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文学愈加关注当下社会的弱势群体,当代文学创作中兴起了"底层文学"热。作家们在进行底层叙事时以代言者的身份凸显了底层的苦难。可作者描写底层人物时过分关注他们的生存困境,使底层文学的苦难叙事因距离感和悲剧精神的缺失,在美学品格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苦难成为底层文学描写的一个焦点,备受底层文学作家的关注。受大众文化的影响作家对苦难的关注变成比惨比狠的残酷叙事。这种对苦难的过分渲使底层文学中的底层形象与官方底层叙事和底层读者期待视野中的底层形象存在极大的反差。这使底层文学作品在传播过程中遭遇尴尬情景。对传播视域中底层文学苦难叙事的分析应引起作者的重视,这将关系到底层文学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3.
底层写作视野下的新世纪女性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世纪女性小说创作的内容、思想、形象都表现出向底层写作靠拢的倾向,女作家的创作已经走出一味排斥男性、自我幽闭的局限,而将目光投向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这种底层写作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异乡的漂泊与痛楚和人性的沉沦与拯救.而透过这一转变我们也得以窥探女性写作新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小说叙事研究的新视野——空间叙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人文社科领域内的“空间转向”和小说叙事研究的“空间叙事”的概念及其关系,并对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应以空间的叙事功能为核心问题,还可进行一些空间叙事的形态、视点、节奏等外围问题的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这些都为小说叙事研究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与五四文学中人的启蒙的主题不同,延安文学主要承担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建设需求,以阶级启蒙为主要任务.其中,医疗卫生叙事是不可忽略的叙事方式.在卫生本体层面,医疗卫生叙事展示了西医下乡的图景.在社会隐喻层面,医疗改造的进程深化了阶级启蒙的观念.在话语理论层面,国家借助医疗空间的扩张,将现代医疗体系制度化,并将现代医学对国民的治疗内化于民族现代性的框架之中.最终,现代医疗制度取代传统医疗体系而确立,民族现代性的宏大叙事得以正常展开.  相似文献   

6.
顾玮 《枣庄师专学报》2009,26(3):107-111
葛水平怀着对底层的悲悯之心,把言说和表现的权利交给笔下的人物,展示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生存伦理和命运悲剧,同时,并不回避造成底层生存困境的社会体制的沉疴痼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重建了底层生活的美学意义。作家立足于民间文化立场,从日常化的生活经验出发,用饱满生动的生活细节,来演绎饮食男女的苦乐悲欢,其大俗大雅的民间叙事使作品充满了民间文化特有的诗意想象。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化的文学市场中,物质膨胀,精神扭曲,文学的审美乌托邦不断被欲望主义的书写所掩盖,一些作家在消费主义的牵制下采取了向市场妥协的姿态。作家裘山山对于日常生活的把握和书写,对于人性和理想的展望,开创了文学创造的新的动力,也为建构新世纪文学的审美取向产生了新的文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邵丽以小说创作驰名当代文坛。其小说对新世纪文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执着于阳光文学的创作诉求、对底层文学创作病象的超越、新官场小说的重大突破,以及对女性心灵与情感的关注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底层文学,是世纪之交中国文坛不能回避的热点话题。在底层文学叙事中,底层陷入困境既有环境原因,也有自身原因。因此,既对导致底层苦难的外部环境保持敏感和警惕,又明白单单怪责外部环境可能产生的歧误;既看到底层自身的精神痼疾,保持启蒙的信仰和勇气,又时刻意识到启蒙者自身的局限,是当下中国作家在进行底层书写时应有的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10.
新世纪以来,底层文学日渐成为一种思潮,承担起文学大众化的使命。从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看,大众化一直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当下底层文学继承和发扬现实主义精神,它的价值更多地表现在社会导向和道德批判上,在审美价值、叙事方式上并无出新之处,无法产生间离化效果,它的持续升温,从一个侧面折射了文明转型时期一部分人的社会情绪和道德呼唤。  相似文献   

