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大勇 《科学通报》2003,48(18):2004-2004
外来生物入侵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随着交通方式的进步、国际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外来种入侵的概率大大增加。一个地域的某物种比过去更经常地被有意或无意地携带或转移到另一个地域,并在缺乏天敌等制约因素的新环境下定殖、扩散,进  相似文献   

2.
塔克拉玛干沙漠复合纵向沙垄区大尺度地貌格局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Google Earth上卫星影像的分析,阐述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复合纵向沙垄区的大尺度地貌格局特征.归纳出了并行格局、日字型和乡字型格局、梳状格局、叉状格局、趾状格局和混杂格局等6种地貌格局类型,并主要依据大地貌格局类型(或其组合)的不同以及其他一些因素将复合纵向沙垄区划分出了55个子区.最后,针对塔克拉玛干复合纵向沙垄区大尺度地貌格局的成因问题,根据对影像的分析,提出了沙垄区沙垄(或沙丘)连接的自然延伸后连接或交汇、狭处相接以及借助中介物连接这3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长久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无法确定恐龙是否也像鸟类或者角马等动物一样进行迁徙.由于可能面临异龙(霸王龙的远亲)带来的威胁,巨型食草恐龙在草原上迁徙并不是一个非常牵强的想法.近期,有研究证明,恐龙也曾在生存环境恶化时迁徙.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的植物有几十万种,人类在与它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总要给自己已经认识和利用的植物起一个便于记忆和传承的名称,由于人类民族、语言和居住地域的千差万别和文明历史的久远,于是就有了数量远远多于已知植物种类的植物名称.其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一个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表示的名称,和其他生物一样,它是这个物种的学名,是全世界通用的唯一的科学名称,其余的N多个名称都属于俗名.  相似文献   

5.
黑脉金斑蝶,俗称"帝王蝶",是北美地区最常见的蝴蝶之一,也是地球上唯一的迁徙性蝴蝶.马利筋,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落基山脉以东,北至加拿大、南至墨西哥等广大地区的多年生直立草本毒性植物,全株有含毒性的白色乳汁.  相似文献   

6.
志留纪-泥盆纪陆地革命以早期维管植物的起源和辐射演化为标志.早期维管植物的繁盛导致形成全新的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SPAC).早期植物在根系、输导组织、气孔、叶片、个体大小和构型等方面的一系列演化革新,深刻改变了SPAC中的水分传输过程与机制.由于根系的进化及其诱导的化学风化作用增强,泥盆纪以来的古土壤厚度逐渐增大、分层结构复杂化、组成成熟度增加、类型多样化.伴随着早期维管植物的演化, SPAC的空间范围极大扩展,生物可利用水资源增多,水分在SPAC中的循环过程更为复杂、高效.早期维管植物的辐射增强了植被-地貌-水循环之间的反馈机制.志留纪晚期以来,植被与水文、地貌、生物地球化学等物理和化学要素相互作用,维管植物型陆-海水文连续体(land-ocean hydrologic continuum, LOHC)形成并逐步发展,内陆水体流域至滨岸体系的地貌稳定性增强,由陆到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质供给和迁移体系产生变革.早期维管植物通过SPAC、LOHC系统及其内部过程与全球水、碳循环耦合,表现为稳定的低地生境增多,植物残...  相似文献   

7.
王明业 《科学通报》1963,8(11):60-60
1960年5月25日,年轻的中国登山运动员创造了人类第一次从北坡登上世界最高峯的记录。在此以前,中国科学院和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协同有关单位会组织一支46人的科学考察队,在珠穆朗玛峯地区进行了自然地理、地质、地貌、气象、水文、植物、动物等的考察,而组织这样巨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在珠穆朗玛峯探险史上还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8.
利用Y型嗅觉仪和触角电位技术(EAG)测定黑蝗(Melanoplus sanguinipes)初孵蝗蝻对植物气味和植物挥发性化合物的嗅觉反应. 在单选择实验中, 蝗蝻对完整叶片(stem cut plant)及切叶(chopped plant)的黑麦草和小麦气味反应高于其他植物. 切叶的高粱气味也有吸引作用, 但对完整的高粱叶片无反应. 初孵蝗蝻对受试植物气味的定向反应与末龄蝗蝻及成虫的反应一致. 在双选择实验中, 以切叶黑麦草气味为对照, 发现初孵蝗蝻对完整的苜蓿叶气味反应强, 对切叶的高粱、苜蓿、小麦和黑麦草气味的定向反应无明显差异, 但对对照切叶黑麦草气味的选择高于切叶的路易斯安纳蒿. 初孵蝗蝻对受试植物气味的EAG反应发现, 路易斯安纳蒿气味引起的反应最强. 用不同的挥发性化合物测定其嗅觉反应发现, 蝗蝻对反-3-己醇(Z-3-hexenol)、顺-3-己醇(E-3-hexenol)、反-3-己烯基乙酸酯(Z-hex-3-enyl acetate)、顺-2-己醛(E-2-hexenal)和己醛(hexenal)引起的反应高于牻牛儿醇(geraniol)和1-辛烯-3-醇(1-octen-3-ol). 此结果与成虫的反应相似. 尽管初孵蝗蝻对受试植物气味和化合物的EAG反应值低于成虫, 但其嗅觉反应趋势与成虫相似, 初孵蝗蝻可区分植物气味与空气对照, 甚而可以区分寄主植物与非寄主植物气味.  相似文献   

