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时期小说思潮之一的新写实小说以"生活流"的方式,书写庸常的生活,表现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还原被遮掩的现实。它们宛如一支"原生态"交响曲,作家们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奏鸣主题,再由对琐碎生活的体验开始抒情,其间掺杂着谐谑与反讽,全曲的结尾则表现了坚忍与豁达的生活态度。在当代文学史上,新写实小说以具有亲和力的感性审美,顺应历史,感应现实,真诚地展现了千姿百态的生活原貌。  相似文献   

2.
裴争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23-126
到目前为止,闵凡利的作品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新禅悟小说”,借用“禅”字跟中国禅宗有思维方式上的相似,其实质是哲理小说;二是乡土小说,闵凡利的此类小说在思想上并没有脱出传统乡土小说启蒙的本质;三是武侠小说,在某种意义上可谓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政治的反思和书写。  相似文献   

3.
《叔叔的故事》是重建新生活的倡议书,是对现实、历史以及小说自身的全面反思。作家不能光在小说中编造文本故事,更应在现实中耕耘自己的生活故事。忽视审美(游戏)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将生活彻底艺术化,便会陷入审美的迷津。苦难主义是对苦难历史的炫耀。如果不能很好地从苦难中吸取经验教训,而是遗忘历史,苟且偷欢,那么终将遭遇到历史的无情愚弄。  相似文献   

4.
’94~’95中国小说的新思潮是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反拨,倡导表现亲身经历的现实,以强烈而亲切的主观感受浸染现实。这种思潮的审美价值取向表现为:求“新”——摈弃先前对形式的崇拜,关注正在发生着的生存现实;叙述主体的主观化与叙述客体的客观化;亲历性中显著的感性倾向;与法国“新小说”派有相似点;日常口语的状态之流。  相似文献   

5.
“愤怒的青年”小说流派发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金斯莱·艾米斯是该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幸运的吉姆》以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平实质朴的语言以及惟妙惟肖的人物对话,表达了特定的审美感情和生活内容,塑造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6.
郭盛的小说集《远山一片苍凉》,发体现了作家的“黄土村情绪”,他关注的是社会最底层、托儿所在贫困线上的小人物,他们的灰暗生活,传达出一种苍凉的人生况 味,郭盛小说 还透露出与城市的离对立,这既有“个人无意识”的宣泄,也是民族心理的积淀。  相似文献   

7.
王鲁彦的《阿长贼骨头》以一个流氓无产者的遭遇反映其故乡农村的社会生活,于世态炎凉中道出小人物的悲剧。通过时代、作者、人物之间矛盾状态的抒写揭示小说孤独寂寞的主题意蕴。此外,小说在忠于现实描写的基础上,还带有早期的浪漫主义色彩,并运用了精彩的心理描写,详细地展现了鲁彦提高小说创作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走西口》是一次历史视域的现代性建构,多方位展现了走西口的历史意义与文化价值。将“仁义礼智信”进行了重新阐释、发展,形成现代核心价值观念;对儿女情的叙述颠覆了传统婚恋观,试图建构具有革命意义的现代性男女关系;小人物不仅创造了英雄,而且创造了历史。在传奇中塑造英雄形象,在儿女情长中叙述历史,在小人物的生存中体验命运,在走贾行商中讲述革命,提供了可以从角度、多元化进行思考的历史与现实文本,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0.
微观地理空间是由标示里坊街巷等较小范围的地名建构的地理空间。本文重点关注古代小说中的一种独特的叙事技巧——微观地理空间叙事,对其在唐传奇中的相关例证做了重点解读,进而总结出这一技巧的基本功能,分析了其在小说史上的渊源与成因,并且梳理了其在宋元小说中的演变,在此基础上指出:唐传奇中微观地理空间的基本功能是以其真实的地理方位增强小说的真实感,部分作品中运用的微观地理空间链则承担了推动情节发展和增强叙事合理性的双重功能;唐传奇微观地理空间链叙事,可能与文本写定前的口述需要、作者本人的长安空间经验以及“长安想象”这三个因素有密切关系。由于作者与读者不再具备同城化的空间默契,宋元传奇小说中的微观地理空间呈现式微之态;反之,由于“说——听”环节上的同城性,宋元话本小说中继续运用微观地理空间叙事。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的思想领域,神秘感起源于原始宗教和古代人们的鬼神信仰,原始宗教和鬼神信仰则源自远古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思索和普遍存在的对鬼神的敬畏心理。在神秘感影响下,神怪小说具有其独特的审美特色,小说中的神怪活动的场所是神秘瑰丽的世界,不论在空间或时间上都与尘世显著不同。经过世俗性的变化,神仙形象被人们广泛接受和喜爱;精怪则通过拟人化之后,具备了具体可感的形象特征,从而推动了神怪小说的创作、欣赏和传播。  相似文献   

12.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 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是中国历史上"海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她的小说却不同于一般海派的写作风格,往往在情爱纠缠之中,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殷切关怀。不管是早期《传奇》对世纪末小人物苦难庸俗的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是中后期对政治的谨慎回应,张爱玲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中国历史上"海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她的小说却不同于一般海派的写作风格,往往在情爱纠缠之中,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殷切关怀。不管是早期《传奇》对世纪末小人物苦难庸俗的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是中后期对政治的谨慎回应,张爱玲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墨白是一位有成就的先锋小说家,他的小说创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在小说潮流更替频繁的时代,墨白积极而冷静地吸收现代小说创作中积极的一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述风格。墨白前期的小说从人类爱的构筑与消解、对人性丑与恶的揭示、对死亡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人物的关注、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的形成等几个方面予以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16.
高尔基的美学思想与当时社会的审美理想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那就是:主张学应关注现实,服务社会,在反映生活真实性的同时。展示了社会发展的未来前景,体现了乐观,自信的情调;主张学应录肯定人,鼓励人生活的信心;强烈的悲剧精神和追求崇高。其审美理想开创了社会新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高娟 《枣庄师专学报》2011,28(1):113-114
2010年底,“闵凡利作品研讨会”在枣庄学院中文系召开。与会的文学评论家、青年作家、专家学者近30人从不同视角,评述了闵凡利的中短篇小说集《一路莲花》《心中的天堂》《找啊找啊找啊找》等作品,就闵凡利的文学创作经历、创作心态、创作精神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评论家、专家学者一致认为,  相似文献   

18.
悲剧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认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清醒的把握。鲁迅的小说中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通过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向我们展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的悲剧意识解读,揭示了鲁迅先生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将《简·爱》的创作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个人经历及社会环境联系起来,显然,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主人公的一言一行正是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映射,其追求独立平等的思想性格也是作者思想观点的写照;小说客观地无情地揭露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20.
闵凡利的小说有着非常广泛的民间因素。这一因素首先体现在他把关注的视点集中在与中国民间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佛教文化思想上,或凸显极度痛苦之人“顿悟”后内心的纯净与欢乐,或张扬英雄救世的悲悯情怀。其次体现在他总是以社会边缘人的身份,表现那些与主流社会、大众文化有着明显差异的文化传统和民俗风格,讲述平常的底层百姓的故事,以自身对世界的领悟和体验对其生存状况加以美学意义上的编码,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和追问人类生存的意义,真诚地呈现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世界的看法。在人物描写上,他运用的是中国传统人物画勾勒线条的粗犷写法,较少肖像与心理的精刻细描,具有简洁、奇崛的民间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