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中国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及其亲本株的gag基因通过同源重组插入到痘苗病毒天坛株的TK区, 经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痘苗病毒rvv-DLVgag和rvv-LNgag. Western blot检测可知重组痘苗病毒能够有效表达完整的EIAV Gag蛋白. 使用本实验室构建的表达EIAV DLV和LN Gag蛋白的DNA载体单独或与表达相应蛋白的重组痘苗病毒联合免疫小鼠, 结果表明各免疫组小鼠体内均产生了针对EIAV的特异性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 统计学分析显示, 联合免疫组与单独免疫组相比, 诱导的特异性结合抗体滴度无显著性变化, 而淋巴细胞增殖应答和CTL水平则显著增强, CTL杀伤率最高可达31%, DLV Gag蛋白与LN Gag蛋白诱导的免疫应答强度无显著性差异. 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我国按照传统路线研制成功的EIAV弱毒疫苗的免疫机制, 并为EIAV基因工程疫苗的开发研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将亚洲Ⅰ型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FMDV)全长约为6.9 kb的可读框(ORF)克隆到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VL1393中, 构建重组家蚕杆状病毒转移质粒pVL-ORF. pVL-ORF与线性化的亲本病毒Bm-BacPAK6 DNA共转染家蚕细胞, 经空斑筛选后成功获得携带有FMDV全长ORF的重组病毒Bm-ORF. 免疫荧光技术证明, 重组病毒能够正确表达插入的外源基因. 将获得的重组病毒Bm-ORF感染家蚕5龄起幼虫, 双抗体夹心ELISA法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证明, 目的基因在蚕体中获得较高水平表达并组装成空衣壳. 用蚕表达产物作抗原制备疫苗免疫牛, 免疫动物均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免疫后21 d进行病毒攻击保护实验, 获得了2/4的完全保护.  相似文献   

3.
恒河猴对人工设计的HIV-1 DNA疫苗的免疫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AART对HIV/AIDS的治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研制有效的疫苗是解决该全球性问题的最终方案. 将人工设计的HIV-1多表位-p24 DNA疫苗质粒pVAX1-MEGp24大量制备并纯化后, 于0, 4, 8及18周肌肉注射免疫恒河猴, 分别在第3次免疫和第4次免疫后2周(第10与第20周)采集血液, 分离血清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 乳酸脱氢酶(LDH)释放法检测PBMC特异性CTL杀伤活性, ELISA法检测血清HIV-1抗体和PBMC培养上清Th1类细胞因子的含量, MTT法测定PBMC的增殖能力. 结果表明, HIV-1多表位-p24 DNA疫苗免疫组的恒河猴PBMC在恒河猴限制性HIV-1 CTL表位肽刺激下产生针对HIV-1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活性, 分泌Th1类细胞因子IFN-g和IL-2的水平升高, 并出现HIV-1特异性细胞增殖反应; 该重组疫苗同时能诱导恒河猴产生HIV-1特异性抗体. 结果提示, HIV-1多表位- p24 DNA疫苗能诱导恒河猴产生HIV-1特异性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4.
结核分枝杆菌多价核酸疫苗的构建及免疫原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蔡宏  潘怡  李国利  庄玉辉  朱玉贤 《科学通报》2002,47(13):966-971
将编码结核分枝杆菌MPT-64,Ag85B和ESAT-6分泌蛋白的结构基因或包括信号肽的全基因序列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JW4303中,转化到TOP10大肠杆菌,提取质粒DNA,经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鉴定及序列分析证实含有正确的上述3种分泌蛋白的结构基因(包括信号肽)全序列,用脂质体介导法将重组表达质粒导入COS7细胞内并进行瞬时表达,收集表达细胞或浓缩上清液,12%或15%的SDS-PAGE电泳分离,用结核杆菌特异性抗体进行免疫印迹杂交,证明上述3种重组质粒能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表达出特异蛋白,3种重组表达质粒同时肌注免疫小鼠21d后,Ag85B抗体的平均滴度即达到1:3200,第2次免疫21d达到1:102400,MPT-64抗体的平均滴度在首免21d后为1:50,第2次免疫21d后为1:200,两次免疫21d后均未检测到ESAT-6的特异性抗体,三免21d后Ag85B的特异性细胞因子γ-干扰素的浓度为110pg/mL;面MPT-64和ESAT-6的γ-干扰素浓度未检测到,实验在国内首次用结核杆菌多价DNA疫苗对小鼠进行了免疫实验,二免后的抗体水平已达到或超过国内外已报道的单价苗最高抗体水平,表明多价核酸疫苗和分泌型蛋白载体有利于增强疫苗的保护性应答。  相似文献   