9.
鸟类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现存鸟类9700多种,其中90%以上的种类生活于陆地和淡水。生活在淡水的鸟类大多长途迁徙,受地域影响不大。而陆地鸟类则常常具有自己特定的分布区,像所有生物一样,在不同地区的鸟类呈现出不同的种群和数量。 经观察发现,鸟种的多少与地域面积相关性不显著。如北美洲的面积远较中国大,却只有650多种鸟类,约为我国的一半。  相似文献   

10.
阿尔金走滑断陷盆地的确定及其与山脉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阿尔金断裂带中段发育一种特殊的长条状盆地地貌, 其长宽比略大于50. 盆地两侧的长边界由直线型具走滑分量的正断裂控制, 盆地内分布新生代地层, 阿尔金主断裂通过盆地, 并在盆地内形成一系列走滑地貌. 以盆地为中心两侧为反向的逆冲构造, 使盆地两侧的由古老变质岩组成的地质体垂向挤出, 构成在盆地两侧且平行于盆地的长条形山体(山脉), 这种特殊地貌称之为走滑断陷盆地. 该巨型长条状走滑断陷盆地于上新世开始形成, 晚更新世时期其地貌特征基本形成, 它是阿尔金断裂带走滑变形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类型的地貌, 是转换挤压作用和隆升作用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1.
<正>动物会迁徙,人会移居。看似不会动的植物,也一样会一代代迈着微小的步伐在大地上前进。漫漫千万年过去,它们同样会成为跋山涉水的勇者。植物迁徙的历史既辉煌又不乏悲壮。为了复原这些历史,植物学家们可谓穷尽心思。他们首先要正确识别植物的家族谱系。出于人类的先天心理,全世界的人们都倾向于把生物分为会动的动物和不会动的植物两大类。即使是在生物学界,这种简单二分法也一直沿用到20世纪。然而随着分子分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终于为  相似文献   

12.
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了解古代农业的重要途径,目前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由于古代农业形成的复杂性和遗址的多样性,如何选择合适遗址以提高炭化植物遗存研究的科学性和代表性已成为重要的课题.选择中原地区新石器文化发达的洛阳盆地,选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23个新石器-青铜时期中小遗址,从灰坑和文化层中采集土样进行浮选和炭化植物遗存鉴定,并与周边地区的大遗址进行了比较.中小遗址和大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均表明中原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属于以粟和黍为主的北方旱作农业,并逐渐出现了稻、小麦和大豆,到二里头时期发展成为五谷齐全的农业经济.相比之下,中小遗址农作物种类多样化的出现要早于大遗址,但二里头时期中小遗址稻和小麦在农业中的比重远低于大遗址,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它们遗址功能的不同.另外,分布在不同地貌部位上的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表明:在仰韶、龙山文化时期,台塬沟谷区农作物种类比冲积平原区丰富;而到二里头时期,冲积平原区在农作物种类和数量上都超过台塬沟谷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地貌、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因素有关.研究表明,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分析是对区域农业考古研究的极大补充,更能反映区域内农业形成和发展的复杂过程,今后应加强对中小遗址的炭化植物遗存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短命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纵穿和横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两条路线上, 测度早春短命植物物种丰富性、盖度和重要值等参数及调查分析了地形地貌和土壤理化性质等沙漠微生境. 经对比发现该沙漠短命植物分布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 即沙漠南部和中部的短命植物物种最丰富, 西部最贫; 短命植物的盖度则是中南部高于北 部, 中东部高于西部. 短命植物对沙漠生境空间变异的响应, 形成了该沙漠短命植物的种群-生境梯度. 其特征为: 地势较高、土壤质地较粗、分选差、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低盐碱的生境中生长沙苔草、东方旱麦草为主的短命植物; 地势稍低、土壤质轻疏松、含有机质, 具一定盐碱性、结皮发育的较干旱生境生长以线叶庭荠、尖喙牻牛儿苗和中亚葫芦巴为主的耐旱、耐盐碱短命植物; 地势低、土壤具一定含水性, 相对富盐碱的生境下, 主要分布小甘菊、念珠芥和小花角茴香等耐盐碱的短命植物. 但由于该沙漠微生境空间变化梯度较小, 以及沙漠短命植物总体上表现出的中生性生理特性, 使得多数短命植物集中分布在上述植物种群-生境梯度上地势较高, 风沙土具一定肥力、盐碱性弱的生境序位.  相似文献   

