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安德森在其代表作《小城畸人》中不仅塑造了一个个生动的畸人形象,更体现出了他对于双性气质的推崇与追求。他不仅提出了双性气质共生的理想状态,揭露了传统的性别现对于人物,尤其是女性人物的戕害,更构建了“坦迪”的理想形象,揭示双性气质共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伟大的头脑是双性同体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相互融合才能到达艺术创作的理想境界。分析伍尔夫“双性同体”,可以看出这个术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女性她自己的利益,同样也是为了揭示男性的性别实质。毫无疑问,其中蕴含的对社会性别的透视提高了批评意识。  相似文献   

3.
艾丽丝·沃克的作品《紫色》有意识地将双性同体性格赋予小说中的人物,探讨了黑人男性的人性回归和实现平等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可能性.该文以双性同体为视角,从文中的次要人物索菲亚入手,着重分析她的女性气质、她的男性气质,以及在双性同体人物索菲娅的影响下,使两性趋于和谐,"双性同体"指的不仅是雌雄处于同一个体中的现象,而且是雌雄在人格中相互制衡、互为补充的个体与整体的统一,这正是该文作者为黑人构想的家庭与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的理想模式.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简.斯迈利的小说《一千英亩》中有4个男性关键人物。他们中既有单一气质的代表,又有双性同体的典型,不同的气质组合导致了他们不同的命运和结局。根据双性同体理论,只具有单一气质的男性逐渐在社会生活中迷失自我,而双性同体则可全面发挥自身潜能,拥有完美人生。  相似文献   

5.
以往对“双性同体”的争论往往局限于强调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权主义倾向,而忽视了这个理论的对话性。若以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参照,将“双性同体”作为一个“活”的主体,探索其内部两性思维以及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对话,不难发现“双性同体”体现的是一种交往行为,并能领悟这一理论的无穷活力。  相似文献   

6.
“双性同体”这一源于母系社会时期的思想,体现了远古人类朴素的性别平等意识。但由于父权制度的确立,”双性同体”思想逐渐从主流文化中隐退。然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和心理学家荣格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揭示人身上的”双性”倾向,使这一思想再次引起学界尤其是女性主义者的注目。通过对两人”双性同体”思想进行归纳,揭示了他们对这一思想的贡献,并对两人的思想进行比较,指出了他们在这一思想方面的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著作《简·爱》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评论界的关注.尤其是女主人公简·爱的命运及性格,更是评论的焦点.传统评论普遍认为,简·爱是女性自立、自尊、自爱的典型代表.但如果以“解构”的视角,采取“细读”之法,重新对简·爱的人格进行“精神分析”,结果会发现,其心理并非健全,其性格是自我压抑、平衡失缺、自相矛盾.在当下社会,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何释压,保持良好的心态,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贵州黎平县龙额乡赶春社仪式活动中的花脸形象,以“双性同体”①的符号表征,“深描”了隐藏于古俗文化背后的意义结构。1.民俗意义上,赶春社与源自于中原古俗的春社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大同小异;2.赶春社以捞鱼为仪式的核心,其寓意与“圣婚”时期人类对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崇拜有关;3.花脸形象以符号聚合体的方式总合了前2个意义的蕴含,即以“双性同体”的符号方式,昭示“人类富有生命创造力和繁殖力的完美状态的周期性回归”的可能性和再度现实性。总之,人类学意义上,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双性同体”符号表征,在于编织从属观念基础范畴的具有解释性功能、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与普遍规律的意义之网,且在族群集体的信仰诉求的源头上规限及制约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定义与解释。  相似文献   

9.
《简·爱》的几个汉译本的序言运用现实主义的批评方法,对作品的人格力量、社会意义及宗教进行了评价,而且70余年来观点具有内在的连贯性。中国“文以载道”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对《简·爱》的接受,其接受是一个文化过滤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序对《简·爱》的接受起着相当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双性同体”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在伴随人类追求性别意识真理性和理想人格模式的过程中,“双性同体”的蕴涵也不断发展变化,并在现代回归中成为诸多学者重视和探讨的对象。除涉及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等不同领域,也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范畴。本文仅列举中外部分有关成果,为目前的研究状况勾勤一个简单的轮廓。  相似文献   