5.
魏敏  李江  陈楠  黄庆  樊春海 《科学通报》2014,59(2):133-145
人工合成的含有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的脱氧寡核苷酸(CpG ODN)可以模拟细菌DNA的免疫激活作用,被哺乳动物免疫系统视为"危险"信号而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因此,CpG ODN可以作为潜在的治疗性DNA和免疫佐剂,在感染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和癌症的辅助治疗中发挥作用.然而,未经修饰的CpG ODN通常易被核酸酶降解,细胞摄取率低,需要较高的给药剂量和反复给药,这些缺陷严重地限制了CpG的应用.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解决核酸药物的递送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已有大量研究报道显示,纳米材料负载的CpG核酸药物表现出高活性、低毒性、生物相容性好等特点,有望作为新型免疫治疗制剂应用于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本文对CpG核酸药物的发展背景进行了简述,介绍了CpG药物的作用机制、CpG载运对载体材料提出的要求,重点对近年来兴起的多种基于新型纳米材料(包括纳米脂质体/共聚物、各种无机纳米材料和DNA纳米结构等)的CpG载运体系进行了评述,总结了各种载运系统的原理和特点,并对纳米材料递送CpG药物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通过同源重组将pHA2质粒插入到牛Ⅰ型疱疹病毒ZJ分离株基因组的UL15和UL18基因之间, 构建了重组病毒rBHV1-HA; 提取重组病毒的环状基因组DNA, 转化大肠杆菌DH10B, 获得了含有BHV1全基因组的感染性细菌人工染色体克隆pBHV1. pBHV1转染MDBK细胞可以拯救出病毒, 该病毒与野生毒株在细胞上的繁殖特性未见差异. 通过两步Red E/T重组, 构建了gN基因跨膜区缺失的pBHV1突变体, 并转染获得了重组病毒rBHV1-?gN. 病毒繁殖动态曲线显示, rBHV1-?gN的滴度比野生毒株低9%~20%. BHV1感染性克隆的成功构建, 将为研究新型BHV-1基因缺失疫苗和牛的病毒载体疫苗提供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基因枪介导的HBsAg基因免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动获得性免疫已经帮助人类彻底战胜了天花,并且大幅度降低了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但是现行的亚单位疫苗至少有两点不足之处:(1)只能将病毒的一部分提供给免疫系统,免疫效果仍然不够理想,病毒感染(例如HIV等)仍然是造成人类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亚单位疫苗采用蛋白质抗原,或者利用病毒做载体,制备复杂,成本高.因此人类面临开发新一代高效低成本疫苗的挑战.基因免疫(Genetic immunization)是基于裸露DNA转基因成功这一最新发现而发展起来的新的免疫技术,相应的疫苗称之为基因疫苗(Genetic vaccine).同亚单位疫苗相比,基因疫苗具有安全性高、免疫效果好、免疫作用持久和制备方便等优点,被誉为疫苗史上的革命.我们选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开展基因免疫研究,通过基因枪介导将HBsAg表达质粒转入小鼠耳部,组织切片观察基因转入位点,测小鼠血清中特异抗体确定基因免疫效果.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材料带有人β-肌动蛋白启动子的表达载体由美国西南医学中心Johnston教授惠赠,HBsAg表达质粒由本研究室自由构建(图1).抗-HBs抗体检测采用上海生物制品所生产的试剂盒,C57BL/6和昆明小鼠购自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羊抗鼠IgG-HRP,由北京生物制品所生产.基因枪由清华大学生  相似文献   