11.
壮族民间叙事文学与壮族当代小说悲剧作品中 ,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悲剧形象 ,这些悲剧形象的审美特色呈现很大的差异 :在前者中塑造得最生动、最有特色的是英雄形象 ,人物性格单一 ,呈现出单纯明朗的美学特征 ;后者以描写具有优美品格的普通人为主流 ,人物缤纷繁杂 ,性格复杂多样 ,给人予繁富的美感 (英雄人物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2.
简论底层文学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文学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的命运转折,塑造了农民、工人、外地人等底层人物形象。表现了底层人遭遇社会转型时的命运沉浮,以及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与欢笑,也反映了人性的升华和扭曲,表达了对时代的体认与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具有一定的悲剧意识。底层人物形象真实地记录了转型时期的底层生活,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厚的人民性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杨家将在历史舞台的影响恒久远,然而杨家将在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中的形象存在着差异,杨家将三代代表人物在历史叙事中表现为忍辱负重、忠君爱国、骁勇善战、远见卓识的形象,而后在文学叙事中又进一步彰显了其尽职尽责、孝敬父母、尚气节、体恤将士的形象,当下不断有文艺作品重塑杨家将形象并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正义、面对困苦积极乐观的气节与品格。这些人们所敬仰的美好品质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存在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世纪以来上海文学中的城市怀旧展现出了很多新素质。这些新素质从上海的表里两面全方位地挖掘记忆中的上海形象。它的怀旧一方面走着时尚化和商业化的路线,为我们呈现光彩夺目的上海风情;另一方面它又深入到城市深处,对上海进行祛魅。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使上海的怀旧书写形成一种张力,在此之下我们窥见了上海的表与里,真与幻。  相似文献   

15.
传播视域下文学与媒介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媒介文学化”与“文学媒介化”两个维度。考察新世纪文学的第一个十年发现,“文学媒介化”借助于新媒介(网络与手机)得到了大力彰显。网络文学与短信文学既是“文学媒介化”的结果,也是“文学媒介化”的“新宠”。“文学媒介化”不仅使网络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革,也使短信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更,从而在整体上促使新世纪文学的生产方式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16.
在百年中国新文学中,道德同文学从来就没有分离过,文学叙事不但采取了道德策略,而且百年中国文学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道德形式——叙事伦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年中国新文学的流变史就是道德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演变史。  相似文献   

17.
每个民族的作家都有着自己浓厚的故乡情结和对本民族生存环境的无限热爱。文章通过对毛南族作家孟学祥的散文作品的品读,就其创作中所透露出来的底层叙事关怀进行解析,并由此揭示作家的散文特点在于对乡土和民族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集体型叙事声音模式的应用是女性写作由私人空间走向公共空间的标志,当女性文学中的女性人物以“我们”这一集体声音出现时,女性对男性传统下女性审美标准的否定就由零星走到了群体。“隐形空间”不仅意味着女性生存的物质条件,同时更代表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的审美观点和评价机制,是女性进行自我赋权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9.
“反思”和“断裂”是现代性的应有之义。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进程始终在追求现代性的“断裂”中展开。20世纪的中国文学也一直追逐现代性,强化这种历史断裂。现代性的“反思”被“断裂”淹没了。底层文学的出现,表达了现代性的一些反思。如二元对立的现代性思维方式;城乡冲突;底层的被遮蔽——农村的虚空化,“大厂”的没落;现代文明带来的欲望膨胀、生命力萎顿等。  相似文献   

20.
地震文学是文学样式中一个独特的类别,在汶川“5·12”大地震发生之后,它与巨灾所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高度契合形成了汶川地震文学特有的应激样式,同时,通过对生与死这一极端命题的思考,汶川地震文学表现出折射人性光辉、探索生存价值、融注和谐期盼等永恒深远的叙事主题,它将打破当下的文学格局,对一般题材的作品形成巨大冲击和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