11.
“双性同体”这一概念源自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用它来喻指原文作者与译者的新型关系。原作者和译者之间关系演变的过程告诉我们,传统的基于“忠实”观指导下的原作者,译者的关系不可避免地被新的关系所替代,但新的学科研究范式指导重铸后的作者,译者的关系亦有其不合理之处。唯有提倡作者/译者间“双性同体”关系新模式,才能在两者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译者的主体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作为具有人性价值准则意义的艺术哲学,双性同体哲学为双性同体诗语空间的共建提供了理论支持,而要实现共建的目标有两大障碍:一是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性别差异,二是历史文化层面的性别等级。对于前者,我们不必在差异中强求平等,而应在互洽互补的整体文化背景下争取人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对于后者,我们应予以拒斥、清洗。这不仅需要女性而且也需要男性的参与。通过对男性诗语的简单考察,我们看见了双性同体诗语共建的曙光。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通过“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国家修缮购置类等项目的实施,科研院校实验室中大型仪器设备的数量和种类不断激增,实验室的装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该文以热科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中气质联用仪的开放使用为例,介绍了气质联用仪的一般原理、基本结构,重点论述了气质联用仪的开放使用及维护管理特点,由此诠释共享平台中大型仪器设备是如何实现“专管公用”,更好地为科研创新、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14.
双性同体是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率先把双性同体引入女权批评的是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倡导男女两性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和谐统一。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在她的三部作品中塑造了四位双性同体人物:少女米克和弗兰琪迫于父权社会的压力接受了传统角色的既定模式从而使双性同体特征消失殆尽;爱米利亚和辛格拒绝妥协并保留双性同体特征至成年而最终导致人生的悲剧。可以认为,作品中的人物是卡森.麦卡勒斯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15.
段蕾 《科技信息》2009,(27):103-103
2005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的火爆登场,拉开了中国电视媒体的选秀狂潮。而各大选秀节目选出来的“李宇春”们更成为近来最具争议的话题人物。这些更像男孩子的女孩们身上所具备的双性气质颠覆了一直以来中国人传统的审美观念。面对众星捧月的“李宇春”们,有人兴奋有人不解,有人视他们为新大陆有人把他们当作眼中钉……媒体中的社会性别话题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课题,媒体作为社会舆论向导.它所表达的性别观念对社会受众又有潜在的强烈的暗示功能。于是在双方的相互刺激与相互作用下,电视上的“李宇春”和生活中的“李宇春”都在悄然增多。面对这一必然趋势,我们应对其产生的社会缘由进行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从而对其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认识,而不是只停留在偏激或盲目的认识层面。  相似文献   

16.
名著《简·爱》一书中的女主人公——简·爱具有着独特的个人魅力,特别是她思想中的平等与自由观念更是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读者。本文着重分析了简·爱的平等与自由思想的形成过程,向读者展示了简·爱的魅力根源。  相似文献   

17.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重要的南方作家之一,处女作《心是孤独的猎手》(1947)一发表就立即震惊美国文坛。双性同体的性格是她笔下人物的一个最突出的共同点。双性同体观的概念早有提出,但是鲜有人注意到其变化,而分析麦卡勒斯的作品就不能不关注她独特的双性同体观中杂合、流动的特点。而运用巴赫金的相关理论,从怪诞视角切入文本,解构传统双性同体理论,并用新的怪诞视角透视小说中"双性同体"形象所承载的作家的双性同体性别观念将有助于探寻作者双性同体观的流动性和杂合性,以期了解作者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8.
从双性同体视角出发,集中分析了美国女作家爱丽丝·沃克的代表作《紫颜色》中女性人物莎格·艾弗里的形象特征,并指出莎格身上兼具了女性的积极特质和男性的优秀特质,是双性同体的典型代表。双性同体的莎格是真正自由完美的人,代表了人类健全自由的理想人格状态。她的双性同体特质更颠覆了西方父权制对女性性别身份的社会文化界定,是沃克笔下理想女性人物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运用福柯关于权力话语中“人”的理论和有关文本阐释的思想来分析简·爱这一形象,认为她真实体现了福柯关于历史语境下人的有限性,反映了有关“人”的真实历史,不能仅仅当作一个先锋和叛逆的符号来理解,从而昭示作品的不朽价值。  相似文献   

20.
简·爱的反抗性格,是从小就形成的,简·爱的反抗,是小资产阶级性质的反抗,简·爱最终和罗契司特尔的结合,表面上看似乎是她的一种胜利,实质上是她在社会上挣扎一阵后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