8.
王百合单染色体DNA文库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以王百合为模式植物建立了简单快速分离植物单染色体及扩增和克隆其DNA的方法 ,即显微操作分离单个染色体并放入Eppendorf管中 ,经Sau 3A酶切后在染色体DNA片段两端加上Sau 3A寡核苷酸人工接头 ,然后以寡核苷酸人工接头中的一条链为引物进行两轮PCR扩增 .PCR产物为 30 0~ 2 50 0bp ,多数为10 0 0bp左右 ,经Southern杂交证实PCR产物来自王百合基因组DNA .对单染色体第二轮PCR产物进行克隆 ,构建单染色体DNA文库 ,得到约 10 0 0 0 0个重组子 .对其中 84个重组子进行分析 ,插入片段为 30 0~180 0bp ,平均为 780bp .与以往方法相比 ,此方法避免了在纳升体积内酶解、连接等操作 ,扩增底物只需一条染色体而不是以往的几十条 ,而且克隆片段 (平均 780bp)大于以往的报道 (平均 6 50bp) .  相似文献   

9.
与烟草曲叶病毒伴随的新型DNA分子鉴定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根据已报道的两种粉虱传双生病毒DNAβ分子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PCR技术从烟草曲叶病毒Y5和Y8分离物扩增到一类环状DNAβ分子,其全长分别为1333和1338nt,序列分析表明,Y5DNAβ可能编码8个可读框(ORFs),病毒链和互补链各含有4个ORFs;Y8DNAβ可编码7个ORFs,病毒链含有4个ORFs,互补链含有3个ORFs,除茎环结构TAATATTAC外,DNAβ与烟草曲叶病毒Y5和Y8基因组DNA-A序列几乎无同源性,Y5和Y8的DNAβ全长核苷酸序列同源性较高,为85%,而与已报道的胜红蓟黄脉病毒(AYVV)DNAβ及棉花曲叶病毒(CLCuV)的两个DNAβ的同源性为51%-65%,免疫捕获PCR及粉虱传毒实验表明,DNAβ分子包裹在双生病毒粒子中,并伴随病毒由烟粉虱传播。  相似文献   

10.
含恶性疟原虫基因片段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杆菌的免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锋  管惟滨  方军  蒋春雷 《自然杂志》2000,22(6):366-367
减毒鼠伤寒杆菌可被用作外源抗原基因经口导入宿主免疫系统的载体,能有效地激发起宿主针对该外源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erozoite surfaceprotein 1,MSP1)是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重要候选抗原.我们已成功地将克隆有恶性疟原虫MSP1第1号基因片段(M1)的pQE质粒导入了减毒鼠伤寒杆菌x4064株中,构建成x4064(pQEM1)重组菌,测定了其在小鼠体内的稳定性.本文就X4064(pQEM1)重组菌接种小鼠后所激发的针对M1蛋白的免疫应答进行了初步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引言最近几年,重组DNA技术业已在全世界从学术环境扩展到工业及医疗实验室。本文讨论将对诊断、治疗感染和遗传性代谢紊乱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些方面。重组DNA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有: (1)对正常和异常细胞功能的遗传基础之阐明。(2)对现有生物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之改进。(3)最近在疫苗和诊断试剂中所用的产生蛋白抗原的选择方式。  相似文献   