14.
<正>禾本科是世界上第四大科,是分布最广的植物家族,也是经济价值最大、和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植物家族。这样一个家族有怎样的起源和迁徙历史呢?让我们来听听禾本科代表植物草地早熟禾的介绍吧。遍布全球的禾本家族我是草地早熟禾,在中国北方的草坪中你很容易找到我的身影。植物分类学家把我归属于禾本科,在英文中,"科"(family)其实就是家族的意思。感谢分类学家把我作为禾本科的代表,下面就由我来讲述我们禾本家族的迁徙故事。  相似文献   

15.
被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等高大山脉合围的柴达木盆地,东西长800余千米,南北宽150~200千米,是我国重要的盆地之一。由于这个盆地海拔高度在2800~3200米之间,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笔者前不久曾环绕盆地走了一遭,发现这个地域辽阔、地貌特殊的地方,不少自然地理景点堪称一绝。一、青海的江南我青海之行的第一站是互助北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什么要去这里?这是源于我的最初的错觉:在我过去的印象中,青海土地贫瘠而又荒凉。当我飞临省会西宁,交谈中,一位青海朋友了解了我对青海的偏见,便推荐我先去看看这里的国家森林公园。他的目的很明…  相似文献   

16.
说起动物的迁徙,最容易想起成群的鸟儿划过天空的景象.但是实际上按照科学家对"迁徙"的定义:"迁徙是很大数量的迁移,可以是冬季夏季栖息地之间的一种季节性的旅行,也可以在一天内来回一趟迁移,如浮游生物从海洋表面和海底的运动."  相似文献   

17.
长久以来,古生物学家一直无法确定恐龙是否也像鸟类或者角马等动物一样进行迁徙。由于可能面临异龙(霸王龙的远亲)带来的威胁,巨型食草恐龙在草原上迁徙并不是一个非常牵强的想法。近期,有研究证明,恐龙也曾在生存环境恶化时迁徙。夏季,圆顶龙在水源充足的平原度过,干旱季节,它们前往  相似文献   

18.
天堂鸟翼凤蝶平板模型绕流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烨  王晋军  张攀峰  张草 《科学通报》2009,54(4):420-424
蝴蝶的扑翼飞行因其相对翼展较大、扑翼频率低等特点引起广泛关注, 尤其是具有越 洋迁徙特性的蝴蝶更是备受瞩目. 本文以天堂鸟翼凤蝶这种长距离迁徙蝴蝶作为研究对象, 设计了简化模型, 应用氢气泡流动显示的方法研究该蝴蝶翼面绕流结构, 包括前缘涡、翼尖涡、翼身相交处的分离泡和马蹄形尾迹等流动结构, 并进一步讨论了各绕流结构随迎角的变化规律. 特别是在本实验条件下观测到的倒八字形前缘涡结构, 是一种新的流动现象.  相似文献   

19.
气象与风景     
山川景物无一不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或气候因素的积累导致景物的形成,例如“香山红叶”、“洛阳牡丹”;或气象因素构成水山景物的一部分,例如,西湖十景中的“双峰插云”、“断桥残雪”、“曲院风荷”,就分别包含着云、雪、风3种气象要素;此外,我国地域辽阔,地貌复杂,一些特殊背景下生成的某些天气现象,本身就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  相似文献   

20.
以大陆漂移为基础的陆桥说及长距离扩散说重新引起重视是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两个新趋势. 本文综述了这方面的进展, 并重点介绍了以陆桥为基础的金虎尾路线、变色龙模式和以“浮岛”为例的长距离扩散. 金虎尾路线表明, 一些冈瓦纳大陆间断分布的类群可以从南美北部扩散到北美, 再通过大西洋陆桥在北美和欧亚之间传播, 并从欧亚大陆进入非洲; 欧亚起源的类群也可以通过相反的路线进入南美. 这条解释泛热带间断分布的重要路线, 已经在很多类群中得到了证实, 某些中国和南美、非洲间断分布的模式可以通过这条路线解释. 变色龙的间断分布是长距离跨海扩散而形成的. 近来年对长距离扩散的研究迅速增加, 如南美和非洲之间的间断分布的“浮岛”假说. 长距离扩散对于理解植物的分布模式乃至流行病的传播都有一定的意义, 应在生物地理学研究中给予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