短物候期。物候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农牧区生产以及旅游业(如赏花节)等都会产生显著的影响。然而,目前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尤其是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更少。针对当前青藏高原物候研究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从生理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的不同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物候的影响,以及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反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