12.
带有preS抗原决定簇的乙肝表面抗原的DNA免疫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构建了3种融合了preS抗原决定簇的乙肝表面抗原的表达质粒。在COS-M6细胞中暂时表达的结果显示,在CMV启动子转录调控下融合基因表达的蛋白可以有效地分泌至细胞外,并且同时具有HBsAg,preS1和preS2抗原性。带有preS抗原决定簇顺序的质粒DNA直接免疫BALB/c小鼠后,能诱发小鼠产生抗S抗体,抗体滴度高于仅带有S基因的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13.
口蹄疫病毒OH/CHA/99株全长基因组感染性克隆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构建的口蹄疫病毒OH/CHA/99株全长cDNA为模板, 使用T7RNA聚合酶系统在体外进行转录, 得到病毒RNA. 用脂质体转染法将转录物RNA导入BHK细胞, 可观察到典型的口蹄疫病毒致细胞病变效应. 对收获的病毒分别用RT-PCR, 乳鼠毒力试验以及免疫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拯救到特定的口蹄疫病毒. 同时用空斑实验法观察了拯救病毒及其亲本毒株的生长特性, 结果表明二者在致病性上没有明显差异, 这将为进一步探索猪口蹄疫病毒致病的分子机制及研制新型口蹄疫疫苗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将整合有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REV)长末端重复序列(LTR)的马立克氏病病毒(命名为GX0101)全基因组作为细菌人工染色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BAC)克隆进大肠杆菌. BAC载体通过同源重组插入MDV基因组的US2区, 含BAC载体的MDV DNA电转化大肠杆菌菌株DH10B, 鉴定含MDV全基因组的BAC克隆(MDV BAC), 提取BAC DNA, 转染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 成功拯救出了重组病毒, 命名为bac-GX0101. 将此病毒腹腔接种1日龄鸡, 在攻毒后62 d开始检测到内脏肿瘤,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 bac-GX0101毒株与亲本GX0101毒株对机体的致病性等方面的影响没有差异, bac-GX0101毒株仍然保留着很好的免疫抑制功能及致肿瘤能力. 该感染性克隆bac-GX0101为研究该重组野毒株中REV-LTR插入片段及其他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用的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5.
将FMDV衣壳蛋白P1-2A和蛋白酶3C基因单一/共同插入到鸡痘病毒载体pUTA-2和pUTA- 16LacZ中, 构建重组鸡痘病毒转移载体质粒pUTA2P1和pUTAL3CP1, 分别与鸡痘病毒282E4株FPV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 经RT-PCR, IFA及Western杂交等方法筛选后成功获得携带有FMDV免疫原基因的两株重组鸡痘病毒株vUTA2P1和vUTAL3CP1. 应用2株重组鸡痘病毒株免疫小鼠, 经对免疫小鼠脾细胞中T细胞亚类计数、脾细胞CTL杀伤活性以及FMDV抗体的检测, 证明这2株重组鸡痘病毒可以诱导小鼠产生明显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 以鸡痘病毒为载体进行FMD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的研究为FMD的最终防治探索一种新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16.
恶性疟原虫DNA疫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辉  曹诚  李平  李杰之  马清钧 《科学通报》1998,43(13):1417-1422
采用遗传工程技术克隆了编码含有恶性疟原虫子孢子期及红内期表位的基因片段,与霍乱毒素B(CTB)亚基基因或白介素2(IL2)基因融合基因的重组质粒。将纯化的质粒免疫Bal b/c纯系小鼠,3次免疫后诱导机体产生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抗CTB抗体滴度平均为1:1280,抗NANP及抗AWTE抗体平均滴定为1:1000,免疫的小鼠进行疟原虫子孢子攻击实验,保护率在50%左右。  相似文献   

17.
由于癌细胞存在免疫耐受性特征,包括低免疫原性、弱抗原呈递和低T细胞浸润,高抑制性受体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可以轻易逃脱免疫细胞的攻击,产生免疫逃逸,使机体无法产生足够强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应答.纳米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性质,如可调控尺寸、独特的表面性质、易于修饰等,在免疫治疗中有潜在的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纳米材料增强肿瘤免疫应答的几种方式,通过典型示例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增强免疫应答的纳米材料,并讨论其增强机制;同时对这些纳米材料的发展方向及其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本世纪7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S. Cohen和H. Boyer等首次在体外成功地组建了具有生物功能的重组质粒,1974年,Morrow等将第一个真核基因即瓜蟾rRNA基因导入大肠杆菌,获得克隆,标志着重组DNA(rDNA)研究的开始。rDNA技术,是在试管内用酶及其他物质使不同物种间的DNA分子彼此结合,然后导入细胞内令其行使功能的技术。它涉及五个方面:1)DNA特异的剪切技术——获取目的基因;2)核酸分子杂交技术——鉴定未知核酸分子;3)DNA的分子克隆——目的基因的扩增;4)DNA顺序测定——确立基因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的关系;5)目的基因的表达——产  相似文献   

19.
乐树云 《科学通报》1983,28(24):1521-1521
近年来随着DNA顺序测定方法的改进,已经积累了一定的DNA序列资料。自1977年测定了第一个完整的DNA分子噬菌体φ×174 DNA后,人们已经陆续测定了细菌质粒PBR 322,动物病毒SV40,噬菌体T7,fd、M13、f1等DNA序列。它们在基因工程中被  相似文献   

20.
DNA遗传密码中有音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试将DNA的碱基序列变化成音符,就能产生优美动听的音乐。反过来试将肖邦的作品转化为碱基,则能出现同真实DNA一样的序列。围绕DNA和音乐之间饶有趣味的关系,在英国《自然》等科学杂志上开展了广泛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